趙建立
摘 要:高校在知識管理背景下推動教育教學工作開展的過程中,應鼓勵教師積極地共享知識,這樣有助于推動教師團隊建設,提高學校發(fā)展水平。但是,國內(nèi)高校教師知識共享活動深受共享主體、共享客體、共享情境等影響。為了改善高校知識共享效果,本文將針對高校知識共享實現(xiàn)機制進行研究。
關鍵詞:知識管理;知識共享;影響因素;機制
一、知識管理背景下影響高校教師知識共享的因素
(一)主要因素之一——共享主體
首先,分析知識擁有者的共享意愿。研究發(fā)現(xiàn),知識共享行為深受知識共享意愿影響,當知識共享意愿明顯時,有利于知識共享行為的出現(xiàn)。但是,現(xiàn)代的知識擁有者缺乏分享知識的主動性,特別是新時代中當職稱評定、聲望、績效、薪酬獎勵和知識價值聯(lián)系到一起后,教師共享知識的意愿明顯下降。
其次,分析知識擁有者的轉移能力。知識轉移過程中的解釋準確性、清晰程度直接受知識擁有者知識轉移能力的影響,知識擁有者需要使用方便知識接受者理解的方式傳授知識,才能提高知識接受者的接收效果。隱性知識具有默會性并依賴特定情境,勢必對知識擁有者的轉移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高校教師具有良好的知識外化能力,即隱性知識顯性化后向他人傳播的能力,對隱性知識的編碼、表達能力越強,教師間隱性知識共享的效果越好[1]。
最后,受知識接受者吸收能力影響。理解、消化、使用外界知識的能力被稱為知識接受者吸收能力,其組織吸收能力主要以個人吸收能力為基礎。所以,高校知識吸收能力直接受教師個體吸收能力影響,對推動高校知識創(chuàng)新活動的效果產(chǎn)生了影響。同時,教師個體知識儲量影響了個體吸收知識的能力。一般情況下,當知識接受者儲存大量知識時,便具有較強的知識吸收能力。
(二)分析共享客體影響因素
知識共享效果還深受知識特性的影響,如隱性知識表達難度大、共享效果差。同時,高校教師主要通過長期學習、教學等方式積累知識,這些知識作為隱性知識,在共享中具有較大難度,無法通過文字等進行直觀描述。而且部分教師雖然有意愿主動分享隱性知識,但是顯化轉型期間效果不高,影響了教師共享知識的主觀能動性。
(三)分析共享情境影響因素
首先是信任因素。高校作為一個龐大的組織,在推動教師彼此間共享知識資源時,需要以相互信任為基礎。彼此間越信任,那么教師之間共享知識的效果越好。同時,教師間的彼此信任受認知與情感雙重因素的共同影響。研究發(fā)現(xiàn),當高校中的教師具有較好的情感與認知信任基礎時,他們彼此間共享知識的積極性越高;而且高校制度信任對教師共享知識也產(chǎn)生了正面影響。所以,高校需創(chuàng)造和諧的信任氣氛,才有助于教師共享知識[2]。
其次是組織結構。傳統(tǒng)的科層制組織結構堵塞了知識共享、交流、傳遞的通道,影響了傳遞知識的速度等。當前高校主要基于學科對組織結構進行設置,所以各院系僅負責自己的教學、科研等活動,這影響了各院系教師間的知識共享、交流的效果。
二、知識管理背景下高校教師知識共享機制構建對策
(一)及時地做好觀念調整
人類步入知識管理時代后,傳統(tǒng)的舊資源被智力資源取代,并在配置資源的過程中獲得了較高地位。在這種環(huán)境中,高校教師具備的知識廣度、深度受到了巨大挑戰(zhàn)。因此,教師要深度貫徹“終身學習”理念,積極地學習相關知識,擴大自身掌握的知識面,增加知識掌握深度,提高自身在教育教學工作中的競爭實力,這樣將有助于提高教師文化素養(yǎng),促進教師職業(yè)生涯實現(xiàn)可持續(xù)健康發(fā)展。
實際上,教師彼此間共享知識,不僅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學界整體水平,還有助于教師自身積累更多知識。
所以,高校需要為教師隊伍營造良好的合作、開放學習氣氛,要引導教師主動和其他教師共享知識。同時,要引導教師形成“團隊合作、學習”意識,鼓勵教師參加集體性學習。于教師而言,知識屬于合作學習的最終成果,當高校自身、高校與高校開展團隊學習后,其得到的學習成果便會被全體教師共同分享,這有助于高校教師相互共享知識。因此,高校管理人員要為教師創(chuàng)造良好的、和諧的學習氛圍,這有助于教師間共享知識。
(二)高校應做好平臺的構建
在知識管理時代,知識明顯具備依賴人類的依附性及較強的流動性,因此,高校應該為教師創(chuàng)造一個具有開放性的知識分享新平臺。受先進的網(wǎng)絡技術、計算機技術、通信技術等影響,高校可利用相關技術構建開放性平臺,并基于技術實現(xiàn)搜集、整理、解析相關知識的目的,從而提高知識傳播、利用效率。高校在發(fā)展中要給予如何開發(fā)、運用知識管理系統(tǒng)高度重視,要構建完善的知識管理網(wǎng)絡數(shù)據(jù)庫及融信息網(wǎng)絡、知識平臺等為一體的交流平臺,為創(chuàng)新、傳遞、積累知識提供保障,使知識擁有者、學習者獲得交流、分享、學習的平臺。
另外,高校應結合課題、項目研究需要,安排教師構建臨時研討團隊,進而有效使用教師資源、拓展知識共享空間,用新理論、新知識、新思想不斷沖擊教師。
(三)積極創(chuàng)造信任包容的文化氣氛
高校積極地為教師營造和諧的、溫馨的組織文化,有助于改善教師與教師間的關系,有助于推動教師之間共享知識。高校應主動建設共同發(fā)展愿景,要在校內(nèi)推廣、宣傳知識共享觀念,幫助高校教師強化職業(yè)歸屬感。然后,要以此為基礎,主動創(chuàng)造、構建相互信任、開放性高、彼此包容、自由平等的和諧文化氣氛,鼓勵高校內(nèi)部開展學術交流、知識傳播、創(chuàng)新知識等活動,給高校教師共享知識提供良好的條件[3]。
(四)高校應做好激勵機制的構建
知識共享最終的效果如果只能惠及個人,這就說明高校的知識共享行為存在問題、無法持續(xù)開展知識共享活動。高校積極地推動知識共享活動,有助于幫助個人增加知識儲量、獲得較大利益,該現(xiàn)象肯定會降低教師參加知識共享活動的興趣,還會阻礙高校團隊科研等活動的開展。
所以,高校必須構建長效激勵機制,要發(fā)揮激勵機制的催化作用,要利用激勵機制的有償回報,調動教師的知識共享積極性,推動知識共享活動的健康開展。而且,通過積極地構建激勵機制,有助于推動高校知識共享活動的順利開展。當前,地位、工作條件、人際關系等都對知識共享產(chǎn)生了影響;但是,共享知識的核心要素依舊是“激勵”。所以,高校要激發(fā)教師共享知識的主觀能動性,要及時完善相關機制。因此,高校必須創(chuàng)新傳統(tǒng)激勵機制,大刀闊斧改革,才有助于教師基于主觀視角主動向其他教師分享已經(jīng)掌握的知識[4]。
綜上所述,高校應在知識管理背景下結合高校發(fā)展現(xiàn)狀、教師特點等,創(chuàng)造和諧、友善的知識共享氛圍及良好的知識共享渠道,促進教師及高校間共享知識,才能實現(xiàn)知識共享常態(tài)化發(fā)展目標。
參考文獻
[1]鄧新梅,楊小義.隱性知識傳承機制與共享管理模式研究[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11):89-92.
[2]朱焱,陳廷俊.教師實踐性知識管理策略研究[J].江蘇教育研究,2017(10):45-50.
[3]李作章,劉學智.知識管理視角下我國高校教師知識共享中的博弈與協(xié)調[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7(11):88-92.
[4]喬延釗,趙清俊,陳城.知識管理中隱性知識顯性化研究[J].合作經(jīng)濟與科技,2019(19):112-113.033B65A5-0CEE-4616-9CEC-06E1EA5C13D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