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文歆
【摘? ?要】“結構化”教學理念,指的是實現學生學習方法的結構化,學生知識形成過程的結構化,教學知識整體框架的結構化。即將不同時段相同領域的教學內容,通過知識整體架構、有機滲透,融合于教學過程中。教師可通過“從師本走向生本、研課走向研學、局部走向整體”等策略來達成。
【關鍵詞】小學數學;結構化;教學策略
小學數學日常教學中存在著這樣兩種現象:一是教師過分依賴教材的單元和課時劃分,缺乏對數學知識的整體結構的認識,著重于單課時教學,削弱了數學學科的課程目標;二是教師缺乏對學生學習過程的整體設計意識,滿足于當前情境或活動的設計,策劃的視野短期化,忽略甚至局限了學生的數學思維和學習能力的長期培養(yǎng)。
教師應該樹立系統(tǒng)教學理念,將不同時段相同領域的知識及其育人價值通過整體架構、有機滲透,融合于教學過程中,使學生的學科素養(yǎng)得到整體提升。
以下是筆者對蘇教版“認識分數”相關知識的教學進行的思考。
一、課堂實踐:從師本走向生本——體現學生學習方法的結構化
達爾文曾說過:“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于方法的知識。”學習要講究方法和策略。
一教師對蘇教版三年級下冊“認識一個整體的幾分之一”進行了三次設計。
【設計1片段】
把1個桃平均分給2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幾分之幾?4個桃呢?6個呢?8個呢?追問:為什么都是二分之一?
把6個桃平均分給3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幾分之幾?(三分之一)追問:都是6個桃,為什么一個是二分之一,一個是三分之一?
【設計2片段】
出示助學單:
(1)用你喜歡的方式表示二分之一。
(2)從圖中你想到了哪些分數?請選擇一個表示出來。
【設計3片段】
出示助學單:
(1)說一說:關于分數,你了解了哪些知識?
(2)畫一畫:用你喜歡的方式表示出二分之一。
第一次設計趨于保守,教師扶得太多,學生一直都是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習,雖然不會出差錯,但是缺少主動性,不利于思維的發(fā)展;第二次設計完全開放,但是沒有考慮學情,導致學生不適應,無從下手,表達不清;第三次設計中,教師在關注學情的同時注意引發(fā)學生思考,讓學生積極調動自己原有的分數知識,既能奠定基礎,又能體會學習方法的遷移。學生利用這類具有學習指導式的助學單,就可以主動地參與到其他知識的學習過程中。久而久之,學習方法性結構就能在學生頭腦中形成。
二、視角轉變:從研課走向研學——體現知識形成過程的結構化
認知心理學認為,認知結構具有整體性和概括性,并且整體性和概括性越強,就越有利于學習的保持和遷移。事實上,不少學生掌握的數學知識是零亂分散的。教師應及時組織、引導學生對已學的知識進行歸納,尋找內在規(guī)律,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并形成一定的知識結構。要做到這一點,教師應該關注學科本質,關注學生實際,尋找核心問題。
一教師在教學“認識一個整體的幾分之一”時,利用兩個核心問題,把握例題的教學。
【教學片段】
1.認識整體的二分之一
①出示1個桃,平均分給2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幾分之幾?([12])
②猴媽媽又端來了一盤桃(課件出示),想一想,怎樣分呢?
③如果這盤桃是6個(課件出示),那你會在圖里表示出這盤桃的[12]嗎?
④如果這盤桃有4個或者有12個(課件分別出示),現在你會表示出每盤桃的[12]嗎?
⑤再問:這盤桃可能是6個、4個、12個,還有可能是8個嗎?可能是100個?(一筐桃子)還能像這樣找到它們的二分之一嗎?(板書:[12])
⑥談話追問:每盤桃的個數不同,每份的個數也不同,為什么每一份都可以用相同的分數[12]來表示呢?
⑦小結:不管桃的總數有多少個,只要把它們看成一個整體,平均分成2份,那么每份都是這個整體的[12]。
2.認識整體的幾分之一
①談話:這時又來了一只小猴,它也想參與分桃,你能幫猴媽媽把12個桃平均分給3只小猴嗎?每只小猴分得這盤桃的多少呢?
②再問:把12個桃平均分,可以得到每一份是[12],也可以得到[13],能不能得到其他的分數呢?在圖上擺一擺,分一分,再在小組里說一說。
③追問:同樣是把12個桃看成一個整體平均分,表示其中的1份,為什么可以用到這么多不同的分數呢?
④小結:雖然桃的總個數相同,但由于平均分的份數不同,表示每一份的分數也就不同了。也就是說,只要把“一盤桃”看作“一個整體”平均分,分成幾份,每份就是它的幾分之一。
教學中教師精心設計了一系列問題,特別是兩次核心問題的追問,引導學生兩次進行辨析比較。一是不同整體下相同分數的對比,讓學生感受雖然總數不同,但都平均分成了2 份,都可以用二分之一來表示其中的1份。通過比較,學生再次體會到只要平均分的份數相同,分數的分母就相同,從而獲得關于二分之一的概括性認識。二是相同整體下不同分數的對比,學生通過比較,深入體會由于平均分的份數不同,分數的分母就不同,進一步明晰不同分數的含義,體會幾分之一的本質意義。
這樣的教學設計,體現從研課到研學的轉變,既基于分數知識系統(tǒng)的整體性,又考慮到學生新舊知識的連接點,為學生創(chuàng)設合適的教學情境,學生在學習中能夠慢慢體會到數學知識是連貫的。
三、內容研究:從局部走向整體——體現知識整體框架的結構化
研究教學內容從局部走向整體,其實就是注重尋求知識序列線索。
數學學科有著嚴密的系統(tǒng)性和邏輯性,因此教材編排也有內在嚴密的邏輯體系。教師在對教材進行研究時要關注數學的基本概念和規(guī)律,掌握教材的知識結構,溝通各板塊內容之間的內在聯系,建立知識框架,從而實現單一知識點向立體知識板塊的接軌,實現局部向整體的接軌。
分數的認識是小學階段數學學習的重要內容之一,是小學生數學概念的一次重要拓展和飛躍。由于分數概念比較抽象,學生形成分數概念比較困難,所以蘇教版教材在編寫“認識分數”這一內容時著眼于學生數學能力與素養(yǎng)的發(fā)展,遵循遞進原則,分三個階段對該內容進行了精心安排。
[時段 具體內容 分析說明 三年級上冊 分數的初步認識(一)
1.認識一個物體或一個圖形的幾分之一和幾分之幾
2.比較兩個幾分之一或兩個同分母分數的大小
3.簡單的同分母分數的加、減法 教學的是最初步的分數知識,也就是把一個物體或一個圖形平均分成若干份,用分數幾分之一或幾分之幾表示這樣的1份或幾份,分數比較大小和分數加減法是最簡單的,是學生繼續(xù)學習分數知識的重要鋪墊和基礎 三年級
下冊 分數的初步認識(二)
1.認識由幾個物體組成的整體的幾分之一和幾分之幾
2.求一個數的幾分之一或幾分之幾是多少 揭示分數所表示的是一個整體的幾分之一或幾分之幾的意義,并依據這種意義借助實物或圖形直觀解答求一個數的幾分之一或幾分之幾是多少的實際問題。這樣的做法可以說是分數教材安排中的一種創(chuàng)造 五年級
下冊
分數的意義和性質
1. 分數的意義
2. 分數和除法之間的關系
3. 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分之幾
這部分知識在學生學習分數的過程中起著重要的承上啟下的作用。它既是對前面學習分數知識的一個重要的概括、總結,又是學生后續(xù)學習分數相關知識的一個新的起點 ]
整體解讀教材,一方面是弄清數學知識邏輯系統(tǒng)的“序”,另一方面是關注小學生認知規(guī)律和智力發(fā)展水平的“序”。從局部到整體的研究,能使教師在“結構化”視角下準確掌握各階段的教學目標,合理處理教材,助力學生建立“結構化”的知識體系。
參考文獻:
[1]金一民.融通·建構: 小學數學結構化教學的研究[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江蘇省鹽城市實驗小學? 22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