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蕓英
摘 要:說起小班幼兒在游戲中的交往,不禁腦海里會自然蹦出“愛模仿”、“自我意識強”、“獨自游戲或平行游戲”、“行為被動”等詞匯。沒錯,這是小班幼兒在游戲交往中的典型年齡特點,但是我們不能說因為年齡特點的限制小班的孩子就不會交往。
關鍵詞:主動性;小班;記錄
甜甜屋是我們班本學期開展的一個餐廳類主題游戲,一學期中孩子們在甜甜屋的情境中通過動作、語言來扮演服務員、大廚師、小客人,進行交往互動,產(chǎn)生了“招呼小客人”、“物品買賣”、“新品推薦”、“送外賣”等一系列的互動游戲情節(jié)。元寶是我們班級中月齡偏大的孩子,他性格開朗,能清楚表達自己的想法和需求,他是甜甜屋餐廳的“鐘愛粉”。一學期中,幾乎每一次游戲他的第一選擇永遠是甜甜屋的服務員。我針對一學期中元寶扮演服務員角色產(chǎn)生的交往行為進行跟蹤觀察,發(fā)現(xiàn)在過程中元寶交往的主動性不斷發(fā)生著變化?,F(xiàn)以“元寶賣糖果”為跟蹤案例,梳理小班幼兒在角色游戲中交往主動性的助推小方法。
策略一:接納認同法+鏡子作用法=掌握交往技巧
——案例:《起起落落的甜甜屋》
片段1:甜甜屋開設初始,小客人們絡繹不絕來到甜甜屋,元寶系好圍裙站在櫥窗口服務顧客。小A和小B說要藍莓口味的,元寶拿出兩根藍色的棒棒糖遞給小A和小B。這時,小C說:“我想要哈密瓜口味的。”元寶拿出一根黃色的棒棒糖說:“這不就是哈密瓜口味的嗎?”賣完棒棒糖后,餐廳里面的兩個小顧客呼喚著元寶要甜甜圈和飲料,元寶忙碌在櫥窗和餐廳兩處服務著小顧客.(見圖1)。
片段2:第二天,元寶還是服務員,他站在櫥窗口等待小客人,見沒有顧客來,他擺弄起了眼前的收銀機,摸摸按鍵,拿拿掃描儀,按按開關,舉起機器對著我說:“你看我把這個抽屜打開了!”轉頭拿起貨架上的棒棒糖,用力在收銀機的托盤上用力按,又重復按了幾下。(見圖2)
分析與識別:2個片段呈現(xiàn)了甜甜屋的“起起落落”,很明顯一開始孩子們被新鮮的主題、美觀的材料所吸引,元寶在游戲中賣糖果、收錢、服務顧客,甜甜屋儼然成為元寶熱鬧交往的根據(jù)地。這是由于小班幼兒的交往行為更多依賴于環(huán)境和材料,待時間推移以及更多的推陳出新后,幼兒對于甜甜屋的興趣便會逐漸變?nèi)?。在第二個片段中,可以看到元寶更多的是在等待顧客,在一開始等待的過程中他擺弄材料、自娛自樂,漸漸變成了純粹等待,失去了與同伴交往的機會。
助推策略:
接納認同法:和幼兒一起做游戲遵循將心比心的原則,認同和接納。在和幼兒做游戲時,僅僅做到“賦予幼兒自由”是遠遠不夠的,教師還需要站在幼兒的立場上思考問題,要認同幼兒的興趣、認同幼兒的交往水平、認同幼兒的個體差異,需要教師蹲下身子,從幼兒的角度看世界。
鏡子作用法:顧名思義就是通過鏡子反射的作用引導幼兒通過模仿掌握交往的技能技巧。通過教師扮演服務員、幼兒扮演小客人,換位游戲的形式引導孩子掌握一些交往語言,交往技巧。教師利用了一節(jié)語言教學活動《小熊請客》的故事,并且進行了情境表演,引導幼兒掌握交往語言:歡迎光臨、請問、你好、再見等。動作技巧:伸手請、彎腰再見、為顧客準備好座位、餐具等。
策略二:適時點撥法+同伴分享法=增加交往范圍
——案例2:《尋找小顧客》
片段1:一周后在戶外的甜甜屋游戲中,元寶依然是服務員,他站在網(wǎng)格架的大聲吆喝:“歡迎光臨,誰想來買棒棒糖?”吆喝了幾遍還是沒有小客人,隨后元寶整理架子等候顧客。(見圖3)
片段2:元寶向我抱怨道:“我叫了好久小客人還是不來買糖果了!”我回應道:“是的,可能大家都在上班,沒空來吃糖果!”元寶舉起一根棒棒糖說:“那你想要買糖果嗎,這個糖果很好吃哦?”我接過糖果嘗了嘗說:“真的很好吃呢,太可惜了,它們可能不知道你做了這么好吃的糖果!”元寶說:“我有辦法了,那我去找找誰不上班就有空來吃糖果了!”
片段3:于是,元寶走出糖果店去尋找不上班的小顧客,一邊找一邊問:“誰有空來吃糖果嗎?”。見到曦曦開車的曦曦,元寶說:“你想吃糖果嗎?可好吃了!”曦曦點頭后跟著元寶來到了餐廳,元寶說:“請問你想吃什么棒棒糖呀?”曦曦拿了一個黃色的付了錢便準備離開,元寶說:“再見,歡迎下次再來!”說完他又出去找小客人了。隨后他又找了3個孩子來餐廳吃糖果,元寶又忙碌起來。(見圖4、圖5)
分析與識別:片段中元寶使用了吆喝語言試圖吸引小顧客,但是無人問津,即使是這樣,元寶依然堅持當服務員,可見他對服務員的鐘愛。甚至當沒有小朋友光顧時,他拿起棒棒糖用語言“誘惑”教師,主動與教師進行邀請交往,體現(xiàn)了一定的交往技巧。當接受到教師的點撥時,他不再是原地等待,而是嘗試走出甜甜屋,產(chǎn)生了“主動尋找客人”的交往技巧,同時使用了“歡迎光臨”“請問”“再見”“下次再來”等交往性語言。
助推策略:
適時點撥法:
小班幼兒的游戲往往是圍繞著成人,他們渴望得到成人的鼓勵和認可,當遇到難題時他們第一反應就會下意識的尋找成人幫忙解決,游戲中的教師就是他們的“第一求助者”。這時,教師不要“吝嗇”助推,可以順應幼兒的游戲意愿,即時鼓勵的同時加以助推式的點撥,為幼兒建立主動交往的自信心。
分享交流法:
分享交流是幼兒建立交往自信心的一個良好平臺。與小班幼兒進行交流分享時,可以引導幼兒把游戲過程中的某些情節(jié)與某些行為重新表演一次,這樣的呈現(xiàn)更容易被其他幼兒理解,更能引發(fā)其他幼兒的共鳴。教師邀請元寶上臺分享他今天招攬小顧客的方法進行并情景演示,這次的交流讓元寶有機會為自己的行為做了一個大大的廣告,他堅信明天使用這樣的方法肯定能賣出更多的糖果。
方法三:教師參與法+小小任務法=提升交往機智
——案例:《可樂味糖果》
片段1:1個月后,元寶不再邀請顧客上門,而是拿著糖果架子四處外賣糖果,他呼喚著:“歡迎光臨,誰要來買糖果呀?”娃娃家的媽媽,小舞臺的小演員和小客人,忙碌的小司機都得到了元寶的糖果,他還在繼續(xù)拿著架子四處叫賣:“誰想吃糖果?”(見圖6)
片段2:教師聽聞后主動介入:“給我吃一個吧,這是什么糖果?有什么口味的???”元寶回答:“草莓味的,蘋果味的,請問你想吃哪一種?”教師回答:“這些口味的糖果我都不愛吃?!痹獙毝琢讼聛?,將架子放在地板上,問道:“那請問你喜歡吃什么味?”教師也蹲下來說:“我喜歡吃可樂味的,你們有可樂味的糖果嗎?”元寶低頭在托盤中尋找可樂糖果,元寶和小伙伴軒軒兩人分別找了一顆糖果遞給教師,教師說:“這個糖果和其他的糖果有什么不一樣呢?”孩子們七嘴八舌的說:“是咖啡色的,是棕色的”。教師回應道:“對的,就是和可樂一樣的顏色?!笨吹皆獙氃趯ふ医處熇^續(xù)道:“給你們一個小任務,看看你們能不能做出可樂味的糖果?!保ㄒ妶D7)
片段3:元寶爽快回答:“好,我現(xiàn)在就去給你做哦”。他回到甜甜屋拿出橡皮泥在手中揉搓,然后拿了一張咖啡色的手工紙,將橡皮泥卷進手工紙中,兩邊擰好完成了教師想吃的可樂味糖果。(見圖8)
分析與識別:
游戲過程中,元寶的交往范圍明顯擴大了,由原來“一對一、一對二”的交往模式晉升到“一對多”的交往范圍,并且外賣糖果的游戲行為與其他的游戲主題之間產(chǎn)生了聯(lián)動。但是整個游戲時間元寶沉浸在四處叫賣的單一情節(jié)再無延伸情節(jié),這時,教師扮演小客人參與游戲,并且與元寶進行互動,一來一回的語言交流逐步加深元寶對糖果顏色的認知,并且隱性引導幼兒思考問題,嘗試解決交往中“小難題”。
助推策略:
教師參與法:
對于小班幼兒來說,交往行為的目的性并不強,引導小年齡的幼兒交往行為時最好的方法就是以游戲者的身份參與到幼兒的游戲中去,與幼兒共同游戲,在游戲開展的過程中起到引導幼兒交往行為的作用。但是教師的引導是間接而隱蔽的,應順應幼兒的興趣和水平而開展。當幼兒并不理會教師的行為,或者幼兒已經(jīng)進入到教師感到理想的游戲狀態(tài)時,教師應當適時退出。
小小任務法:
當幼兒在游戲中有了主動交往意識之后,并且長時間沉浸在這樣的交往模式中并無延伸情節(jié)時,教師可以適度參與孩子的游戲,給予孩子一些小小的任務,引導孩子解決一些小問題,往往對孩子的交往行為能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我的體會:
以上案例只是我對于班級其中一個孩子賣糖果情節(jié)的不完整的追蹤記錄,并不能代表小班年齡段所有孩子的交往水平。但是,在一學期中,我對班級中的每一個游戲主題中幼兒的交往行為進行了高頻率的觀察,除了以上幾種助推小方法,我針對不同交往水平的幼兒,助推其交往主動性的方式也逐漸多樣化:
如:當面對性格內(nèi)向,交往被動的幼兒時會使用即時表揚法,建立其交往的積極性和自信心;當面對幼兒平行游戲為主,自己各司其職時會使用結伴游戲法,引發(fā)幼兒進行同伴之間的言語、動作互動;當面對游戲中無所事事,沒有目的性的幼兒時,會使用吸引注意法,通過一個“小噱頭”引起關注和交往。當面對在游戲中交往積極,易產(chǎn)生矛盾的幼兒時,會使用自然結果法,讓其嘗試自己解決矛盾糾紛。當然有時候需要并列使用多種方法才能有效助推小班幼兒在游戲中交往的主動性。
最后,我想說,所有助推幼兒交往主動性的方法,都是基于教師有效的觀察。我們一直在說“幼兒在前,教師在后”,并不是游戲中教師站在幼兒的背后,而是教師是幼兒背后強而有力的支持者。只有有效觀察、適時助推順其自然才能促成幼兒“水到渠成”式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王靜.淺談幼兒園小班角色游戲的指導策略[J].中國校外教育,2018(20):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