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討灌腸補鉀治療的應用效果。方法:選擇我院于2018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低鉀血癥患者60例,隨機分組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組為30例。對照組采用口服補鉀治療;觀察組采用灌腸補鉀治療。比較兩組患者在補鉀前后的血鉀水平、補鉀的不良反應。結(jié)果:(1)與補鉀前對比,兩組患者補鉀后的血鉀水平明顯升高,P<0.05;與對照組對比,觀察組補鉀后1d(3.23±0.55)、2d(3.35±0.32)、3d(3.88±0.28)血鉀水平明顯更高,P<0.05。(2)與對照組(30.00%)對比,觀察組補鉀的不良反應率(6.67%)明顯更高,P<0.05。結(jié)論:灌腸補鉀技術(shù)指標無相關(guān)操作難度,安全簡單,能快速糾正低鉀血癥患者,對于老年患者及心功能差患者尤其實用。
【關(guān)鍵詞】灌腸補鉀治療;低鉀血癥;應用的效果
臨滄市人民醫(yī)院目前為三級甲等醫(yī)院,臨滄市下轄一區(qū)七縣,病人數(shù)量多,其中合并低鉀的病人占很大比例。低鉀血癥可導致心臟等重要臟器功能異常,危及生命。因此在臨床上低鉀血癥的患者補鉀治療非常重要。本研究通過對我院低鉀血癥患者進行對照試驗,探討灌腸補鉀治療的應用效果。
1.資料與方法
1.1基本資料
選擇我院于2018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低鉀血癥患者60例,隨機分組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組為30例。對照組患者男女分別為15:15,年齡為29-82歲,平均年齡為35.55±3.23歲;觀察組患者男女分別為13:17,年齡為29-82歲,平均年齡為35.53±2.65歲。兩組患者的性別和年齡無明顯差異,P>0.05。
1.2方法
對照組:采用口服補鉀治療方法。
觀察組:采用灌腸補鉀治療方法。囑患者排凈大便,左側(cè)臥位,臀部抬高10-15°,將3g 氯化鉀注射液加入20ml39℃溫鹽水中,用一次性輸液器潤滑后,插入肛門20cm-25cm,低壓緩慢注入,3-5 分鐘后拔出輸液器,拔管后用手輕輕按壓肛門,保持屈膝側(cè)臥位2O 分鐘,從而使藥物充分保留于腸道內(nèi),2h 后排便,每日2 次,連用2-4d。
1.3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在補鉀前后的血鉀水平。統(tǒng)計兩組患者補鉀的不良反應,包括惡心、嘔吐、消化道潰瘍、消化道出血、耐受性不良。
1.4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對正態(tài)分布的數(shù)據(jù)進行t檢驗,對非正態(tài)分布的數(shù)據(jù)進行卡方檢驗,采用平均數(shù)±標準差的形式表示數(shù)據(jù)的分布趨勢,P<0.05表示數(shù)據(jù)的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jié)果
2.1比較兩組患者在補鉀前后的血鉀水平
與補鉀前對比,兩組患者補鉀后的血鉀水平明顯升高,P<0.05;與對照組對比,觀察組補鉀后1d(3.23±0.55)、2d(3.35±0.32)、3d(3.88±0.28)血鉀水平明顯更高,P<0.05。如表1所示。
2.2比較兩組患者補鉀的不良反應
與對照組(30.00%)對比,觀察組補鉀的不良反應率(6.67%)明顯更高,P<0.05。如表2所示。
3.討論與結(jié)論
常見的補鉀方式包括:(1)口服補鉀:選擇口服補鉀時因常出現(xiàn)惡心、嘔吐等胃腸刺激癥狀,病人不易于接受;(2)淺靜脈補鉀:濃度不宜超過0.3%,補鉀速度為每小時不超過1g,另外,靜脈補鉀因液體限制,速度慢不易顯效,靜脈滴注部位的疼痛,需要較多液體稀釋氯化鉀后靜滴,不適用于心衰患者,而低血鉀是心力衰竭的誘發(fā)和加重因素,亦是意外死亡的促發(fā)因素,也是成為難治性心衰的主要原因,及時補鉀對治療心衰具重要作用,輸入大量的鹽水會使血液稀釋,造成血鉀濃度降低;若輸入大量的葡萄糖,由于合成1.0g 糖原約有0.33mmol/L 的鉀從細胞外進入細胞內(nèi),同樣會使血鉀降低;(3)高濃度補鉀:高濃度補鉀時需用輸液泵,需要使用深靜脈穿刺,增加耗材,經(jīng)濟貴;(4)灌腸補鉀:結(jié)腸補鉀的主要依據(jù)是結(jié)腸具有半透膜的作用,其粘膜上皮細胞有泌鉀、重吸收鉀功能,可以起到調(diào)節(jié)鉀平衡的作用。灌腸補鉀的意義主要有:1)鉀均勻吸收;2)結(jié)腸補鉀可以避免出現(xiàn)胃腸道刺激反應;3)一般情況下不受濃度和速度的限制,避免了口服或靜脈補鉀導致的不良反應;4) 灌腸補鉀速度快,縮短補鉀時間,可以在不影響病人補液量和補液速度的情況下達到糾正和治療的目的。本研究顯示,與補鉀前對比,兩組患者補鉀后的血鉀水平明顯升高,P<0.05;與對照組對比,觀察組補鉀后1d、2d、3d血鉀水平明顯更高,P<0.05。與對照組對比,觀察組補鉀的不良反應率明顯更高,P<0.05。對重度腸道梗阻、腸畸形、重度結(jié)腸炎、肛周疾病、無尿、大量腹水、局部有損傷或出血者應禁用,灌腸液需適當加溫,一般藥液溫度應達到38~39℃,灌腸應緩慢,避免出現(xiàn)腸道刺激,產(chǎn)生便意,影響鉀的吸收。
綜上所述,灌腸補鉀技術(shù)指標無相關(guān)操作難度,安全簡單,能快速糾正低鉀血癥患者,對于老年患者及心功能差患者尤其實用。
參考文獻
[1]姬宇.保留灌腸治療低鈉、低鉀、低氯血癥的臨床觀察[J].家庭護士(中旬刊),2008,6(23):2080-2080.
[2]劉曉芳.中藥高位保留灌腸治療慢性腎功能衰竭早中期的臨床研究[D].黑龍江: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2007.
[3]陳敏.甘露醇非靜脈給藥的臨床應用[J].河北醫(yī)學,2001,7(12):1144-1145.
[4]蔣芝蘭,張薇,匡世珍, 等.集束化護理策略在急診低血鉀患者護理中的應用[J].中國急救復蘇與災害醫(yī)學雜志,2015,(6):584-586.
[5]林敏.低血鉀患者應用超聲霧化吸入補鉀25例臨床分析[J].健康必讀(下旬刊),2011,(8):85-85.
作者簡介:王仕軍,男,出生于(1975.11~),云南云縣人,彝族,大學本科,副主任醫(yī)師;主要從事血液病化療、自體造血干細胞移植及異基因造血干細胞移植并發(fā)癥方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