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校本課題研究是促進教師專業(yè)成長的重要途徑,也是營造良好校園文化氛圍的重要方式。2015年10月至2016年12月,我校承擔了柳州市教科所立項課題——《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行為習慣養(yǎng)成教育的調查與研究》,我是課題的負責人。我認為這一年多的課題研究對于促進教師更新教學觀念、轉變教育方法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校本;課題;教師;成長
一、確立的課題著眼于實際,著眼于教師的內心需求,從而提高教師們參與科研的積極性
愛因斯坦說:“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币簿褪钦f,教育科研課題的選擇和確定非常重要。
我們研究的課題——《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行為習慣養(yǎng)成教育的調查與研究》。本課題主要是針對陽和工業(yè)新區(qū)范圍內跨省市或跨地區(qū)(市內不同地區(qū)間)的進城務工子女(隨遷子女、新生代移民、留守兒童)的教育對策進行研究。陽和工業(yè)新區(qū)目前僅有兩所小學和一所中學,而作為擁有大量進城務工子女就讀的古亭山中學家校德育合作管理依然處于改革和探索階段。教師缺乏與家庭合作的意識,家長不能很好的與學校進行溝通,合作內容、合作形式單一。廣大教師都想通過本研究,把總結出的成功的經驗推廣,從而在班級管理中起到借鑒作用。同時也引起主管部門對陽和工業(yè)新區(qū)學校的家校合作現(xiàn)存問題的重視,從而促進家校的良性互動。
這課題有16位老師(含課題負責人)參與研究,教師們積極性都很高。我們對全校學生發(fā)放了732份調查問卷,回收704份,對154位家長進行訪談和問卷調查,寫調查報告16份,截止目前完成論文16篇,教學案例11篇。參與研究的老師獲得的各種榮譽國家級的有4人/次,市級4人/次,縣級6人/次,校級19人/次。參與研究的班級都獲得校級以上優(yōu)秀班集體,其中有3個班獲得柳州市先進班集體。結合課題研究,組織教師加強對城鄉(xiāng)教育統(tǒng)籌、均衡發(fā)展、學生心理學等相關資料進行再學習,促使教師轉變角色,在實際教學工作中轉變教學方式,從而使學生在課堂教學中轉變學習方式,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著眼于實際,著眼于教師的需求,力求使課題的研究過程同時成為教師解決自身問題的過程,提高課題研究的針對性和實效性。課題研究扎根于教師的日常教學工作中,參與課題研究的教師自然積極性就高,研究成效就明顯。
二、化整為零,有的放矢,科研與教學的有機結合是課題研究者的動力
新的課題研究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不僅是課題研究者同時也是實施者、開發(fā)者。這一理念在促進教師觀念根本性轉變的同時,力求把廣大教師推向教學研究的前沿,真正實現(xiàn)教學和科研的結合。
我們把課題研究任務需要化整為零,有的放矢,讓每一位教師都根據(jù)自己所教的學生的特點進行研究,讓每一天的日常教學工作都成為研究的過程,不再是為了研究而研究,進一步促進教師教學行為上的變化。如:梁艷妮老師在班會課上展示許多有關柳州的城市圖片,讓學生初步了解柳州的歷史和文化等,同時也利用周末組織學生去參觀柳州市的園博園、軍事博物館、柳侯公園等,讓他們進一步了解柳州,增長他們的課外知識,增強他們的自信心,給他們建立第二故鄉(xiāng)的概念并把自己當成這個城市的一員。通過這樣的活動,那些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很快適應環(huán)境并增強了自信心,與同學的相處也更融洽;吳娟老師2015年重陽節(jié)之際帶領孩子們到老年人公寓跟老人們一起過節(jié),讓孩子們發(fā)揚關愛老人孝敬父母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美德。通過這次活動,孩子們改變了以往對父母大聲呵斥、叛逆的態(tài)度,讓他們更深深懂得自己有多么幸福!回到學校更應該好好學習將來回報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藍秀老師開展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提升素質,在體驗中感悟生活,學會做人、做事和學習,從而促進良好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
我們認為,教師有了具體的任務,其研究過程與日常教學及班級管理同步,才能使研究轉變?yōu)檎嬲慕虒W行為,促進教師通過“點”的深入研究,帶動整體教學觀念的轉變,這是課題研究的動力。
三、言教身教 ,相得益彰,課題研究使師生都有不同層次的提高
“學校無小事,事事皆育人;教師無小節(jié),處處為楷?!?。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需要一個長久的過程。在學校里,我們教師每天都在向學生傳授知識,我們的一言一行都是學生模仿的對象,特別是中學生,模仿能力很強。因此,我們不但用道理去激勵學生,而且用自身人格去影響學生,以良好的師德表率給學生樹立榜樣,以深厚的思想情感、莊重大方的儀表、和藹可親的儀容、彬彬有禮的語言給學生做示范,做學生的楷模、良師益友,讓學生在學校的學習和生活中,不斷地受到熏陶和教育。凡要求學生做到的,我們教師先做到。我們要求老師要做到“四查、五到、六清”。四查:1、查學生的出勤;2、查學生的儀表;3、查學生完成作業(yè)情況;4、查衛(wèi)生區(qū)、教室及學生個人衛(wèi)生。五到: 1、早讀到教室;2、升旗、課間操到隊列;3、校、班會和全校性活動到現(xiàn)場;4、要提前到教師準備上課;5、衛(wèi)生掃除到角落。六清:1、學生家庭基本情況清;2、學生主要優(yōu)、缺點和性格、愛好清;3、學生住址清;4、學生德、智、體、美、勞基本情況清;5、班集體發(fā)展情況清;6、學校大型活動要求清。由于教師率先垂范,以身作則,為人師表,給孩子們創(chuàng)造了一個行為習慣養(yǎng)成的良好環(huán)境,他們在耳濡目染中形成了許多良好的行為習慣與個性品質,使師生都有進步。
參考文獻
[1]余文森、吳剛平、劉良華《探索以校為本的教學研究》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
[2]鄭金洲《教師如何做研究》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
[3]朱慕菊《走進新課程》(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4]甘柏花《公辦學校流動人口子女心理問題探討》中國農業(yè)教育2014第三期
作者簡介:藍衛(wèi)樂(1973.8-)性別:男;民族:壯族;籍貫:廣西來賓;最高學歷:本科;職稱:一級教師;研究方向:校本課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