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新
【摘要】在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該重視富于語文味的語文實踐。課本劇是一項極具語文味的語文實踐,開展課本劇活動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本文介紹了課本劇在低年級語文教學中的應用及成效,即編寫課本劇提升寫作水平、朗讀[]課本劇強化朗讀技能、演繹課本劇培養(yǎng)理解思維、探討課本劇落實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鑒于課本劇在教學中所起到的作用,本文認為課本劇活動是一項有價值的語文實踐,值得語文教師在教學中嘗試和推廣。
【關鍵詞】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課本劇活動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yǎng)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因此,在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該重視富于語文味的語文實踐。而課本劇正是一項極具語文味的語文實踐,組織開展課本劇既可以提高學生的口語和書面表達能力,也能夠促進學生更深入地理解課文內(nèi)容。顯然,課本劇活動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能夠促進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提高。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應該把教學目標落實到實踐活動中來,利用課本劇活動將語文知識與生活實際聯(lián)系起來,明確學生在語文課堂中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在活動中體驗生活,從而激發(fā)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與動力。
一、編寫課本劇提升寫作水平
語文課本中的課文作為閱讀文本,并不適合直接作為劇本進行演繹。課文需要進行適當?shù)男薷暮脱a充,如創(chuàng)設劇本情境、明確人物神態(tài)、語言、動作,等等,這樣有助于學生準確地把握角色的性格特點和課文的主旨內(nèi)容,滿足舞臺演繹的需要。
課本劇的編寫是課本劇活動開展的前提和基礎。在課本劇編寫之前,學生需要反復閱讀課文,在捕捉文本細節(jié),體會角色特點的同時,還要揣摩文本深意,深化文本理解。在忠于原文的基礎上,學生執(zhí)筆編寫課本劇,完整敘述故事內(nèi)容,努力塑造立體形象的角色。
當然,部分課文在編寫課本劇的時候,還可以進行創(chuàng)編、續(xù)編,如部編版語文三年級上冊的課文《總也倒不了的老屋》。這是一篇童話故事,它講述了一間老屋與一只小貓、一只老母雞和一只小蜘蛛之間的故事。每當老屋準備倒下的時候,小動物們便依次出現(xiàn),向老屋請求幫助,希望老屋不要倒下,老屋一一答應了他們的請求,一直沒有倒下。該文可以鼓勵學生進行大膽地想象,積極地創(chuàng)編故事,想一想中途還可能出現(xiàn)哪些求助的小動物呢?它們和老屋之間又會發(fā)生什么有趣的故事呢?此外,課文結(jié)尾寫小蜘蛛給老屋講故事,那課文應該如何結(jié)束?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嘗試著給課文續(xù)編結(jié)局。
實際上,將課文編寫成課本劇的過程是教師對學生展開的一項寫作訓練,能夠循序漸進地提升學生的寫作水平。
二、朗讀課本劇強化朗讀技能
課本劇編寫完成后,學生并不需要立即到舞臺排練與演繹。在此之前,教師應先組織開展“朗讀劇場”,即學生分配各自的角色,朗讀相應的角色對話。
這種“朗讀劇場”既不需要像正式的舞臺演員一樣,將服飾和道具配備齊全,也與平常語文課堂上的課文朗讀大不相同。它需要學生進行準確的角色定位,融入角色細致入微的情緒,拿捏角色的想法和感受,然后運用聲音、表情、動作等視覺與聽覺手段,將角色對話的韻味朗讀出來。
例如,部編版語文三年級下冊的課文《陶罐和鐵罐》,這篇童話故事講述的是國王櫥柜里有一只鐵罐,它自視堅硬,瞧不起易碎的陶罐,因此,鐵罐常常奚落陶罐。但是,隨著時光流逝,埋在土里許多年以后,陶罐出土成寶,而鐵罐卻化為泥土,不復存在。文中陶罐和鐵罐的對話要想讀好并不簡單,這需要學生抓住提示語來朗讀,如,“惱怒”“驕傲”等詞語,它們提示學生關注角色動作、神態(tài)表情、說話語氣。若想準確地將陶罐的謙虛克制、鐵罐的傲慢輕蔑表現(xiàn)出來,學生需要將角色的神態(tài)、動作、語氣帶入到對話朗讀中來。
通過“朗讀劇場”的訓練,學生既能強化停頓、重音等朗讀技巧的運用,也能意識到角色動作、神態(tài)表情、說話語氣對朗讀效果的重要影響,促使學生的朗讀水平逐步提升。
三、演繹課本劇培養(yǎng)理解思維
代入角色、演繹故事是課本劇活動的重頭戲,它的難度系數(shù)比較高。無論是場景再現(xiàn),還是角色扮演,都要求學生充分地理解課文、品析課文。例如,場景再現(xiàn)需要學生認真研讀課文,搜集文中描述故事發(fā)生的場面的片斷;而角色扮演則需要學生再現(xiàn)角色風采。對于要演繹的角色,學生要學會走進角色的內(nèi)心世界,不斷地揣摩和品味角色的言行舉止,深入理解角色一言一行背后的動機和原因,做到與角色共情、共鳴,實現(xiàn)角色與演員的高度融合、合二為一。
例如,部編版語文二年級下冊的課文《蜘蛛開店》,這篇童話故事講述的是小蜘蛛因寂寞、無聊而打算開店。本來開紡織店能發(fā)揮它的長處,但它卻因為害怕困難而屢次選擇逃避,因此,它開了三次店,最后都以失敗告終。學生在上臺演繹之前,應先認真品析課文中小蜘蛛的言行舉止,了解小蜘蛛多次半途而廢的開店經(jīng)歷,準確地理解小蜘蛛畏懼困難、無法堅持到底的性格特點;接著,選擇符合角色特點的動作、神態(tài)、語言來演繹該劇。
在仔細研讀角色特點和故事內(nèi)容的過程中,學生的理解思維已經(jīng)逐漸培養(yǎng)了起來,而他們準確地理解為傳神的表演做足鋪墊,舞臺呈現(xiàn)的觀賞效果必定精彩無比。
四、探討課本劇落實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課本劇活動在編寫、朗讀、演繹環(huán)節(jié)結(jié)束后,后期還需要師生共同沉淀思想,探討所得。這時候,組織開展一場便于師生探討的座談會顯得極其有必要。
座談會是一種自由暢談、交互分享的學習模式,它讓學生有機會將課本劇活動期間體驗到的生活,以及活動期間進行的深度思考外化成言語,進而與同學、老師一起分享心得和感受。實際上,此類活動強調(diào)課堂應以學生為中心,學生是主動的學習者,均等參與。
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可以提出心中的疑惑,請同學和老師幫忙解疑答惑,也可以表達個性化的見解,暢所欲言。以上情況都有助于學生整理歸納自己的觀點,同時聽取學習他人的看法。如此,全班圍繞著共同的主題,組成四人小組進行交流探討,觀點可以延伸至課外的實際生活和常見的社會問題。
當然,不同的學生持有的觀點不同,課堂上可能會出現(xiàn)針鋒相對的情形,但多元思維碰撞的火花,往往更有利于全面地落實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例如,部編版語文二年級上冊的課文《坐井觀天》《我要的是葫蘆》,這兩篇課文具有深刻的寓意,編演成課本劇之后,師生可以一同觀賞,然后通過座談會暢談劇終的感悟和心得,說一說從中明白到哪些為人處世的道理。這時,教師無需用大道理“轟炸”學生,只需利用課本劇引導學生認識角色、了解故事的前因后果,便可以喚醒學生內(nèi)心的感觸與認知,點燃學生交流和表達的欲望。
一場探討課本劇的座談會結(jié)束后,想必學生會意猶未盡,教師可以趁熱打鐵,讓學生梳理和總結(jié)整場座談會所探討的內(nèi)容,將正確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以書面的形式烙印心中。
五、結(jié)語
新時代的教育需要創(chuàng)新型的教學思維,教師應該鼓勵學生開展探究體驗型的學習,并為之創(chuàng)設條件、營造氛圍。實質(zhì)上,課本劇活動是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以角色扮演的形式深入理解課文,通過編寫、朗讀、演繹和探討四個環(huán)節(jié),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因此,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不應拘泥于嚴格的戲劇術語或形式,而應變換戲法,通過豐富的教學活動設計,喚起學生對語文學習的激情,促使學生的思想得到交流與碰撞。
在日常的語文課堂上,如果學生們有機會經(jīng)歷這一系列的訓練,接受由寫到讀、由讀到演、再由演到說的鍛煉,那么他們的理解表達能力、想象創(chuàng)造能力、表演寫作能力必將不斷提高,因此,不得不說,課本劇活動是一項極有價值的語文實踐,值得各位語文教師在教學中嘗試和推廣。
參考文獻:
[1]魏瑋.淺析課本劇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時代教育,2016(16).
[2]張凌云.課本劇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有效應用[J].中華少年,2018(23).
[3]祖國榮.用課本劇讓小學語文教學輕松起來[J].課外語文,201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