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時芳
【摘要】 儒家思想中蘊含著豐富的文化精髓,對于初中語文的現代文教學具有重要指導意義。在教學過程中深入發(fā)掘并廣泛應用儒家思想文化精髓,有利于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和道德品質;有利于發(fā)揮古今文化優(yōu)勢,拓寬學生的視野。作為語文教師,應該積極轉變教學理念,以學生的不同需求為出發(fā)點,探尋提高學生文學修養(yǎng)的有效途徑,把儒家思想文化滲透到語文現代文教學中去。
【關鍵詞】 初中語文 現代文教學 儒家思想文化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992-7711(2019)16-146-01
0
在教育領域,儒家思想一直以來就占有重要的地位,對中國的文化教育產生了重大影響?,F代文教學作為語文教學的核心組成部分,是學生認識與探索世界、獲得美感的重要途經之一。在初中現代文教學中深入發(fā)掘與應用儒家思想中的文化精髓,有利于貫徹落實新課改提倡的教學理念、使中華傳統(tǒng)文化煥發(fā)活力進而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
一、儒家思想文化精髓對于初中語文現代文教學的重要意義
1.有利于落實思想道德教育,提升學生品質
教育不僅要教會學生知識,更要教會學生“做人”,畢竟“立德樹人”才是教育的根本任務,現代文教學則是實現這一教學任務的重要和必要途經。儒家思想意蘊豐富、內涵深刻,主要提倡“仁”、“義”、“禮”、“智”“信”,這與當下我們所宣揚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本質上是相通的。所以說如果能在初中語文現代文教學中深入發(fā)掘儒家思想文化精髓并將其應用到課堂上,學生便能夠從這一過程中全面理解儒家文化的內涵,培養(yǎng)仁愛、禮義、誠信等優(yōu)秀品質。歸根結底,語文教學都是為了幫助學生在掌握基礎知識、具備文學素養(yǎng)的同時,能夠獲得人格的健全和品質的提升,逐步成長為社會上的有用之才。
2.有利于發(fā)揮古今文化優(yōu)勢,拓寬學生視野
眾所周知,儒家思想是優(yōu)秀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組成部分,儒家文化中蘊含著豐富且深奧的哲理,對于學生的學習和成長成才都發(fā)揮著重要作用。我們必須明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經過了數千年的沉淀,凝聚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智慧,在新時代背景下應該被繼續(xù)弘揚,使之重新登上歷史舞臺散發(fā)光芒。當前,許多學生傳承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意識比較薄弱,甚至分不清良莠文化。現代文在語文教學中占有很大比例,作為新的教學載體,它承擔著發(fā)揚傳統(tǒng)文化的重任。雖然它與傳統(tǒng)文言文的文體和文風不同,但是其中蘊含的道理是相同的。所以說,利用現代文教學來弘揚和傳遞儒家文化可以將古今文化優(yōu)勢結合起來,幫助學生學習更多知識,拓寬學生的視野。
二、如何在初中語文現代文教學中充分發(fā)掘與應用儒家思想文化精髓
1.轉變教學理念,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
“教學”是雙向互動的過程不是一個單方向輸出的過程,它包含著“輸入”與“輸出”。我們教師承擔著教書育人的重任,是教學活動的主要參與者和引導者。初中階段學生的認知能力有限,教師的教學方式是否多樣、教學理念是否先進,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了更好地發(fā)揮儒家思想文化精髓地作用,使之與現代文教學有效結合,我們必須積極轉變教學觀念,從傳統(tǒng)模式中走出來,不停探索新的教學方式。我們教師應該具有發(fā)掘儒家思想文化精髓的意識,并尋找其與書本中課文的互通點,并幫助學生梳理。比如在學習朱德先生《回憶我的母親》這一篇文章時,我們除了引導學生體會先生對母親的深厚感情,還應該深入挖掘文章中體現的母親勤勞儉樸、寬厚仁慈、堅強不屈的品質,應向學生指明,這些優(yōu)秀品質是儒學文化給予我們的寶貴財富。將二者有機結合起來,學生才能夠在日后的學習中既注重分析文章的中心思想,又注重尋找文化根源。
2.立足學生需求,提升文學修養(yǎng)
初中階段學生的學習自覺性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囿于知識水平有限,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和文學修養(yǎng)還處于中等水平,需要教師進行引導和幫助。我們要意識到,在互聯網技術飛速發(fā)展的大背景下,學生普遍存在傳統(tǒng)文化知識儲備薄弱的現象,而且快節(jié)奏、碎片化閱讀成了學生主要的閱讀方式。我們教師在進行教學時,就要準確把握學生的需求和缺點。應鼓勵學生在閱讀文章時耐下心來,多閱讀與所學現代文相關的古文,使自己的知識儲備和文學修養(yǎng)得到質的飛躍與提升。比如,《社戲》這篇文章揭示了魯迅先生家鄉(xiāng)善良、無私的人性和淳樸、互助的民風,魯迅先生對于故鄉(xiāng)的熱愛和眷戀,以及對故鄉(xiāng)親人們真摯情感的贊揚,恰與孔子提倡的“仁愛”思想相契合。所以我們在課程設計時,可以采用古今對比的方式幫助學生尋找其共同點,拓展知識體系。
3.轉換課堂角色,循循善誘
儒家教育思想提倡“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這一教學理念是新時代背景下我們教師仍然要秉持和發(fā)揚的。在日常教學中應多給學生機會來展示自我,鼓勵學生分小組為大家講解不同文章的行文結構、修辭手法、中心觀點和思想感情,啟發(fā)學生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克服在課堂上對老師的依賴心理。同時,對于學生無法理解的深奧道理,我們應多采用啟發(fā)式的提問,由易到難幫助學生發(fā)現問題的答案,而不能“獨裁式”將知識灌輸給學生。比如在學習《大自然的語言》這一篇課文時,我們可以在課堂上逐一引導學生思考“決定物候現象的四個因素是什么?”“四個因素的位置能否互換?”“作者這樣安排四個因素的順序有何意義?”等問題,并鼓勵學生學習作者的寫作手法進行短文創(chuàng)作在課堂上進行展示,循序漸進地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更加熟練地運用所學知識。
結論
總之,儒家思想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我們語文教師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既要引導學生學習和弘揚儒家文化,又要在教學中貫徹儒家的教育思想,與當前時代背景相結合,進行改進和創(chuàng)新,使語文課堂更加有底蘊、有內涵。
[ 參 考 文 獻 ]
[1]祁淑峰.儒家思想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滲透方法探究[J].學周刊,2017(11):186-187.
[2]張金偉,高亞.利用語文教學對學生滲透儒家思想進行德育教育[J].中國校外教育,2010(S1):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