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丹
關鍵詞:農村小學;科學實驗課;教學;解決措施
【中圖分類號】G?62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8877(2019)22-0119-01
1.農村小學科學實驗教學的問題
(1)教育經費和設施缺乏
據調查,許多農村學校缺乏實驗儀器。有的儀器老化嚴重,有的發(fā)霉生銹,損壞無法使用,溫度計不能退回,酒精燈燈芯損壞;藥品、酒精等消耗品用完了,有些儀器不能用于教學,作為裝飾。此外,學校管理不好,輔助維修不及時,實驗儀器逐年減少,實驗教學任務根本無法完成。一些中心小學配備了實驗室,但由于條件,限制正常使用。農村小學的數學教具、語言教具、科學實驗儀器,甚至文體工具都放在實驗室里,使實驗室成為一個綜合儀器室,根本無法進行實驗教學。
(2)部分教師的素質水平較低
第一,師資力量不足。
中國的農村小學只注重語言教學,忽視了實驗教學。實驗室和科學教師管理不規(guī)范,許多學校的管理制度不能結合學校實際,只是將從互聯網上不包含一些現成的實驗室管理系統貼在墻上,有些學校甚至沒有實驗室管理系統。教師不進行實驗教學,實驗教學質量不能得到有效的監(jiān)督和評價。在小學語文教學中,以數學為主體,其他學科作為“類”的現象在農村小學尤其普遍存在。他們安排骨干,優(yōu)秀教師教書,許多資深教師,大多是教師兼職或年紀較大,因為科目過重,不能教課。農村小學第一代代課教師年齡過大,超過一半。他們對新課程標準的學習、理解和掌握還不夠,更談不上學生作為科學教學的主體。
第二,教程課程觀念沒有轉變。
首先,有些老師態(tài)度不端正,作風懶惰。作為一名小學教師,從專業(yè)的角度應該知道實驗教學是教學工作的重要內容,是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由于缺乏奉獻精神,一些老師也懶得做實驗,省略、刪除實驗教學內容。第二,部分教師自身專業(yè)素質較差,實驗能力較低。他們不想做實驗,也不懂設計實驗。具備這樣實驗教學素質的教師是很難完成實驗教學工作的。
2.解決農村小學科學實驗教學的問題的措施
(1)加大對農村科學課程的重視
小學科學課程是一門旨在培養(yǎng)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科學啟蒙課程。培養(yǎng)和提高科學素質是學生適應未來社會發(fā)展的基本需要,是落實“以學生為本”教育理念的根本保證??茖W的性質和任務決定著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是科學教育的重要目標。思想是行動的先導,思想的高度決定行動的速度。不符合課程要求的實驗課,與學校領導不重視,有很大關系。
因此,學校領導應高度重視實驗教學,多從教師配置、資源利用、學習訓練等方面進行思考、計劃和監(jiān)督。我們應該明確實驗教學的基本要求,明確目的和小學年級的實驗教學任務,合理配置和優(yōu)化學校資源,重視當地的自然教學,使實驗教學貼近生活。
(2)就地試驗
教師在教學中應把示范性實驗的一部分納入實驗小組,以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和實驗操作能力,樹立自信心,體驗成功的喜悅。如果教師只談原理,學生不會很理解;如果老師做示范實驗,因為學生人數較多,座位遠的學生很難看到。所以進入小組實驗,每個學生都能真正感受到銅由紅變黑,由黑變紅。這個過程既能體會成功的喜悅,又能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教師還可以結合教學知識,組織學生探索生活現象,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
(3)充分利用現有條件整合資源,提高學生實驗素養(yǎng)
綜合教材。小學科學教師盧佩琦曾說,“教科書為教師和學生提供線索,依據和范例,教師應根據學生的需求和調整的實際情況,鼓勵創(chuàng)造性的使用教材”。因此,對于小學科學教學能力,而實際班級現象,理科教師可以整合教材、教學內容和允許秩序,每一單元內容穿插內容權衡輕重。值得注意的是,在整合教材的過程中,要確保不降低課程的教學目標。否則,就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用教材教”了。
學校應充分調動教師實驗教學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加強教育理論研究,使教師提高認識,轉變觀念,更新觀念,適應教育教學改革的發(fā)展。每學期開始時,教師必須熟悉教材。每一位教師都要根據學生的年級特點和基本知識與技能,制定出一套切實可行的實驗教學計劃。學校應認真審查實驗教學計劃,定期檢查,并監(jiān)督備課、講座和其他形式的討論。貫徹落實素質教育理論和新課程精神,建立合理的管理體制,積極探索適應農村小學需要的新舉措。建立校本教研制度,建立民主、科學的教學管理制度,建立以促進教師專業(yè)成長為目標的評價體系,建立評價體系,促進全體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姜婧.農村小學科學實驗教學的現狀與對策—以晉中榆次區(qū)農村小學為例[J].齊魯師范學院學報,2017(04)
[2]王獻敏.素質教育背景下小學科學教育的思考[J].才智,201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