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立足武夷學院辦學所在地武夷山市的茶文化特色,及茶與食品學院專業(yè)辦學情況,增進學生對地域茶文化的認知度,體現應用型大學服務地方茶產業(yè)的需求。從課程增設的可能性、增設的必要性、課程開發(fā)設置構想等三大方面,就武夷學院茶學專業(yè)增設校本課程《武夷茶文化》的開發(fā)進行研究。
關鍵詞:武夷學院;武夷巖茶;正山小種;武夷山;茶文化
中圖分類號:G642? ? ? ? ?文獻標志碼:A?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19)23-0076-03
Abstract: Combined with Wuyishan City'sregional tea culture characteristics of Wuyi University and the actual educational situation of College of Tea and Food Science,in order to improve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f regional tea culture and reflect the needs of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to serve local tea industry. From the three aspects of the possibility, necessity and conception of curriculum development, this paper studi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ew school-based course Wuyi Tea Culture for the undergraduate tea major.
Keywords: Wuyi University; Wuyi tea; Lapsang souchong; Mount Wuyi; Tea culture
1753年林乃首次定名“武夷變種”茶樹的植物標本亦來自武夷山。從此,“武夷茶”之名響徹寰球?!拔湟牟琛背蔀橹袊璧拇~。[1]兩宋時期武夷山所在的閩北地區(qū)茶文化,對漢字文化圈中的日韓兩國影響深遠。目前,韓語里的漢字詞“茶”有兩種文言方式,其中“? ”的語源就來自于閩北方言[2],足矣管窺閩北地區(qū)茶文化對朝鮮半島的影響力可見一斑。另外,因武夷茶引起的鴉片戰(zhàn)爭,對世界近現代史之舉足輕重的影響亦不言而喻。
武夷學院位于福建省閩北地區(qū)的武夷山市,在茶與食品學院中開設有茶學專業(yè)。武夷學院茶學專業(yè)前身為創(chuàng)建于1938年的“福建省農業(yè)改進處崇安茶葉改良場”,后歷經變革重組。為滿足地方經濟發(fā)展對茶學專業(yè)人才的需求,學校于2009年設立茶學與生物系,開辦茶學(茶文化經濟方向)專業(yè)。2012年8月,學校進行院系調整,茶學與生物系更名為茶與食品學院。茶學的專業(yè)代碼為090107T,四年標準學制,授予農學學士學位。當前武夷學院的茶學專業(yè)課程培養(yǎng)方案中,并未開設武夷山地方茶文化課程。就增設《武夷茶文化》地方校本課程為研究對象,從課程增設的可能性和必要性進行分析。針對武夷山的茶文化資源特色進行課程改革探索,提出《武夷茶文化》課程開發(fā)設置的構想。
一、課程增設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一)可能性
第一,師資隊伍的保障。茶與食品學院的省級教學團隊共有教授4人、副教授11人,其中博士15人,在讀博士4人。開展的“雙導師制”聘請23位,茶產業(yè)各個領域的帶頭人作為茶學專業(yè)校外導師。第二,專業(yè)實踐基地的保障。校內現有茶學實驗教學中心1個、茶文化中心1個、武夷茶學科教園1個。武夷山市是烏龍茶和紅茶的發(fā)源地,在茶學實踐基地方面具備得天獨厚的自然、人文、產業(yè)的代表性優(yōu)良實踐基地條件。第三,教材編撰條件。尚無適用于本科生的《武夷茶文化》教材,但現有武夷巖茶和武夷紅茶相關的專著可作為前期教學參考用書。由我系教師主編的《第一次品巖茶就上手》[3]和《第一次品烏龍茶就上手》[4]、我系教師參編的《武夷茶大典》[5]、以及筆者的博士論文《武夷巖茶歷史變遷的研究》,亦可以作為日后轉化為教材的參考材料。計劃開課后將教學大綱不斷完善,擬在開課三年內,將配套校本教材予以出版。綜上所述,武夷學院茶學專業(yè)增設《武夷茶文化》地方茶文化校本課程,具有優(yōu)良的校內外師資隊伍教學團隊、豐富的實踐基地條件保障、編撰教材的專業(yè)實力條件。
(二)必要性
在武夷學院茶學專業(yè)歷屆《茶學本科人才培養(yǎng)方案》的課程目錄中,尚未開設地域茶文化特色類課程。因此,往屆就業(yè)于地方茶產業(yè)的畢業(yè)生中,出現對武夷茶文化知識的普遍性缺乏問題。增設《武夷茶文化》課程旨在將茶學專業(yè)知識與地方茶文化特色緊密結合,提前帶領學生進入當地茶行業(yè),解決行業(yè)陌生感和距離感。另外,國際茶產業(yè)交流日趨頻繁,迫切需要既精通各地茶文化專業(yè)知識技能,又具有茶學相關學科基礎背景,能參與到國際茶文化交流的高素質人才。中國茶文化精彩紛呈,縱跨千年時空,涵蓋大江南北。對于四年制本科生來說,完全掌握可謂戛戛其難。武夷學院作為閩北地區(qū)唯一一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向應用技術型大學轉型是學校有效服務區(qū)域經濟社會發(fā)展的重要使命,也是學校提升和發(fā)展的必然選擇。[6]因此,在現有《茶文化學》課程基礎上,增設一門《武夷茶文化》,二門課程交相輝映。《茶文化學》讓學生建立對中日韓英茶文化概況的了解,《武夷茶文化》則具體到地方茶文化發(fā)展變遷。
二、課程開發(fā)和教學改革
(一)課程培養(yǎng)目標
校本課程開發(fā)是教學課改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追求的價值是學生個性發(fā)展、教師專業(yè)發(fā)展、學校特色的形成;其內涵是指在明晰學校自己辦學宗旨或育人目標的情況下,通過對本校學生需求進行科學評估并充分利用當地社區(qū)和學校的課程資源進行開發(fā)的、多樣的、可供學生選擇的課程。[7]開設與武夷茶產業(yè)結構匹配度高的《武夷茶文化》校本課程,是立足于武夷山市所在的閩北地區(qū)茶產業(yè)發(fā)展方向,針對地方茶產業(yè)對茶學專業(yè)人才能力和素質的需求,培養(yǎng)武夷茶產業(yè)發(fā)展進程中市場需求的應用型人才為目標。
(二)學期學時設置
建議將《武夷茶文化》作為專業(yè)限選課,總課時為48學時,理論和實踐各24學時。課程安排在第一學期,有以下三個目的。第一,讓剛剛入學的新生在最短的時間內,對茶行業(yè)產生認知與認同感,促進建立專業(yè)自信和激發(fā)學習的興奮點。第二,新生入學安排在九月第二周,一般情況下第二周適逢中秋佳節(jié),第五周又再逢國慶長假。本課程理論課24學時即12周,安排在第一學期,可以有效避免課時量因假期而減少,保證保質保量授課。第三,每年11月在武夷山市舉辦海峽兩岸國際茶博會,將實踐課課程安排在這個學期,可以讓學生在短時間內獲得武夷茶產業(yè)大量且全面的信息。
(三)教學方法改革
正在就讀本科的學生,大多數是Z世代的數字世界首批原住民群體,此后將迎來α世代學生群體。數字一代群體成長在科技環(huán)境中,直接影響了他們的思維方式和興趣點。在教學過程中如何調動Z世代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專業(yè)教師在制定教學計劃與開展教學工作時首先需要思考的核心問題。信息獲取渠道的廣泛性和快速性是Z世代學生的特點,應充分發(fā)揮這一特點和優(yōu)勢,在理論課程和實踐課程采用翻轉課堂授課。課前教師將通過移動終端等軟件,將相關學習和參考資料共享與學生。讓學生通過各種APP中圖文并茂的文字、圖片、視頻等信息,提前了解課程內容,做到上課時有備而來。課堂上針對課前已有的共享資料,教師做引導式和串聯式教學時間為30分鐘,再重點針對學生疑惑點進行答疑時間為15分鐘。
除了校內教師的理論授課,根據實踐基地的“雙導師”研究方向,聘請相關研究方向的校外導師走進校園進行教學。學生在課堂上,面對面與校外企業(yè)一線導師直接交流,校外導師在教授武夷茶文化知識的同時,也將自身的經歷和行業(yè)經驗傳授給學生。有助于提高學生對地方茶產業(yè)的直觀認知度,對樹立專業(yè)自信具有較好的作用。武夷山市有系統(tǒng)的實踐基地條件,保留有武夷菜茶自然品種園、人工開發(fā)的種質資源圃、武夷巖茶歷史遺跡、武夷紅茶歷史遺跡等豐富的武夷茶文化實踐資源。因此,采用理論講授結合實踐資源考察,避免文化類課程照本宣科脫離實際的弊端,讓所學知識活化?!靶M鈱熥哌M來”和“學生走出校園”相結合,前期通過課堂的理論知識學習,學生已初步具備武夷茶文化相關的理論知識基礎。深入武夷山茶文化實踐學習時,進一步加深對課堂理論知識的認識,實現了理論與實踐的對號入座,將理論知識在現實世界找到載體,加深了對武夷茶文化理論的認識。
(四)考核方式改革
課程分數=出勤分*24%+兩大主題作業(yè)分*76%;在課程考核方面,改革傳統(tǒng)紙媒的筆試。采用時下熱門的掌上移動APP制作軟件,讓學生將作業(yè)發(fā)布在相關的APP上。作業(yè)設有“武夷巖茶”和“武夷紅茶”兩個主題文化宣傳構成。
主題作業(yè)分=(校內外導師總分/總人數)*60%+(學生評分總分/總人數)*40%,滿分100分。一改由任課教師獨斷打分的方式,采用師生共同打分方式。不僅有助于學生之間互相學習和了解專業(yè)水平,同時增進學生與校外導師的指導關系,進一步落實我校的“雙導師”制度。理論課共計24節(jié),每出勤一次獲得1分。以下兩種情況任意一種發(fā)生,課程無成績,需進行重修。第一,理論課3次及3次以上缺勤者;第二,實踐課未參加者。
三、教學內容組織
《武夷茶文化》從理論上來說,雖然只開設理論授課即可。但是,若要真正樹立學生對茶文化的自信,必須將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因此,在茶文化史論課中開展實踐課程,是本課程的教學改革和探索點。充分結合武夷學院辦學要求和武夷山地方實際茶文化特色,探索適合的個性化實踐課程。通過多樣化的實踐基地參觀學習,激發(fā)學生對地域茶文化的興趣,提升學生對地域茶文化產業(yè)的認知度。
校內理論課程24學時,分12次授課。內容由武夷茶文化概述、武夷巖茶文化、武夷紅茶文化,共三個篇章構成,具體內容及教學日歷見(表1)。
校外實踐課程8課時為一天,24學時分為三天進行。實踐內容由武夷巖茶和武夷紅茶兩個專題構成,按照實踐點距離武夷學院地理位置遠近,考察行程如下:
武夷巖茶專題實踐課一:武夷學院→下梅晉商萬里茶道→武夷巖茶文化館→海峽兩岸國際茶博會參觀→實踐基地巖茶茶廠→實踐基地茶室→赤石老商號遺跡→武夷學院。
武夷巖茶專題實踐課二:武夷學院→九龍窠茶文化摩崖石刻群→九龍窠武夷名叢品種園→九龍窠母樹大紅袍→天心永樂禪寺→馬頭巖道觀→三坑兩澗自然茶園→武夷學院。
武夷紅茶專題實踐課:武夷學院→遇林亭窯址→星村天上宮→桐木古茶道→天主堂→傳統(tǒng)紅茶制作青樓→實踐基地紅茶茶廠→紅茶文化館→武夷學院。
四、結論
《武夷茶文化》是一門理論與實踐并重的地方特色茶文化校本專業(yè)課程。理論課程主要講授武夷巖茶和武夷紅茶歷史的形成和變遷,以及形成過程中對東亞漢字文化圈和世界歷史的影響;實踐課程主要教授學生巖茶和紅茶生產制作過程流程、當地茶自然資源、茶產業(yè)發(fā)展現狀、茶旅資源的現場考察。通過理論與實踐結合的教學,增進學生對武夷茶文化歷史理論的概況了解,提高學生專業(yè)認知度、樹立專業(yè)自信、提升專業(yè)素質。以上為增設《武夷茶文化》課程的探索思路,在日后實際授課過程中,還需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做到將地方茶文化校本課程的理論和實踐課程落到實處,保證《武夷茶文化》課程符合地方茶產業(yè)的人才需求,更好地服務于地方茶產業(yè)。
參考文獻:
[1]周玉璠.閩茶概論[M].北京:中國農業(yè)出版社,2013:117.
[2]陳丹妮,劉仲華,吳明真.韓語漢字詞“茶”之“? ”發(fā)音源于中國閩北方言考[J].茶葉通訊,2019(1):72-78.
[3]李遠華.第一次品巖茶就上手(第2版)[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2015.
[4]李遠華.第一次品烏龍茶就上手[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2016.
[5]楊江帆.武夷茶大典[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8.
[6]石玉濤.地方本科院校轉型背景下《茶學專業(yè)英語》課程教學改革探索與實踐——以武夷學院茶學(茶文化經濟方向)專業(yè)為例[J].武夷學院學報,2014,33(5):99.
[7]張星海,孫達.人文素養(yǎng)培育校本課程《茶文化與茶健康》開發(fā)研究與實踐[J].中國茶葉,2013(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