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志鵬
摘? 要:優(yōu)秀的校園文化具有潛移默化的持久育人的功能。家國情懷教育,有助于喚起廣大學生對家庭、學校、國家的幸福感,有助于增強學校這一共同體的凝聚力。歷史教師應發(fā)揮獨特的學科特點,瞄準核心素養(yǎng),培育家國情懷,堅持潛心問道和關(guān)注校園道德文化相統(tǒng)一,讓歷史家國情懷素養(yǎng)培育與學校道德文化建設同頻共振,真正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關(guān)鍵詞:家國情懷;學校道德文化建設;歷史教學;同頻共振
【中圖分類號】G 63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8877(2019)18-0043-01
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優(yōu)秀的校園文化具有潛移默化的持久育人的功能。道德文化是學校校園文化建設的立足點。家國情懷,強調(diào)的是一種責任感和參與意識。家國情懷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重要精神支柱,無論是古時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還是現(xiàn)在我們倡導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都是家國情懷在不同時代的體現(xiàn)。在高度重視文化自信的當下,歷史教師應順勢而為,瞄準核心素養(yǎng),培育家國情懷,在平時的教育教學中堅持教書和育人相統(tǒng)一,堅持潛心問道和關(guān)注校園道德文化相統(tǒng)一,更好地擔負起學生健康成長指導者和引路人的責任,大力推動歷史家國情懷素養(yǎng)培育與學校道德文化建設的同頻共振。
1.歷史家國情懷素養(yǎng)培育在構(gòu)筑校園道德文化內(nèi)核中的獨特價值
“文化的重要意義是深刻的,會直接影響我們習以為常的生活取向。”,學校不僅是一個學習共同體,更是一個道德共同體?!傲⒌隆睘椤皹淙恕卑l(fā)揮著航向標的作用,校園道德文化對于學生成長成才和價值觀念的形成具有特殊的熏陶和導向功能,使學生能自信地學習和生活、感悟和把握生命真諦。課程教育是學校教育的主渠道,學科教學需要強化價值觀、使命感教育。家國情懷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是一個人對家庭、家鄉(xiāng)和祖國所表現(xiàn)出來的深厚情感。家國情懷教育,有助于喚起廣大學生對家庭、學校、國家的幸福感,有助于增強學校這一共同體的凝聚力。
歷史學科以其學科特點發(fā)揮著獨特的育人功能,歷史家國情懷素養(yǎng)培育理應成為校園道德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歷史學科以史料的真實性、內(nèi)容的綜合性和功能的借鑒性為特征,歷史知識既是富有精神感召力的生動教材,又是了解和認同中華優(yōu)秀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有效載體。歷史學習本身就是一種情感體驗和思想探究。通過歷史學習,學生能夠從歷史的角度認識中國的國情,形成家國情懷:對祖國和中華民族的認同感,具有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了解并認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樹立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能夠確立積極進取的人生態(tài)度,塑造健全的人格,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由此學生在其情感認知中,也能潛移默化地樹立對學校的幸福感、自豪感和責任感。師生在教與學的實踐中,教學相長,共同接受道德文化的熏陶,使學校真正成為一個具有濃厚道德氛圍和道德氣質(zhì)的共同體。
2.歷史家國情懷素養(yǎng)培育與學校道德文化建設同頻共振的實踐路徑
首先,要發(fā)揮歷史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作用,強化歷史課堂育人功能,實現(xiàn)由關(guān)注知識傳授向關(guān)注學科育人的轉(zhuǎn)變。歷史教師應深入挖掘歷史課堂的情感教育素材,重新建構(gòu)課堂教學的內(nèi)容,培育學生的家國情懷。如,王陽明的“知行合一”思想;顧炎武的“經(jīng)世致用”學術(shù)精神、“天下興亡,匹夫之責”的家國責任和“博學于文,行己有恥”的道德堅守;林則徐的“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家國抱負;還有五四精神、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等革命文化;新時期鳳陽小崗村“敢為天下先”的改革精神等,使學生逐步形成正確的國家觀、民族觀和文化觀,激發(fā)他們的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如此,學生不僅能按照學校的規(guī)章制度行事,更能理解行為準則背后深層的家國理念,進而真正樹立“學校興亡,人人有責”的學校文化觀念。
其次,開發(fā)歷史校本課程等多元化的歷史課程資源。一方面要開發(fā)貼近學生生活、貼近學校實際和貼近時代的歷史校本課程,使校本課程能在學生中產(chǎn)生情感共鳴,促進家國情懷教育,更好地服務于學校道德文化建設實踐。另一方面適當開展豐富的校外社會實踐活動,歷史教師應充分利用當?shù)氐牟┪镳^、革命紀念館、烈士陵園等社會實踐育人基地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定期組織學生走出校門,讓學生親身體驗、感受歷史的震撼,在直觀中感悟教育教學背后的家國理念。如此,歷史家國情懷素養(yǎng)培育與學校道德文化建設才能突破一味地“授受”和“說教”,學生也能從中獲得真實的道德體驗。
學校道德文化建設是一件復雜而艱巨的任務,更需要主題明確的道德文化觀念的指導。新課程改革更加注重培養(yǎng)學生家國情懷素養(yǎng),強調(diào)教育教學“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因此,歷史教師需要憑借敏銳的眼光,及時把握學生、學校和國家的變化和發(fā)展,將家國情懷的培育作為歷史教育教學的邏輯起點,讓濃濃的家國情懷去感染、陶醉學生,使歷史教學更有“溫度”,從而更好地服務于學校道德文化建設,增強校園道德文化的向心力與凝聚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與終身發(fā)展。如此,校園文化更好地承擔起“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職責”,真正呈現(xiàn)“雋永的美、永恒的情、浩蕩的氣?!?/p>
參考文獻
[1]詹姆斯·漢斯林(HenslinJames),林聚仁.著:社會學入門——一種現(xiàn)實分析方法[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7
[3]習近平.在中國文聯(lián)十大、中國作協(xié)九大開幕式上的講話[N].新華網(wǎng),2016.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