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盈
摘 ?要:國家音樂新課程標準指出:鄉(xiāng)土音樂作為校本補充教材,應用于現(xiàn)實教學的內(nèi)容比率應達到15%—20%。從此,小學音樂教育進入了一個新的局面。但遺憾的是,由于器樂的特殊性,在使用什么樣的民族樂器進課堂的問題上存在著長期爭論。對此,文章對民族樂器與小學音樂教學的融合談了幾點看法。
關鍵詞:民族樂器;小學音樂;教學融合
我國是一個文明古國,我們的祖先給我們留下了極為豐富的民族音樂遺產(chǎn),它們都有著鮮明的民族特點和風格,在世界藝術之林中占有重要地位。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當我們注重加強民族音樂教育,讓學生真切地認識到祖國民族音樂的博大精深,通過民族音樂來體悟、激發(fā)學生的民族自豪感,使民族音樂文化的精髓滲透于學生的心中,讓學生得到全面的發(fā)展,將來才能更好地走向社會,走向未來,走向世界。
一、民族樂器教學存在的問題
由于民族樂器的特殊性,將什么樣的民族樂器融入音樂課堂教學,一直以來都是爭議性的問題。地域差異和民族差異,給民族樂器的教學帶來一些影響,而要想克服這種影響,就得因地制宜,發(fā)揮地方民族樂器的優(yōu)勢,讓樂器的選擇符合學生親近性要求,再通過民族樂器的課堂教學使其深入到學生的心中。比如,新疆學校引入“納格納”鼓、冬不拉、彈布爾:內(nèi)蒙古學校引入馬頭琴四川羌族、藏族地區(qū)的學校引入羌笛:云南學校引入口弦、葫蘆絲等等。而對于民族樂器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則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
(一)學校和家長不夠重視,樂器教學缺乏專業(yè)的民族樂器
要進行民族樂器教學,首先必須儲備一定數(shù)量的民族樂器,以供師生使用。但是,目前很多學校沒有這么多數(shù)量的樂器,就給教學形成阻礙。再加上音樂不被納入小學升學考試的范疇
(二)教師技能不足
由于樂器教學得從基礎開始,教師不僅需要了解民族樂器基本知識及基本技能,還需要精通多種樂器,這樣才能勝任課堂上的樂器教學。但要知道教師的精力和能力都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上述的這些現(xiàn)象都不利于音樂教學本身的發(fā)展。聲樂教師和樂器教師應該是“術業(yè)專攻的”,若看中教師多才多藝而胡亂安排課程,使得教師無法精心備課,就可能影響課堂質量。
(三)課時安排不合理
雖然很多學校已經(jīng)開始落實民族樂器進校園,但過程很不理想。比如,柳琴進入小學音樂課堂活動的情況就役有達到預想的效果。這其中主要的原因就是音樂課時安排的不合理。現(xiàn)在的小學,每周音樂課的安排都不多,小學可能每周兩節(jié),這明顯達不到樂器教學的課時要求。目前,大部分學校的音樂教學以唱歌為主,樂器教學的進度顯得異常滯后,有些學生甚至由于師資力量不足無法開始樂器課程。樂器教學出現(xiàn)課時危機,導致教師“應付”教學任務,只教學生一首曲子,不給學生講基礎,學生云里霧里,學不到真正的知識,學習積極性也被挫傷。
二、促進民族樂器與音樂課堂的融合措施
(一)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建立在興趣基礎上的學習才是可持續(xù)的。而在調(diào)動學生學習興趣時,音樂教師要合理地引導學生的情感方向,做到以學生為中心,在對學生深入了解的情況下進行適當關懷,使得樂器學習的過程充滿尊重與信任。比如,在進行葫蘆絲教學時,《月光下的鳳尾竹》的優(yōu)美與的《竹林深處》的歡快可以瞬間吸引學習興趣,再利用聯(lián)想法,讓學生聯(lián)想
(二)重視教師素質,提高課堂效率
想要使音樂課堂形象生動,就得利用音樂課堂寓教于樂的輕松學習方法。具體來說,教師應該加強自身素質,認識到民族樂器的重要性,鼓勵學生學習民族樂器,并通過活躍課堂氣氛來促進課堂效率的提高。上文中提到,有些音樂教師在實踐過程中總結經(jīng)驗,形成教學妙招。比如,有的音樂教師以分聲部的形式來處理,讓一部分同學負責一小段,從而使樂器教學的難度誠小,在樂器教學有了一定進展之后,教師盡量避免“自導自演”,而是在課前示范之后,鼓勵學生一起演奏樂器,讓課堂氛圍活躍起來;而在樂器學習的最后一個階段,有些教師則采用“唱伴配”的方式讓學生自行組織表演,在實踐中使樂器的學習得以提升。這些妙招層出不窮,不僅可以利用樂器豐富課堂,還有效提高了音樂課堂的效率。
三、重視對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
在教學中,音樂藝術的審美過程是一個不斷深入、不斷創(chuàng)造、不斷反思的過程,學生是審美的主體。比如,在進行樂器教學時,教師可以采用設置懸念的方式,在不告訴學生問題是什么的情況下給學生放一首與課堂內(nèi)容相關的歌曲,聽完歌曲之后,就開始詢問學生,歌曲中聽出幾種樂器?各種樂器扮演了哪些角色?這種分配的方式有哪些效果?在一連串的問題中,學生的注意力自然而然就轉移課堂中,也逐漸地產(chǎn)生了興趣,隨著教師的問題一起思考。在學習民族樂器時,教師還可以歸納所學民族樂器在常見曲目中表達的意境,比如葫蘆絲時而歡快時而悠長:笛子的脆嫩、婉回;一胡的凄美哀怨等等。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該從主、客觀兩方面來加以分析和講述,讓一一個對民族樂器較為完整的理解及印象停留在學生的腦海中,從而對音樂作品產(chǎn)生興趣,調(diào)動學生學習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