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結興
【摘要】 ?略讀課文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內容。隨著新課程改革的發(fā)展,學校教育越來越重視略讀課文的教學工作。但是在當前學校教育過程中,對于略讀課文的教學仍然存在一些誤區(qū),使得教學效果大打折扣。本文主要是在分析當前小學語文略讀課文的教學現狀的基礎上,探討快速提升其教學效果的具體方法。
【關鍵詞】 ?略讀課文 小學語文 現狀 教學效果
【中圖分類號】 ?G623.2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文章編號】 ?1992-7711(2019)17-089-01
前言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與發(fā)展,素質教育對于語文教學的要求越來越高,略讀課文在語文教學中所占的比重也越來越大,不再僅僅出現于每單元的末尾,而是與精讀課文穿插排列,幾乎平分秋色。同時,略讀課文與精讀課文的聯(lián)系也日益密切。葉圣陶曾經說過,就教學效果而言,精讀是知識準備,略讀才是知識的應用。由此可見,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略讀與精讀同樣重要。
一、當前小學略讀課文教學現狀分析
當前略讀課文教學仍然存在很多的不足與問題,大大影響教學目標的實現。第一,教學目的不明確,照本宣科。很多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容易走進一個誤區(qū),那就是只要編進教材的課文就一定會教,而對于為什么教、教什么、如何教則很少研究,更何況是從整個單元教材的整體出發(fā),細致揣摩教學目標和策略了。面對略讀課文就照本宣科地走個過場,為完成任務而教學。第二,略讀不略,引導不當。略讀課文,顧名思義就是要略教略讀,更注重的是引導學生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但是在當前小學略讀課文教學中,很多老師還沒有意識到這一點,而是不分主次地將略讀課文當做精讀課文一樣來教學,從而使略讀教學陷入定位失當的局面。而且老師在教學過程中, 常常忽略了學生是課堂主體這一關鍵,從而使得學生在課堂上被動接受知識,不僅不能使教學收到良好的效果,而且也不利于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二、提高小學略讀課文教學有效性的策略
(一)在課堂上預留足夠時間,引導學生充足自讀
在語文教學中,略讀課文的設計目的主要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讓學生能夠不斷提高自主閱讀的能力。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老師要掙脫傳統(tǒng)教育理念的禁錮,大膽放手,在課堂上預留出足夠的時間,讓學生自讀。并且在自讀之前,老師可以提出幾個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進行閱讀。這樣,可以在讓學生更有目的性,能更好地初步掌握文章的主要內容。比如,在學習《棗核》這篇課文時,老師就可以先引導學生自己閱讀課文,在讀準字音的同時,也思考以下幾個問題,“棗核是誰”、“這篇文章講了有關棗核的幾件事情”、“文中的過渡句有哪些”等。通過這樣的教學設計,能引導學生快速了解文章內容,為后續(xù)分析文章中所塑造的棗核這一人物的性格和形象打下良好的基礎。再如《美麗的鹿角》這篇課文,這是一篇故事性很強的文章,教學目的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概括文章的能力。在教學時,老師可以只安排一課時,在導入新課后,就先讓學生自讀3分鐘,掌握文中的字詞,然后老師再設置問題,如“文章中美麗的小鹿發(fā)生了什么事情”、“小鹿在事情發(fā)生前與發(fā)生后出現了怎樣的轉變”等等,讓學生帶著這些問題進行再次閱讀。第二次閱讀可給予學生更多的時間,引導學生遷移之前所掌握的概括方法迅速地捕捉文章中的有效信息,從而使得概括與閱讀能力得到很好的培養(yǎng)。最后,在課文都講解完,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和對待事物的美丑之后,老師可以再安排10分鐘的時間組織學生互相交流和分享文中自己感受最深刻的部分,讓學生對文章有更好的認識。這樣,一整節(jié)課中,就有將近20分鐘的時間用于學生閱讀,不僅能讓老師層層深入引導學生掌握知識點,提高教學效率,而且可以讓學生在一次次不同深度的閱讀中,不斷增強閱讀能力。
(二)細化閱讀引導,增強教學的有效性
在略讀課文教學中,老師更多發(fā)揮的是引導作用,應該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因此,老師要精心設計和充分備課,簡化教學環(huán)節(jié),加強引導,充分發(fā)揮學生課堂主體的作用,不斷豐富和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與能力。比如,在學《一幅名揚中外的畫》這篇文章時,老師可以在學生初次閱讀課文之后進行如下引導:文章描寫了一幅什么樣的畫,它的價值在哪里;讀完整篇文章,用一個詞語形容你對于這幅畫的感受;文章中有哪些詞語和句子體現了這幅畫的精妙之處等等。當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對這幅畫作感到驚艷和震撼時,老師可以通過分組學習的方式,讓學生從畫作中找出文章中所描述的場景,并鼓勵學生按照文章中的描述方式描述畫中的其他場景,充分體會《清明上河圖》的藝術魅力。通過這樣細化閱讀引導與分析,不僅可以恰如其分地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全神貫注地投入到教學中,積極思考,主動參與,大大增強課堂的教學效果,而且由讀到說的教學設計,能讓學生的閱讀能力得到進一步提升的同時,也有利于促進學生積累語言、促進表達能力的提高。此外,老師也可以充分利用一些學習道具,如自讀卡等,引導學生自主思考。
(三)注重課堂延伸,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小學語文略讀課文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名著的節(jié)選或者片段。在學習這些文章之后,學生的閱讀興趣會在很大程度上被激發(fā)起來,因此,老師可以將課堂延伸至課外閱讀,結合本單元的教學內容,向學生推薦著名的課外閱讀讀物,比如,在學習完《山行》、《絕句》等古詩詞之后,老師可推薦學生閱讀《唐詩三百首》,使學生了解到更多的詩詞,可拓寬學生知識面,并引導學生學會欣賞古詩詞,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提高文學素養(yǎng)。同時在略讀課文教學過程中,老師要更加重視引導學生習得良好的閱讀方法,比如快速瀏覽、搜集信息等,延伸課堂教學的寬度與廣度。比如,在學習《海底世界》一文后,老師可以鼓勵學生搜集和了解更多關于大海的資料,開拓學生的眼界,增加其對于海洋的了解,同時也增強學生的閱讀能力。
[ 參 ?考 ?文 ?獻 ]
[1]張英.語文略讀課也有大美[J].課程與教學改革.2017,(4):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