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雪芬
前不久,筆者連續(xù)調(diào)研了黃山市8個區(qū)縣的小學一年級科學課。通過聽課、分析與交流、討論,收獲頗豐,也發(fā)現(xiàn)一年級教學中應注意的一些共性問題。
材料的選擇
小學一年級科學課以活動為主,而活動就需要材料。在選擇實驗材料時,要求方便易取,且實驗現(xiàn)象明顯,這就需要結合當?shù)氐膶嶋H情況,合理替換。
1.《我的小船》實驗材料
教材中“我的水果船”是用獼猴桃和火龍果做小船,把這兩種水果切開,然后挖出其中的果肉,就成了一艘小船,目的是讓學生明白,在水中下沉的水果,形狀不變,重量減輕后,就能浮起來。
在廣州(教材是粵教科技版)獼猴桃、火龍果非常普遍,但在黃山,火龍果很貴,上課的季節(jié)獼猴桃也不多,特別是廣大農(nóng)村學校,甚至都很難買到。為了做小船,我們必須選擇替代的物品。老師們認為可以用番茄、蘿卜、馬鈴薯,為此筆者買了這3種蔬菜做實驗,結果番茄、蘿卜是浮的,只有馬鈴薯是沉的。把番茄切開,放入水中一半沉一半?。ㄒ驗榉咽枪麑?,有空的部分),看來番茄不適合做小船。切開蘿卜,原來里面有一些空心,所以是浮的。只有馬鈴薯切成兩半后,在水中依舊是沉的。因此,筆者最終選擇了馬鈴薯作為“我的小船”的替代材料。
馬鈴薯作為塊莖,每個部分密度都一樣,用小勺也比較容易挖空,學生也決不會吃取出來的馬鈴薯,這樣不用擔心衛(wèi)生安全問題。
2.《百變的紙》單元中A4復印紙的廣泛應用
《百變的紙》單元,要做紙杯、紙橋、紙繩,經(jīng)過反復實驗,得出A4復印紙比較適合做實驗材料。它不容易吸水,適合做紙杯;紙的結實度也比較好,可以繞紙繩。同一批復印紙,材質(zhì)一樣,大小、厚薄都一樣,易于做對比實驗。比如做紙橋時,全班同學用同樣的紙便于比較,教師不必為裁成同樣大小而煩惱。
教材中測試紙張結實程度的實驗,把幾種紙裁成大小一樣的紙條,然后在紙條上直接掛鉤碼。這個實驗中,鉤碼是不容易被掛在紙條上的。其實簡單的操作方法就是把重物放入一個塑料袋中,再用紙條或紙繩直接提起塑料袋,這樣每次加重物時,操作簡單、方便。用35 mm×30 cm的紙條繞成紙繩,可以承重12瓶550 mL的礦泉水。學生在做這個實驗時,興趣濃,震撼大。
本單元中還要注意紙的材質(zhì),我們?nèi)粘Vv的紙,是用植物纖維加工而成的。教材研究的也是這種紙的特征,因此我們?yōu)閷W生提供的觀察用紙,就不能用塑料紙、錫箔紙了。
3.滴管的選擇
檢測紙的吸水性時,教師提供了幾種紙,讓學生在相同的時間內(nèi)在紙上滴一滴水,然后觀察比較水跡的變化情況。水被染成黑色、紅色之后,現(xiàn)象會更明顯。滴一滴水,用什么滴效果最好,而且好控制呢?用滴管,用毛筆,還是其他工具呢?滴管在小學里面用得不多,而且小學生不易掌握操作要領,稍不注意就已經(jīng)是好幾滴了,滿紙都是水的痕跡,用毛筆也不好掌控力度。幾經(jīng)嘗試后發(fā)現(xiàn)還是用筷子好,筷子往水中蘸一蘸然后往紙上點一下即可。
習慣的養(yǎng)成
習慣成自然,好的習慣讓人終身受益。一年級小學生剛剛接觸科學課的學習,具有很強的可塑性,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養(yǎng)成好的科學課學習習慣。
1.培養(yǎng)學生用多種感官觀察事物的習慣
一年級科學課教材反復訓練學生用多種感覺器官觀察事物。上冊中的《我們來觀察》就是引導學生認識感覺器官及其作用,緊接著就是觀察水果;下冊中的認識水、空氣,都用到多種感覺器官,從固體到液體再到氣體。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讓學生意識到,只要提到觀察,就想到用多種感覺器官。比如研究紙的性質(zhì),我們可以用眼睛看一看紙的顏色,用鼻子聞一聞紙的氣味,用耳朵聽一聽揉紙時的聲音,用手摸一摸紙的厚度、光滑度和柔軟度。當然對于不熟悉的事物,我們不能隨意去嘗、去聞,要注意觀察時的安全。
2.引導學生認識猜測的重要性
先做出各種猜測,然后去檢驗,是我們認識事物的一種方法。一般情況下,人們會根據(jù)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和知識儲備對未知的事物做出推測。比如,同學們會猜測石頭在水中會下沉,而泡沫板會上浮。那為什么在做沉浮實驗時,還要先讓學生猜一猜呢?因為生活經(jīng)驗有時不準確。例如,蘋果到底是沉還是???筆者在幾個地方講課,很少有教師能給出明確答復。做這個實驗時,筆者拿著蘋果讓他們先猜一猜,哪怕這個過程只有幾秒的時間,等再把蘋果放入水中,估計他們此生都不會忘記這個畫面。再如,執(zhí)教紙的承重性時,教師讓學生先猜測,自己帶來的幾種紙哪種最結實,然后對它們排排隊。
猜測可激發(fā)學生對一些簡單實驗的興趣,讓他們產(chǎn)生強烈的內(nèi)驅力要去做實驗。如果猜測與現(xiàn)象不一致,更會激發(fā)他們的探究欲望。要讓學生明白猜測就難免有對錯,猜錯了也不用難為情,不要有任何思想包袱。
3.教學生如實填寫記錄單
《哪些物體是浮的》一課,要求學生先猜測,再填寫記錄單,然后實驗、觀察,再次填寫記錄單,浮用“↑”,沉用“↓”。有一個小組的4位同學,拿到記錄單后,甲說這兩個我知道我來填,乙說這兩個我知道我來填,其他同學也沒有異議。但到海綿時,丙說海綿是浮的,丁說不對,海綿要吸水,會慢慢地沉下去。這里出現(xiàn)了分歧,但并沒有呈現(xiàn)在記錄單上。筆者當時就對這個小組說,既然你們意見不一致,就要注明:認為“↑”的有3人,認為先“↑”后“↓”的有1人,這些都需要如實記錄,等到實驗后,看看到底哪種猜測是對的。
執(zhí)教本課時,教師最好提供一些沉浮現(xiàn)象明顯的材料,如果選擇了海綿,教師也要知道海綿先浮后沉這一特征,教學時做到心中有數(shù)。提供材料前,教師要先做實驗,以防出現(xiàn)與經(jīng)驗不符的情況。例如,有一位教師做小竹筏演示實驗時,筷子放一根沉入水中一根,到現(xiàn)在也沒弄明白那是什么材料做的。
概念的關注
有些科學概念的細小差別,如果只讓學生自己去思考、去領悟,那對他們來說是很困難的。教學中只有得到教師的引導,學生才會有豁然開朗的感覺,才會對概念的理解產(chǎn)生質(zhì)的飛躍。
1.周圍就有空氣存在
學生已經(jīng)知道很多地方都有空氣,他們會說冰箱里有空氣,氣球里有空氣,空調(diào)里有空氣,我們身體里也有空氣,等等。但一堂課下來,大部分學生很少能意識到教室里就有空氣,我們周圍處處有空氣。因為空氣看不見、摸不著,無色無味,他們早就習以為常,那如何突破這個難點呢?
要認識空氣,我們首先要收集一袋空氣。教師讓小組長來領塑料袋,接著說,給同學們發(fā)空氣。這時同學們會哈哈大笑,空氣還要老師發(fā)嗎,我們身邊就有,把塑料袋撐開抖一抖,就裝了滿滿一袋空氣了。此時他們會意識到,空氣就在我們身邊,我們一時一刻也離不開它。
《空氣是什么樣的》一課中有一個實驗,在裝滿空氣的塑料袋上扎一個小孔,然后放入水中觀察實驗現(xiàn)象。這個實驗是為后面一課《空氣還藏在哪兒》做鋪墊的。在這個實驗中,已知塑料袋里有空氣,放入水中看到的現(xiàn)象是有氣泡冒出,此時空氣以氣泡的形式出現(xiàn)讓我們?nèi)庋劭吹靡姡ㄟ@是一種置換法,讓看不見的東西看得見)。當我們碰到一個物體,比如粉筆,不知它里面是否有空氣,就可以把它放入水中,如果有氣泡冒出,說明粉筆里有空氣,這是從已知向未知的推理過程。
2.氣味和味道兩個詞不能混用
氣味和味道雖然都是人體通過感覺器官獲取到的信息,但氣味是通過鼻子聞到的,而味道是通過舌頭嘗到的。我們可以不接觸香瓜,就能聞到香瓜散發(fā)出香的氣味,但只有用舌頭嘗一嘗,才能體驗到香瓜甜的味道。而有些時候,味道與氣味混用會令人尷尬,比如路過一個垃圾場,“這個味道真難聞”,難道去嘗了垃圾嗎,否則怎么知道味道如何呢?因此,學習了科學課之后,要引導學生正確使用氣味和味道這兩個詞,不能混用。
3.動物與環(huán)境相適應
認識小動物(蝸牛、螞蟻、毛毛蟲)時,要強調(diào)動物與環(huán)境的關系,讓學生描述是在哪里找到這些小動物的,讓他們從小意識到動物與環(huán)境相適應,比如蝸牛大都生長在蔬菜上、草葉上。要引導學生認識周圍環(huán)境中存在的小動物,而不是在電視上、動物園里看到的動物。因為動物園里的動物大都離開了它們的生長環(huán)境(棲息地)。動物是離不開環(huán)境的,低年級數(shù)學教材中也很注意這個問題,如3只小鴨子一般都在河里,5只青蛙一般在荷葉上。
安徽省黃山市教育科學研究院(24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