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雪冰
【摘要】隨著科學技術(shù)的發(fā)展,語文教學已成為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小學階段,語文學科不僅包含基礎的成語、漢語拼音、多音字等基礎常識,同時也包含寫作和多文本的閱讀等拓展知識,是一種綜合性的工具型學科。小學階段很多學生的薄弱項目都是閱讀和寫作,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閱讀與寫作相輔相成,相互促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采取有效的讀寫結(jié)合,促進學生讀寫能力的提高。鑒于此,本文以小學階段學生的性格特點和學習情況為切入點,深入分析了讀寫結(jié)合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為相關人員提供參考資料。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與寫作;教學模式
新課程標準教育理念的明確提出,小學教師在開展語文讀寫活動時,需要注意提高學生的讀寫能力,因為讀寫能力對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具有重要意義。因此教師要倡導科學利用文章,根據(jù)內(nèi)容形式和蘊含的意義,為小學寫作提供相應的素材,對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和文章理解能力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從而達到教師預期的教學目標。在小學閱讀教學中,要提高讀寫能力的結(jié)合,教師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改進。
一、進行閱讀積累
小學階段的學生性格不穩(wěn)定,缺乏耐心,閱讀是一個考查學生耐心和理解能力的學習模塊,小學生接觸的閱讀篇目主要以記敘文為主,這個年齡層次的學生接觸的記敘文大多以敘事、寫人、寫物為主,主要涉及各種情感的表達和抒發(fā)以及人物形象的刻畫。在寫作學習方面,學生需要高效運用自己在閱讀過程中學習到的知識,把握人物的心理描寫、神態(tài)描寫、動作描寫等方法,認真刻畫人物形象。但是就目前來看,小學階段的學生還沒有掌握閱讀和寫作的精髓,對于一些人物的細節(jié)刻畫仍然沒有把握到位,同時小學階段的學生缺乏閱讀耐心,閱讀積累量還需提高。
小學教育是義務教育展開的第一步,小學階段的學習對于學生的基礎知識鞏固和頭腦的靈活度提高尤為重要,學生的閱讀量往往能夠在寫作中得到體現(xiàn)。在小學階段,教師需要激發(fā)學生對閱讀和寫作的興趣,鼓勵學生在平時積累閱讀素材,為自己的寫作積累足夠的材料。小學是學生學習的早期階段,一些家長可能認為學生可以在學校按時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沒有任何問題。然而,人們沒有意識到學生在讀寫訓練方面的差距。教師在教學中沒有充分結(jié)合實際情況,導致一些學生的讀寫能力較差。要想在語文教學中實現(xiàn)讀寫結(jié)合,需要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積累閱讀量,這是教師和學生都應該深刻意識到一個問題。閱讀是語言的積累,是知識的增長、自身經(jīng)驗的增強、未來學習的基礎。小學生正處于生活和書本匱乏的階段。在實際學習中,學生很少對寫作感興趣,學生在寫作中面臨沒有可寫的材料,所以他們對寫作沒有興趣。因此,教師需要幫助學生積累寫作材料。
例如《荷花》這篇課文,教師引導學生學習課文時,可以帶領學生先學習荷花的外形特點和比喻句。(1)文中描寫荷花的句子有哪些?(2)文中我變身為荷花的語句運用什么手法?(3)同學們要將文中我變身為荷花的句子進行背誦等。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不斷閱讀文章的習慣,使學生在閱讀能力的過程中積極吸收他人文章的優(yōu)點,從而學習文章的寫作方法。
二、對文章進行仿寫
有的教師會告訴學生一個道理就是“天下文章一篇抄襲”,難道就沒有原創(chuàng)文章嗎?有原創(chuàng)文章,但一旦原創(chuàng)文章出現(xiàn),就會有數(shù)以萬計的文章,內(nèi)容大致相似。所以教師可以讓學生模仿寫,當學生在寫文章的時候,有些學生沒有辦法寫出一篇優(yōu)秀的文章,甚至自己寫作文都寫不出來,更不用說文章內(nèi)容的好壞了。因此,教師可以告訴學生語文教材內(nèi)容很豐富,學生可以模仿文章的內(nèi)容自己寫。小學生的世界是豐富多彩的,教師應該讓學生更好地了解這個美好的世界。
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選擇一些有代表性的文章,讓學生抄寫課文中的故事或例子。在模仿寫作的過程中,學生將思考人物、事物和場景的寫作技巧。在思考的過程中,學生會有一定的收獲,認識到讀寫之間的聯(lián)系,從而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比如說《觸摸春天》,這篇課文層次分明,條理清晰,每個自然段上的語言簡練準確,并且文中還運用舉例子、做比較的寫作手法。學生可以了解與《觸摸春天》有關的知識,體會作者使用這種說明方法的原因。學生探究此種原因的就是學生對閱讀興趣的提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還可以讓學生仿寫《觸摸春天》這篇文章,使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積累句子,加深對課本的印象,同時也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三、拓展想象力
在開展小學閱讀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根據(jù)課文情節(jié)運用想象力續(xù)寫。學生續(xù)寫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有效地測試學生對文章的掌握程度。這一過程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對寫作方面的認知,從而達到教師設置語文閱讀與寫作的最初目的。
例如:《賣火柴的小女孩》,文中講述的主要內(nèi)容是小女孩在寒冷的冬天,因為窮苦而被凍死的故事。教師在講解此篇文章過程中可以表明,作者寫這篇文章的主要目的就是揭示當時社會人民疾苦和當時統(tǒng)治者對人們的剝削、冷漠甚至是無情的一種譴責,文章的末尾是以悲劇的形式結(jié)束。不管是已經(jīng)走向社會的成年人,還是在學習這篇文章的小學生都會對賣火柴的小女孩表示同情,并且會與現(xiàn)在的自己形成對比。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如今孩子的生活有著最基本的保障,還有父母對孩子的關心,教師對孩子的關愛。那么教師就可以提出文章進行改寫,教師可以改變小女孩最后的結(jié)局,小女孩最后把火柴全部點燃,沒有在寒冷的冬天被凍死。接下來教師就可以引領學生發(fā)揮學生自己的想象力對小女孩未來的生活,甚至是文章之后所出現(xiàn)的故事進行合理改寫。鍛煉學生寫作能力的同時,也是對文章閱讀興趣的一種提升。學生只是單純的閱讀文章而不進行寫作,那么對于學生來說屬于不能將“理論與實踐相結(jié)合”,教師應該注重學生寫作能力的訓練。
四、提升學生想象力
小學生年齡比較小,雖然世界比較簡單,但是豐富多彩的。因此,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寬松的學習環(huán)境,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讓閱讀的內(nèi)容自由發(fā)揮,在文章中寫出自己想寫的內(nèi)容。教師可以將學生想象力進行無限的發(fā)揮,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要創(chuàng)新傳統(tǒng)的教學理念,采用有趣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進行寫作,充分發(fā)揮學生的想象力,從而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例如《燕子》這篇課文,教師可以用提問的形式提升學生的想象力。(1)春天的燕子是應該在哪里?
(2)燕子的外形都有什么樣的特點?(3)燕子在空中會是什么樣的形狀?(4)春天的燕子你喜歡嗎等,教師設計這一部分的目的是讓學生學習課文后,然后能夠準確表達自己的想象力,提高他們的寫作水平,讓學生在寫作的過程中不會出現(xiàn)沒有話說,沒有材料,甚至直接不寫的情況,此外,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相互交流,讓學生相互合作,表達自己的想法。通過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有效地提高學生之間的作文能力。
五、結(jié)語
總之,教師應該打破傳統(tǒng)的教學觀念,改變教師主導的課堂。在新課程改革目標的影響下,學生應該成為課堂的主體,教師應該扮演領導者和指導者的角色。在小學語文教學,有效提高學生的閱讀和寫作的能力,促進學生提高綜合素質(zhì)。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應采取有效的策略,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不斷給學生積累閱讀素材,培養(yǎng)學生對素材進行仿寫的習慣,讓學生將想象力發(fā)揮到寫作中。只有這樣才能夠有效地實現(xiàn)學生閱讀與寫作能力的提高,增強學好學生語文效果的基礎,最終提高學生語文能力。
參考文獻:
[1]于秀芳.基于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讀寫結(jié)合教學模式的分析[J].中國校外教育,2017(28).
[2]王少梅.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讀寫結(jié)合教學模式的應用[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9(11).
[3]付麗.分析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讀寫結(jié)合教學模式的運用[J].教育現(xiàn)代化,2018(42).
(責任編輯 林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