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秋蓮
摘 要:思維導圖是通過各級關鍵詞,以符號、文字與線條來標注各個關鍵詞的內在關聯(lián),全面整合學生的左右腦功能,促使學生實現(xiàn)有效學習的一種教學工具。隨著信息技術的多元發(fā)展,思維導圖教學軟件層出不窮,而這就為小學語文教師積極利用思維導圖這一先進工具來顯化閱讀規(guī)律,完善文本結構,促使小學生展開深度閱讀。本文將從借助思維導圖引導學生展示閱讀思維、借助思維導圖突出文本的結構特點、借助思維導圖展開閱讀交流三個角度來分析低年級小學語文教師應該如何利用思維導圖來組織閱讀教學活動。
關鍵詞:小學語文、低年級、思維導圖、整合策略
常規(guī)的小學語文閱讀課一直都存在“重教師,輕學生”、“重知識,輕思維”等現(xiàn)實問題,教師通常會按照識讀生字詞,通讀課文→劃分段落,概述段意→匯總主旨,分析作者思想情感的程序來組織閱讀活動,但是卻將學生看成是機械的知識接受“容器”,沒有尊重小學生的獨立思考需求,限制了學生多維思維的發(fā)展。在新課改下,培養(yǎng)與優(yōu)化小學生的閱讀能力已經(jīng)成為最重要的一個教學任務,需要小學語文教師全面突出小學生的閱讀活動,鼓勵小學生自主閱讀、積極質疑、全面交流,逐步促使小學生實現(xiàn)深度閱讀。因此,小學語文教師便要積極借助思維導圖來顯化文本信息,以便切實提升小學生的閱讀自主性,促使小學生通過思維導圖積累豐富的閱讀經(jīng)驗,掌握有效的閱讀技巧。
一、借助思維導圖引導學生展示閱讀思維
新課改下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十分重視小學生的自主思考,指出閱讀本身便是一種個性化的思維認知活動,應該尊重小學生的閱讀認知能力。因此,小學語文教師便要積極完善閱讀自學活動,引導小學生自主呈現(xiàn)閱讀思路。然而,小學生的表達能力尚未發(fā)展完全,所以小學語文教師可以鼓勵小學生借助思維導圖來代替簡單的語言描述,鼓勵小學生自主繪制思維導圖,借此呈現(xiàn)小學生的閱讀思維,準確甄別小學生在課文閱讀中遇到的難題與疑問。
就如在《找春天》一課教學中,筆者就設計了課前預讀任務,即學生們需通讀課文,熟悉課文內容,然后再從課文的段落分布、內容等方面分析課文內容。在本輪課前預習活動中,筆者率先為學生解釋了思維導圖的使用技巧與繪制方法,鼓勵小學生利用思維導圖來呈現(xiàn)《找春天》一文的主要內容,借此訓練小學生的信息提取與文本概括能力,同時也可據(jù)此檢查小學生的閱讀思維,便于筆者據(jù)此設計出合理科學的閱讀教學計劃。其中,有一個小學生便通過思維導圖全面呈現(xiàn)了《找春天》一文的主要內容,積極展示了自己的閱讀能力,具體內容如下圖所示:
從這個思維導圖中可以看出,這個小學生的閱讀思路還是比較完善的,而且能夠全面整合文本內容,但是卻缺乏整合同類知識的意思,沒有劃分段落,所以呈現(xiàn)的閱讀知識是比較零散的、碎片化的。這就表示這個小學生需要進一步訓練中自己的信息整合能力,學習重點應放在分析文本篇章結構這一閱讀任務之中。
二、借助思維導圖突出文本的結構特點
在小學階段,分析課文的謀篇布局特點是最基本的教學任務,而小學生也需要通過豐富的文本結構分析活動來掌握一篇完整的文本所應具備的基本要素,據(jù)此分析課文的語言文字特點與結構特征,由此形成完整的閱讀認識,便于在同類型文本中應用已有經(jīng)驗展開文本分析。因此,小學語文教師要積極借助思維道圖來呈現(xiàn)課文的篇章布局形式,全面整合課文內涵,以便讓小學生形成宏觀的閱讀觀念。
就如在《揠苗助長》一課教學中,筆者就全面分析了課文內容,引導學生們學習了揠苗助長這一成語的寓意與內涵,幫助小學生理解了萬事萬物需要遵循客觀的發(fā)展規(guī)律,不應急于求成。本班大多數(shù)學生都能理解課文內容,但是在復述課文大意時出現(xiàn)了表述不清、表述不完整等問題。對此,筆者猜測可能是因為小學生對課文結構的認識出現(xiàn)了問題,所以積極利用思維導圖呈現(xiàn)了課文的篇章結構,希望可以據(jù)此幫助小學生喚起閱讀回憶。具體,思維導圖內容如下所示:
這一思維導圖雖然十分簡單,但是卻可以直觀展示《揠苗助長》一文的主題思想,便于學生及時展開閱讀聯(lián)想,簡單陳述課文的故事線索與發(fā)生過程。而且,這一思維導圖實則也客觀呈現(xiàn)了課文的起因、發(fā)生與結果,便于學生總結出寓言類文本的閱讀規(guī)律,促使學生展開全面探究。
三、借助思維導圖展開閱讀交流
人們常說,“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是因為人們會無意識地在文本閱讀中代入自己的人生經(jīng)歷與情感體會,所以每個人都會產(chǎn)生不同的閱讀認識。對于小學生來說,人生經(jīng)歷淺薄是他們難以改變的現(xiàn)實問題,而這就不可避免地導致小學生會在閱讀中出現(xiàn)片面、單一的感官與認識,需要通過交流與合作來補充閱讀理解。針對這一問題,小學語文教師要積極借助思維導圖來組織閱讀交流,借此整合各個小學生的有效閱讀認識,使其有效借鑒他人優(yōu)秀的解題思路。
就如在《愛迪生救媽媽》一課教學中,筆者就以小組閱讀活動確定了本節(jié)課的閱讀形式,鼓勵小學生積極在小組內分享自己的閱讀成果,借此完善閱讀思維,汲取他人的閱讀智慧。其中,有一個學習小組所設計的課文思維導圖具體結構與內容如下所示:
然后,這個小組便在組際交流中展示了本組的思維成果。但是,其余小組卻針對這一思維導圖的不足提出了客觀建議,比如沒有整合這四項內容最終所闡述的道理,所以這一小組在思維導圖的右側加入了一個一級標題,寫下了“多動腦筋”這一文本主旨。進而,各個小組也積極展示了本組所設計的思維導圖,切實完善了閱讀交流。
總而言之,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引入思維導圖這一教學工具可以直接弱化文本閱讀的抽象性,充分利用小學生的形象思維與理性思維來深入探究文本內容,從而促使小學生形成完善的閱讀認識,領會語文閱讀的本質特點。因此,小學語文教師要積極培訓小學生,使其掌握思維導圖的繪制方法與要點,借此突出小學生的學習主體活動。
參考文獻
[1]葉月宏.基于思維導圖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策略[J].當代教研論叢,2018(01):52+54.
[2]季彥辛.思維導圖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J].西部素質教育,2018,4(13):242.
[3]汪圣龍.思維導圖,助力小學語文閱讀教與學[J].江蘇教育研究,2018(Z5):9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