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華
摘 要:主要研究小學語文生活化教學策略,分析了小學語文生活化教學的內涵和作用以及其基本原則。在此基礎上,對小學語文生活化教學策略進行了探討,對小學語文教學實踐有一定啟發(fā)意義。
關鍵詞:小學;語文;生活化教學
小學語文是重要的基礎學科,小學生需要通過語文教學來學習母語,發(fā)展基礎的社會交際能力。而且從教育心理學和發(fā)展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小學語文也是學生感性思維、人格養(yǎng)成的關鍵學科,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引入生活化策略,對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有很大幫助。
一、概述
(一)生活化教學
生活化的教學理念最早是美國學者杜威提出的,他認為,“教育就是生活,生活就是教育。”其他實用主義教學家也認為,教育和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學習是和吃飯喝水呼吸等日常行為一樣的生活本能。我國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也提出了“生活教育”的理念,并發(fā)展出了基于生活的完整教學思想和方法。教育和生活緊密相連,生活對學習有重要的推動作用。小學語文教學是小學階段關鍵的基礎教育學科,不僅僅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基礎知識,也是學生學習母語的主要途徑。因此小學語文的課堂教學不能簡單的理解為生字生詞的學習、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yǎng),還應該進一步加強和生活實際的聯(lián)系,才能獲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二)生活化教學的作用
教育和生活不可分割,教育本身就是學生生活的一部分。小學階段的教育基礎性很強,不是單純的知識學科和語言學科,涉及到較多人文性、概念性、實踐性的內容,這些教學內容以及其教學目標,都無法通過單一的知識教學來完成。教師需要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和學生的生活實際息息相關的教學情境,才能夠易于學生的理解,讓學生感同身受,獲得更多的感性收獲。而且語文教學肩負著構筑學生基礎的人身觀價值觀的重任,這些基礎的知識體系以及理論道德觀念體系,都需要構筑在學生的基礎生活經驗與認知理解之上。所以,為了更好的進行語言知識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語文素養(yǎng),發(fā)展學生的感性思維,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中,有必要引入更多的生活元素。
(三)生活化的基本原則
新課標對小學語文教學的任務和職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僅要完成知識的教學和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還要在語文教學中滲透愛國主義教育、道德觀念教育、審美教育和心理教育,是推動學生身心全面發(fā)展的重要學科。因此小學語文的教學,要全面培養(yǎng)學生的德智體美勞素養(yǎng),堅持全面發(fā)展的基本教學原則,為學生的長遠發(fā)展打好基礎。小學語文生活化教學還需要堅持以學生為本的原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把教學的主體從教師的知識傳授過程逐漸轉變?yōu)閷W生的自主學習過程,教師要對學生獨立學習的過程進行引導,在完成知識教育的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感性思維能力和問題分析解決的綜合能力。
二、小學語文生活化教學策略
(一)生活化的教學設計
教師在教學設計和準備階段,在組織教學內容時,應該適當增加生活化的內容。小學階段的語文教材充分考慮到了學生的認知水平能力和知識水平,收錄的課文都是生機盎然,和學生的生活實際密切相關的。因此教師應該充分利用教材和教學內容中生活化的素材,加強和學生生活實際的聯(lián)系。例如在人教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下冊第一組課文第2課《找春天》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在教學設計中,除了講解生字生詞,還應該設置一些和學生生活實際密切相關的教學題目,比如“春天在哪里?”“春天和其他季節(jié)有什么不同?”這樣的問題極具啟發(fā)性,學生可以在思考這樣的問題過程中,充分聯(lián)想起自己的生活經歷,回憶起春天鳥語花香、春暖花開的場面,加深對春天的認識。
(二)生活化的教學情境
小學階段的學生認知能力有限,知識積累薄弱,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需要花費更多的精力,保持更大的耐心。小學生活潑好動,天真爛漫,對枯燥單調的課堂教學缺乏興趣,教師需要積極創(chuàng)設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教學情境,才能在更好的引入課堂知識的同時,更好的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例如在人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第二組第七課《一個小村莊的故事》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就可以讓學生用10分鐘左右的時間,結成小組,在組內講解自己和村莊的故事,可以是旅游,可以是看電視,也可以是探親,學生們回憶起自己和村莊的故事,就能夠形成對村莊的整體感知,進而理解課文背后人與自然關系這樣的深刻內涵。
(三)課后活動的生活化
小學語文教學中應該引入生活化的素材,相應的,在生活中,教師也應該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學習語文的拓展渠道,例如各種課外活動中,教師就可以精心設計,在其中引入語文教學相關的內容,讓學生在活動和游戲的過程中有所收獲。例如在人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語文園地三》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組織一次課外活動,安排學生在戶外,比如運動場上,圍坐在一起,互相介紹彼此,講講自己的性格、愛好和優(yōu)缺點,并且要學生在活動結束之后寫一篇介紹自己的作文。在這樣的課后活動中,學生不僅可以加深對同學們的了解,還能夠鍛煉自己的口語交際能力和寫作能力,在課后更廣闊的生活課堂上,積累語文知識,發(fā)展語文核心素養(yǎng)。
三、結束語
綜上,傳統(tǒng)的小學語文教學模式忽視了語言教學和生活實際的密切聯(lián)系,不利于學生語文綜合素養(yǎng)的全面提升。小學語文的生活化教學則在課堂教學中引入了更多的生活化元素,并在學生的生活實際中開拓了更豐富的學習途徑,對學生的全面發(fā)展也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
參考文獻:
[1]張月. 小學語文生活化教學[J]. 試題與研究:教學論壇,2017:51.
[2]楊偉強. 小學語文課堂生活化教學的研究[J]. 才智,2017(12):121.
[3]潘利. 小學語文生活化教學[J]. 科普童話·新課堂(下),2017(2).
[4]唐旗. 小學語文教學生活化淺析[J]. 才智,2017(17):129.
[5]張梅玲. 小學語文教學生活化淺析[J]. 課外語文:下,201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