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慶蘭
摘要:群文閱讀就是把一組文章以一定的方式組合起來讓學生進行閱讀、思考、總結(jié),然后在閱讀過程中形成自己的觀點和知識框架,同時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的思考能力。古詩文群文閱讀就是將幾篇古詩文以一定的方式組合起來供學生閱讀,小學古詩文群文閱讀通常在選擇文本時有明確的組合信息,按照這些信息進行文本組合,并從古詩文群文組合中能找出相類似的重點,從而指導學生閱讀,提高學生對古詩文的鑒賞能力。那么,在群文閱讀古詩文的時候,如何對文本進行選擇呢?因此,本文將主要圍繞小學古詩文群文閱讀中的文本選擇進行探討。
關(guān)鍵詞:小學古詩文;群文閱讀;文本選擇
引言
古詩文具有語言精簡、詞句優(yōu)美的特點,具有“言盡而意無窮”的魅力,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小學階段的古詩文不僅為學生提供了寫作素材,同時還有利于學生文學素養(yǎng)的積累,人文素養(yǎng)的提升。但是現(xiàn)階段的小學語文課本中收錄的古詩文數(shù)量有限,小學語文老師對古詩文的講解也主要停留在解析的層面上。因此,學生在學習古詩文的過程中無法感受其中的文字之美,意境之美和情懷之美。針對這種情況,在小學階段學習古詩文的過程中,對小學生進行小學古詩文群文閱讀是一個有效的辦法,根據(jù)文本的選擇將古詩文組成群文讓學生閱讀學習,可以讓學生從多篇類似的文本中總結(jié)出古詩文的特點和魅力。接下來,本文將主要從小學古詩文群文閱讀的文本選擇方面進行分析。
1.小學古詩文群文閱讀的優(yōu)勢
小學古詩文群文閱讀是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一個新的課題,對于傳統(tǒng)的單篇閱讀具有一定的優(yōu)勢,具體表現(xiàn)為在同一節(jié)課堂教學活動中,學生能夠獲得的信息量是單篇閱讀的好幾倍。例如,當學生在閱讀有關(guān)親情、友情、愛國等方面的文本時,學生可以根據(jù)這組同一類型的群文,從不同內(nèi)容、不同角度加深對文本的理解,這樣不僅豐富了學生的閱讀內(nèi)容,擴大了學生的閱讀量,還有利于學生在多篇類似文本的閱讀中,產(chǎn)生自己的理解,形成自己的知識框架,將自己所學的知識系統(tǒng)化。例如,老師在教學活動中,可以將表現(xiàn)思鄉(xiāng)之情的古詩文進行群文組合讓學生進行閱讀理解。在同一種表達內(nèi)容的前提下,學生就可以從詩人的寫作風格、表現(xiàn)手法、情感角度對這組古詩文進行整體的把握。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直白地表達了對家鄉(xiāng)的思念;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抒發(fā)了作者剛離家就想家的游子情懷。同是表達思鄉(xiāng)之情,不同的作者在寫詩的過程中所運用的表達手法是不同的。小學生在古詩文群文閱讀中就能感受到這種相同點和不同點,從而拓寬學生的思維,為學生今后的群文閱讀打下良好的基礎。
2.如何進行小學古詩文群文閱讀的文本選擇
針對群文閱讀來說,文本選擇十分重要,選擇文本一定要具有代表性,并且應該有明確的組合信息。接下來,本文將主要從三個方面對文本選擇進行分析,分別是以主題為組合信息,以作者為組合信息,以意象為組合信息。
2.1以主題為組合信息
群文閱讀可以以主題為組合信息選取幾篇古詩文讓學生進行閱讀學習。例如,部編版語文教材中收錄了一首古詩為《村居》,作者通過“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來展現(xiàn)兒童放學后悠閑地放紙鳶的快樂生活。此時老師可以以“古詩中的兒童生活”為主題,再搜索幾篇具有相同主題的古詩文。例如楊萬里的《宿新市徐公店》,這首詩通過“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描繪了一幅兒童們奔跑著追捕翩翩飛舞的黃蝴蝶的畫面;再如黃庭堅的《牧童詩》,這首詩通過“騎牛遠遠過前村,短笛橫吹隔隴聞”來展現(xiàn)牧童騎著牛,吹著橫笛經(jīng)過山村的清閑自在的生活。將這三篇古詩放在一起讓學生進行群文閱讀,學生很容易找到共同點,即描寫了兒童的生活,只是呈現(xiàn)方式不同,無論是放紙鳶,還是追蝴蝶,亦或是騎牛吹笛都表現(xiàn)了兒童生活的純真、快樂和悠閑,很容易讓學生產(chǎn)生共鳴,產(chǎn)生表達的欲望。
2.2以作者為組合信息
群文閱讀也可以以作者為組合信息選取幾篇古詩文讓學生進行閱讀學習。一個作者面對同一個景象或者類似的景象產(chǎn)生許多感慨,例如唐代詩人李紳目睹了農(nóng)民的各種不容易,做了《憫農(nóng)》三首詩。第一首“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通過描寫農(nóng)民在烈日當空的正午勞作,一滴滴汗珠灑在灼熱的土地上來表現(xiàn)農(nóng)民的辛苦和糧食的來之不易;第二首“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閑田,農(nóng)夫猶餓死”通過描寫勤勞的農(nóng)民以他們的雙手獲得了豐收,然而他們自己卻兩手空空,落得餓死的悲慘下場來表現(xiàn)農(nóng)民生活的不容易;第三首“壟上扶犁兒,手種腹長饑。 窗下織梭女,手織身無衣。 我愿燕趙姝,化為嫫女姿。 一笑不值錢,自然家國肥”通過描寫農(nóng)民和織梭女辛苦勞作卻不飽腹無衣穿的對比反差表現(xiàn)古代勞動人民的生活不易。這三首古詩均出自李紳之手,都是因為作者看到勞動人民的艱苦生活有感而生,告誡小學生一定要珍惜當下的幸福生活,尊重勞動人民的汗水,節(jié)約來之不易的糧食。
2.3以意象為組合信息
群文閱讀還可以以意象為組合信息選取幾篇古詩文讓學生進行閱讀學習。以荷花為例,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是高潔典雅的象征。楊萬里通過“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展現(xiàn)了亭亭玉立、綻蕾盛開的荷花;蘇軾通過“一朵芙蕖,開過尚盈盈”描繪了荷花雖開過,但是依然美麗清凈的畫面;李重元通過“風蒲獵獵小池塘,過雨荷花滿院香”以荷花的香氣襯托荷花的高潔美麗。這三個作者分別從不同角度展現(xiàn)了荷花的美麗,無論是花開還是花落,無論是看花還是聞花,讓學生從多個角度欣賞到了荷花的高潔典雅,拓寬了學生的閱讀視野和閱讀品味。
3.結(jié)束語
綜上所述,無論以何種方式對古詩文進行群文閱讀,老師都要堅守從學生實際出發(fā),圍繞著文本特點找到教材內(nèi)外閱讀材料的結(jié)合點,努力摸索古詩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方法和途徑,探索適合小學生的教學策略,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充分調(diào)動學生學習古詩文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進而提高小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和文學素養(yǎng),為今后的古詩文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俞靜 . 群文閱讀 , 讓教材文本不再“孤單”[J]. 學子:理論版,2016(16).
[2] 侯劍鋒 . 農(nóng)村初中群文閱讀教學怎樣進行文本解讀 [J]. 課程教育研究:學法教法研究,2016(28)
[3] 蔣軍晶《讓學生學會閱讀——群文閱讀這樣做》
[4] 卞國湘《群文閱讀的實踐和研究》
[5] 沈祖棻《唐人七絕詩淺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