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織星
【摘要】? 任務驅動型材料作文,是通過現(xiàn)實事件來驅動思考,要求考生按照具體問題的任務指令,入情入理地闡述自己的認知與判斷的作文題型。面對這種作文題,學生在寫作實踐中很容易陷入以下幾個誤區(qū)。
【關鍵詞】? 任務驅動型作文 寫作
【中圖分類號】? G633.34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文章編號】? 1992-7711(2019)18-103-01
第一,忽視作文題目提出的任務指令
例如2015年的課標卷,材料講了三個人物的事跡,大李、老王和小劉,作文題的末尾要求考生作出“這三個人中,你認為誰更具風采”的判斷,而且作文要“體現(xiàn)你的思考、權衡與選擇”。題目末尾的要求就是一個明確的指令。有考生的文章大談“平凡人生也精彩”,全文沒有一句話提到材料,讀者不知文章的論述是針對大李、老王和小劉之中的誰而言的。這完全忽視了題目中“這三個人中,你認為誰更具風采”的任務指令。
第二,議論內容丟開材料,只顧引申發(fā)揮
有些作文只在開頭簡單引用材料,主體部分再沒有針對材料內容的分析。這是明顯的跑題作文。
第三,論證缺乏層次感
例如作文材料:2011年1月27日,號稱大陸首善的陳光標依然高調赴臺行善,被指“作秀”。對于“高調行善行為”你怎么看?請綜合材料內容及含意作文。有的考生只從陳光標行善能夠幫助很多人這一個層面展開議論,這就缺乏層次感,因此得分也不高。
第四,思考缺少深度與廣度
比如對“陳光標高調行善”怎么看的作文,學生只是提出“行善無需置疑”的看法,這樣的思考結果顯然缺少深度與廣度。我們在肯定陳光標行為的同時,能不能再思考一下:既然有人對他提出置疑,那別人置疑什么呢?這樣的置疑有沒有一定的道理?然后在返回來看陳光標的行善方式是否還應改善?可以怎么改?
要走出任務驅動型作文的寫作誤區(qū),要從認識任務驅動型作文的特點、要求和抓住材料的內容旨意等方面著手。
一、認識任務驅動型作文的特點與要求
任務驅動型作文具有一定的封閉性。寫作目的、要求更加明確單一。題中不僅提供了一個真實的情境,更增加了任務指令來引導寫作任務。要求考生全面讀懂材料內容及含義,在真是的情境中辨析關鍵概念,在多維的比較中說理論證。而不像以往那樣只抓住材料的一點就作文。
二、把握命題方向,體現(xiàn)正面的思想傾向
任務驅動型作文的命題將“一點四面”(立德樹人是重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依法治國、創(chuàng)新能力發(fā)展是四面)滲透其中。命題材料的選擇一般遵循“一點四面”的原則。因此,在事件所體現(xiàn)的旨意的把握上面,在作文的立意上,我們應該有一個正面的思想傾向。對于社會生活、熱點事件,我們要理性思考。
三、采用個案分析法,明確任務,明確對象
既然命題者給出了任務指令,那寫作者首先要做到就是要明確任務。對事件分析,采用具體情況具體分析的個案分析法,必須針對材料中的人與事展開分析、評議。就是要有對象意識。例如關于“大李、老王和小劉,這三個人中,你認為誰更具風采”的作文,我們就應該談這三個人的事跡、精神風采,對他們進行比較,提出自己的看法。切不可另起爐灶,架空議論。
四、由果溯因,并多角度分析事件
養(yǎng)成“由果溯因”的思維習慣。觀察一件事情的性質,不能脫離它的起因、動機和結果。例如對于“女兒舉報父親交通違章”事件,我們不能只看到“舉報”這一個環(huán)節(jié),更應該去分析女兒在什么情況下才有“舉報”之舉,她是出于什么樣的考慮才去舉報的。女兒行為的實質是借助“法”,珍視“命”,傳遞“情”。
再者,一件事往往會涉及多個人物、多個方面。每個人物的言行,每個方面的表現(xiàn)都可以成為我們分析的角度。這樣我們的思路就寬廣多了。比如對于“高調行善行為”的分析:材料涉及陳光標、受助者、置疑者,還有社會上的其他行善者,還有慈善機構等等,這些都可以成為我們的分析對象。作者可以從陳光標行善的初衷、給急難者的幫助、社會影響、置疑者的思想誤解等多個層面多個角度展開分析說理,文章才能更有說服力。
五、跳出“此人此事”的局限,關注社會大問題
考生作文分析問題膚淺,立意缺少深度,這歸根結底是中學生對社會關注太少,思考太少的問題。作文命題旨在引導考生關注社會現(xiàn)實,理性思考社會生活。材料提供的事件,看起來是個案,但它背后一定反映了這時代的普遍現(xiàn)象的。因此,我們在圍繞材料中的人與事展開分析思辯時,決不能僅僅局限于“此一人此一事”。而應該進一步看到它背后反映的這時代的普遍現(xiàn)象和深刻的社會意義。例如“陳光標事件”,我們完全可以放眼全社會,看一看陳光標之外的別人是怎么做慈善的,想一想我們的社會需要什么樣的慈善。跳出“陳光標一人一事”的局限,關注社會慈善問題,這樣我們的文章才會有廣度,有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