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思成
元朝第一次東征很快就失敗了。據朝鮮史書《高麗史》記載,1274年十月二十日晚,夜色籠罩下的日本博多灣,自喧囂重歸寂靜。東征軍和日本軍激戰(zhàn)了一天,伏尸如麻,死者相枕。此刻,在東征軍船隊的旗艦上,高級將領們圍坐一桌,眉頭緊鎖:是退還是進?
金方慶先開了口:“我軍人數雖然不多,但既然進入了敵境,士兵人人都會拼命。春秋時,秦國將領孟明視攻打晉國,渡河之后就把自己的船燒了,韓信背水列陣,大破趙軍,都是這個道理。還請大帥下令,明日繼續(xù)戰(zhàn)斗?!?/p>
都元帥考慮了一會兒,沒同意:“金將軍說的有理,但我軍目前已經很疲勞了,探子回報,敵軍的增援好像還在不斷趕到。這么硬拼下去不是辦法,還是撤退吧?!?/p>
主張撤退的意見最后占了上風。然而,沒過多久,北九州地區(qū)就刮起了大風。夜半時分,居然惡化成了風暴。東征軍的船隊在狂風怒濤中上下顛簸,不是互相擠撞,就是觸礁沉沒。東征軍只好收拾殘兵,掉頭返回合浦港(今廣西合浦縣)。
不少研究者正是這樣把“大風暴”看成東征軍撤退的主要原因。但日本氣象學家荒川秀俊指出,從1950年以后60年間的氣象統(tǒng)計數據看,農歷十月二十日以后,西日本從來沒有過臺風登陸的現象,這場“大風暴”實在是有些可疑。
東征軍為何撤退?《元史·日本傳》記載:“官軍不整,又矢盡,惟虜掠四境而歸。”日本學者太田弘毅認為,“官軍不整”主要有兩層意思:一是“軍議不合”,說的就是忽敦、金方慶等人各執(zhí)己見,不相上下;二是東征軍船隊的組成太龐雜,指揮調動不便,高麗修造的這批船,新舊參半,容易破損。
“矢盡”則是說,當時東征軍頻繁使用弓箭齊射,加上鏖戰(zhàn)竟日,箭矢消耗遠遠超出預計。第一次東征結束后,元朝開始專門派人到高麗搜刮民間的“箭羽、鏃鐵”,又勒令高麗朝廷“不造戰(zhàn)船及箭鐵”??梢姟笆浮贝_實是“盡”了。
這些問題,如果首戰(zhàn)告捷,也許不會這么早暴露出來,但實際情況很嚴峻。
既然第二天沒有再拼一場的實力,不走還等什么?全軍已經撤回船上,打算撤退,誰料又遇上了風暴,但那并不算東征軍撤退的主要原因。
第二次征伐日本情況也是類似,在遇到風暴前,元軍就因為戰(zhàn)敗被趕回了船上。
(摘自《大漢之怒:元朝征伐日本小史》 ?山西出版?zhèn)髅郊瘓F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