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建東
【摘要】 ?隨著我國經(jīng)濟發(fā)展的腳步不斷加快,我國的教育改革更加深入,傳授知識已經(jīng)不是教學的唯一目的,而是更加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傳統(tǒng)的應試教育已經(jīng)不能適應時代發(fā)展的要求,教師必須尋找全新的方法,為培養(yǎng)高素質的人才服務。本文從教學的角度出發(fā),重點分析了新時期下教學工作的時效性,希望對相關人員有所幫助。
【關鍵詞】 ?新時期 教學工作 時效性
【中圖分類號】 ?G622 ? ?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文章編號】 ?1992-7711(2019)19-036-01
一、如何提高教學工作的時效性
(一)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
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必須遵循相關的原則,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其一,堅持教學的實踐性。學生學習的最終目的是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存在的問題。同樣,在實踐的過程中,學生不僅能夠學到更多的知識,而且能夠掌握學習的技巧,提高學習的效率。因此,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在此基礎上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其二,明確教學的主體。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主要依靠學生自己,教師只能起到輔助的作用。因此,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將學生內在的學習能力充分挖掘出來,滿足學生的實際需要。此外,教師要充分發(fā)揮出指導學生學習的作用,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技巧。時刻關注學生學習態(tài)度的變化,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優(yōu)秀品質,充分發(fā)揮出學生學習主體的作用, 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其三,對學生進行理論指導。學生學習能力發(fā)展的過程中,教師如果不加以引導,就會產生盲目性和狹隘性,不利于學生的發(fā)展?;诖耍處熞_展理論指導活動,為學生講授與學習能力相關的知識,使學生快速掌握培養(yǎng)學生學習能力的方法。
(二)轉變教學的觀念
受到傳統(tǒng)應試教育的影響,考試成為學生學習過程中的主題,分數(shù)成為衡量學生學習的唯一標準。為了快速提升學生的學習成績,教師采用“習題教學”的方法,將海量的習題提供給學生,并為他們統(tǒng)一講解,確定唯一的答案。長此以往,學生的學習變得枯燥乏味,甚至學生會學習產生厭惡的情緒,極大打擊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利于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诖耍處熢诮虒W的過程中,要轉變傳統(tǒng)的教學觀念,積極創(chuàng)新教學的方法。例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將教材的內容以圖片、聲音、視頻的方式,展現(xiàn)在學生的面前,通過這樣的方式,既能夠活躍課堂的氛圍,又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進而增強學生的學習能力。此外,利用多媒體技術,教師可以搜集與教學內容相關的信息,通過這樣的方式,不僅可以拓展學生的視野,而且能夠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促進了學生學習能力的發(fā)展。
(三)指導學生鍛煉自身的意志
環(huán)境對個人意志的形成有較大的影響。很多人在培養(yǎng)自身意志時,都是通過改變環(huán)境進行的,這是人主觀能動性的一種具體體現(xiàn)。所以,學生自身是培養(yǎng)意志品質的關鍵。當學生遇到心理困境時,學生的意志就會得到發(fā)展,并逐漸走向成熟。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重視學生日常學習和生活中的小事,讓學生積極參與到其中,在這個過程中,鍛煉學生的意志。首先,教師要讓學生正確認識自己,對自己能夠科學進行評價,了解到自身的長處和缺失。這樣,當學生學習的過程中遇到困境時,就不會缺乏自信,會對自己的能力充滿信心。其次,學生要具有自我管理的能力。在學習的過程中,要保持積極的心態(tài),增強學習的獨立性,不能完全依賴教師的安排。同時,學生要對自己的學習進行科學規(guī)劃,根據(jù)自己的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學習計劃,完善自我監(jiān)督體系,嚴格要求自己。再次,學生的學習不是孤立存在的,他們會與教師和同學產生緊密的聯(lián)系。因此,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要正確處理與他們的關系,尊重教師、舉止得當,與同學互幫互助,心胸廣闊。學生在閱讀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積累一些名言,鼓勵自己。例如?!皹I(yè)精于勤荒于嬉”、“一日之計在于晨”等。最后,很多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沒有目標,比較盲目,針對這種情況,教師教學的過程中,可以為學生樹立“標桿”,通過這樣的方式,激勵學生不斷進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四)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良好的學習習慣對學生來說至關重要,它不僅有利于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而且能夠增強學生的學習學習效果。因此,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加強引導,幫助學生養(yǎng)成學習的好習慣。在課前階段,教師要鼓勵學生對將要學習的內容進行預習,讓學生對教學的內容有一個大致的了解,對不理解的內容要重點標記。上課時,教師可以將學生不理解的內容集中起來,統(tǒng)一講解,增強教學的針對性,同時,也能增強學生學習的效果。課程講解完成后,鼓勵學生對學過的內容進行預習,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只有將上課前、上課時、上課后統(tǒng)一起來,幫助學生培養(yǎng)出良好的習慣,才能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學習與成長。
二、結束語
總而言之,在全新的教育形式影響下,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必須考慮多種因素,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轉變教學的觀念、指導學生鍛煉自身的意志、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這樣做,不僅有利于提高教師教學的質量和效率,也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素質,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 參 ?考 ?文 ?獻 ]
[1]劉健康. 新形勢下增強大學生教育管理工作實效性的思考[J]. 醫(yī)學教育研究與實踐, 2017, 25(2):201-203.
[2]王曼. 增強大學生教育管理工作實效性的思考[J]. 新西部, 2018, 460(33):123-128.
[3]張全, 蔡托. 高職院校教學督導工作實效性的思考[J]. 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 2017, 2(1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