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晴宇
【摘要】 高中歷史教學中,學生的興趣培養(yǎng)應當是在學生主動探索和學習中培養(yǎng)的,應當是在學生思維對新知高效加工的過程中開展的。因此,培養(yǎng)學生對高中歷史學科的學習興趣,要求教師要著力搭建主體課堂,以促進學生對新知的落實。本文就高中歷史教學中,主體課堂的構建展開了論述,總結歸納了幾點可行的建議和措施。
【關鍵詞】 高中歷史 主體課堂 興趣提升
【中圖分類號】 G633.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992-7711(2019)16-057-01
0
一、引入歷史史料,幫助學生主動辨析
史料佐證是高中歷史教學中的重要素養(yǎng),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引入豐富的史料,幫助學生全面深刻認識歷史事件發(fā)生的意義和影響,幫助學生把握歷史規(guī)律。同時,史料的引入,也能幫助學生豐富課堂教學,引入的感性材料在幫助學生豐富歷史學習體驗的同時,也讓學生對歷史學科的學習興趣變得更加濃厚。例如,在《第一次工業(yè)革命》這一節(jié)內容的教學中,教師便可以引入《共產黨宣言》中的一段話:“市場總是在擴大,需求總是在增加。工場手工業(yè)也不能再滿足這種需求了。于是蒸汽和機器就引起了工業(yè)中的革命。”幫助學生認識工業(yè)革命產生的直接原因。此后,為幫助學生認識第一次工業(yè)革命時期的經濟發(fā)展特點和英國的經濟地位,教師可以進一步引入19世紀中期一位英國經濟學家的記述的史料資源:大洋洲有我們的牧羊場,阿根廷和北美西部草原上有我們的牛群,秘魯送來它的白銀,南非和澳大利亞的黃金流向倫敦;印度人和中國人為我們種茶,而我們的咖啡、白糖和香料種植遍布東印度群島。在這一史料資源引入后,教師幫助學生分析世界經濟的特點和英國的經濟地位。通過如上教學方式,教師幫助學生穿越了時空,去分析和觀察當時的世界經濟發(fā)展情況,讓學生代入到情境中分析第一次工業(yè)革命。
二、全面展現新知,引導學生全面評判
高中歷史教學中,學生已經具備了完善的自我意識,已經具備了對一定事物評判的能力,此階段的教學,要求學生要著力培養(yǎng)學生的辯證思維,幫助學生學會辯證地認識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例如,在《儒家文化創(chuàng)始人孔子》這一節(jié)內容的教學中,為了幫助學生客觀評價孔子,幫助學生辯證認識儒家思想,教師可以給學生呈現全面的儒家思想資料,幫助學生客觀全面認知。在儒家思想中,孔子堅持仁愛的思想,提出治國之道:苛政猛于虎也,認為為政以德,更是在教育理念上提出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等教學原則。另一方面,孔子又輕視農業(yè),提出學而優(yōu)則仕,更是將禮節(jié)變得繁瑣化、程序化、復雜化,孔子提出的三綱五常也約束了中國人的思想數千年。通過這豐富教學資源的呈現,將孔子的思想更加全面地展現出來,教師引導學生主動辨析,思考儒家文化到現階段還對我國有哪些影響?哪些是積極的影響?哪些是消極的影響?結合教師呈現的教學資源和學生現如今生活經驗中感知到的儒家思想的影響,學生主動辨析和思考,從而引導學生:在特定歷史階段、歷史環(huán)境中認識孔子;辯證地看待:不應盲目肯定或否定;理性地看待:將真實的孔子與神圣化的孔子區(qū)別開來;現實地看待:吸收其精華,摒棄其糟粕。
三、自主總結新知,提升學習能力
歷史教學,教師既要幫助學生認識歷史事件的發(fā)生,也要幫助學生了解歷史發(fā)展的背景、意義、影響等,而在歷史事件背后的一些認識和評判,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對其自主總結,讓學生在自主總結中提升其學習能力,更讓學生的主題分析和主動思考幫助學生建立對新知理性客觀的認識,提升學生的思維水平。例如,在《太平天國運動》這一節(jié)內容的教學中,在幫助學生認識太平天國運動爆發(fā)的背景這一節(jié)內容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依托于教材,歸納出其根本原因、直接原因等,讓學生能夠有效辨析、全面理解。在“天朝田畝制度”的頒布和使用,到最終失敗的原因的分析中,教師引導學生進行總結概括,讓學從中總結經驗教訓,概括出該制度的空想性、落后性。不可否認,天朝田畝制度也有可取的一面——革命性,它否定了否定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反映了廣大農民平均主義的理想和要求獲得土地的愿望。在總結歸納的過程中,學生從資料中分析、總結歸納,學生的學習能力得以有效提升,更從背景資料中跨越時空的界限,代入到相應的時代中,理解歷史事件,培養(yǎng)學生的濃厚學習興趣。
四、設置教學留白,引導學生探索
教學留白是一種藝術化的教學手段,教學留白的使用總是能夠給學生提供更加廣泛的思考和探索空間,開放性的教學留白更是讓學生立足于課內知識,有效挖掘探索更加廣泛的歷史知識,在深化學生理解、拓展學生視野的同時,也有助于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提升。例如,針對鄭和下西洋這一歷史事件,教師設置問題“新航路開辟給明代產生了什么影響?”,從這一問題中幫助學生以更加開闊的思維方式認識這一歷史事件,不以標準化的答案約束學生,反而讓學生有更加廣闊的思維空間和更加發(fā)散的思維方式認識這一歷史事件,從而提升學生對新知的探索能力、學習能力。在這開放的學習方式下,在開闊的思維方式中,學生對歷史的興趣也將變得愈加濃厚。
總結
在主體課堂中,教師給學生留有更多的學習空間、給學生提供更加廣泛的學習機會,讓學生自主分析和探尋新知,了解史實并全面認識其發(fā)展及意義,更讓學生從中感知自主學習和新知探索的樂趣,感知歷史學習的魅力。對此,教師構建主體課堂、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通過引入歷史史料、全面展示歷史、自主總結新知、設置教學留白等方式開展教學,以全面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
[ 參 考 文 獻 ]
[1]郭恒.淺析高中歷史教學中學生興趣的調動[J].學周刊,2019(25):110.
[2]班永麗.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如何發(fā)揮學生主體性[N].發(fā)展導報,2015-12-04(027).
[3]周潔.高中歷史課堂如何突出學生的主體性[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5(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