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小元 贠國俊 曹建國 張雅莉 鄧嘉琪 白雪 張冬雪
【摘要】 目的 觀察經(jīng)顱直流電刺激結合任務導向性訓練對偏癱型腦性癱瘓(腦癱)上肢功能的應用療效。方法 60例偏癱型腦癱患兒, 按照年齡、性別、偏癱側及手功能分級系統(tǒng)(MACS)級別等配對后隨機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 每組30例。對照組患兒應用任務導向性訓練;試驗組患兒在應用任務導向性訓練的同時進行經(jīng)顱直流電刺激。比較兩組患兒治療前后上肢運動功能、肌張力情況。結果 治療前, 兩組患兒改良Ashworth 痙攣評定量表(MA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 兩組患兒MAS評分均低于本組治療前,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 兩組患兒MA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 兩組患兒簡式Fugl-Meyer 運動功能評定量表上肢近端部分(FMA-PUE)評分、簡式Fugl-Meyer 運動功能評定量表上肢遠端部分(FMA-DUE)評分及簡式Fugl-Meyer 運動功能評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總分均高于本組治療前,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兒FMA-PUE評分治療前后差值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患兒FMA-DUE評分、FMA-UE總分治療前后差值分別為(4.80±1.95)、(12.13±1.99)分, 均高于對照組患兒的(2.40±1.59)、(9.14±2.30)分,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經(jīng)顱直流電刺激結合任務導向性訓練可改善偏癱型腦癱患兒的上肢功能, 值得進一步研究推廣。
【關鍵詞】 經(jīng)顱直流電刺激;任務導向性訓練;偏癱型腦性癱瘓;上肢功能;肌張力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21.106
經(jīng)顱直流電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 tDCS)是一種無創(chuàng)的、利用低強度直流電作用于大腦皮質, 一定程度上調節(jié)大腦皮質興奮性從而改善功能的技術, 對慢性疼痛、神經(jīng)疾病、精神疾病等具有較高的治療價值[1]。因其操作簡便、安全, 近年來被廣泛應用于神經(jīng)康復領域, 但在兒童方面研究較少。本研究觀察經(jīng)顱直流電刺激結合任務導向性訓練對偏癱型腦癱患兒上肢功能的改善效果, 為以后的相關臨床應用積累經(jīng)驗, 現(xiàn)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7月~2018年10月在本院康復科進行作業(yè)治療的60例偏癱型腦癱患兒作為研究對象, 診斷均符合2014年第六屆全國兒童康復、第十三屆全國小兒腦癱康復學術會議制定的腦癱的診斷及分型標準[2]。納入標準:①MACS級別為Ⅱ~Ⅲ級;②年齡≥2歲, 認知良好并能配合研究;③患兒家長簽署知情同意書并配合治療。排除標準:①伴有除腦癱外的其他軀體疾病、精神疾病;②最近6個月內接受過肉毒毒素注射;③植入電子裝置、顱內或治療區(qū)域有金屬部件植入;④局部皮膚損傷或炎癥、刺激區(qū)域痛覺過敏;⑤有出血傾向。按照年齡、性別、偏癱側及MACS級別等配對后隨機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 每組30例。試驗組患兒中男23例, 女7例;平均年齡(29.93±3.43)個月;左側偏癱12例, 右側偏癱18例;MACSⅡ級24例, Ⅲ級6例。對照組患兒中男22例, 女8例;平均年齡(31.43±4.01)個月;左側偏癱11例, 右側偏癱19例;MACSⅡ級25例, Ⅲ級5例。兩組患兒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治療方法
1. 2. 1 對照組 患兒應用任務導向性訓練。患兒坐位, 治療師分析患兒上肢運動的缺失成分和異常表現(xiàn), 根據(jù)患兒的功能障礙, 制定功能性目標, 結合日常生活活動設置具體的任務。如:用勺子吃飯訓練;用杯子喝水訓練;畫畫訓練;投幣訓練等。30 min/次, 3次/周, 共治療30次。
1. 2. 2 試驗組 患兒在應用任務導向性訓練同時進行經(jīng)顱直流電刺激治療。設備采用IS200型智能電刺激儀(四川省智能電子實業(yè)公司), 中號電極, 電極片襯墊用飽和鹽水浸泡, 電極片面積5 cm×7 cm, 刺激強度 1.2 mA。電流密度<0.05 mA/cm2。陽極電極片放于患側腦的中央前回上肢支配運動區(qū), 陰極電極片放于對側肩部。20 min/次, 3次/周, 共治療30次。
1. 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兒治療前后上肢運動功能、肌張力情況。
1. 3. 1 肌張力 采用改良Ashworth 痙攣評定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 MAS)對患兒的上肢肌張力進行評定, 將肌張力0、1、1+、2、3、4級分別記為0、1、2、3、4、5分[3]。
1. 3. 2 上肢運動功能 采用簡式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對患兒上肢運動功能進行評定。該量表每項為0~2分, 共3個等級。FMA-UE近端部分(FMA-PUE)評定18個項目共36 分, 主要反映肩、肘關節(jié)和前臂等部位的運動功能;FMA-UE 遠端部分(FMA-DUE)評定15個項目共30分。分數(shù)越高, 表明運動功能越好[4];治療前后差值=治療后-治療前, 差值越大, 說明改善程度越高。治療前后由同一評定者對兩組患兒進行盲法評定。
1. 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統(tǒng)計學軟件對研究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 ± 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兒治療前后上肢肌張力情況比較 治療前, 試驗組患兒MAS評分為(2.37±0.49)分, 對照組為(2.43±0.57)分;治療后, 試驗組患兒MAS評分為(1.60±0.67)分, 對照組為(1.67±0.66)分。治療前, 兩組患兒MA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 兩組患兒MAS評分均低于本組治療前,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 兩組患兒MA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 2 兩組患兒治療前后上肢運動功能情況比較 治療前, 兩組患兒FMA-PUE評分、FMA-DUE評分及FMA-UE總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 兩組患兒FMA-PUE評分、FMA-DUE評分及FMA-UE總分均高于本組治療前,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兒FMA-PUE評分治療前后差值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患兒FMA-DUE評分、FMA-UE總分治療前后差值分別為(4.80±1.95)、(12.13±1.99)分, 均高于對照組患兒的(2.40±1.59)、(9.14±2.30)分,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論
目前認為經(jīng)顱直流電刺激的療效機制是:①調節(jié)皮層興奮性:經(jīng)顱直流電刺激作用與極性相關, 陽極經(jīng)顱直流電刺激能增強皮質興奮性, 陰極經(jīng)顱直流電刺激能抑制皮質興奮性[5-8]。②調節(jié)局部腦血流變化:陽極經(jīng)顱直流電刺激能增加電極下相應區(qū)域的腦血流灌注, 陰極經(jīng)顱直流電刺激能降低電極下相應區(qū)域的腦血流灌注[9, 10]。③調節(jié)局部皮層和腦網(wǎng)聯(lián)系的活性:腦成像技術研究發(fā)現(xiàn)經(jīng)顱直流電刺激 對初級運動中樞的刺激, 可明顯增加其所作用半球的運動前區(qū)、運動區(qū)以及感覺運動區(qū)的功能性連接。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 兩組患兒MA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兒FMA-PUE評分治療前后差值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患兒FMA-DUE評分、FMA-UE總分治療前后差值分別為(4.80±1.95)、(12.13±1.99)分, 均高于對照組患兒的(2.40±1.59)、(9.14±2.30)分,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試驗僅對患側腦采用了陽極刺激, 對健側腦未做刺激。今后的研究中可以對經(jīng)顱直流電刺激的刺激方式、刺激參數(shù)進行對比分析, 提高經(jīng)顱直流電刺激的療效。
綜上所述, 經(jīng)顱直流電刺激可作為偏癱型腦癱患兒上肢功能的輔助治療手段, 其操作簡便、安全, 易為患兒及家屬接受, 值得進一步研究推廣。
參考文獻
[1] 吳春薇, 謝瑛. 經(jīng)顱直流電刺激的研究進展. 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 2015, 21(2):171-175.
[2] 中國康復醫(yī)學會兒童康復專業(yè)委員會, 中國殘疾人康復協(xié)會小兒腦性癱瘓康復專業(yè)委員會, 《中國腦性癱瘓康復指南》編委會. 中國腦性癱瘓康復指南(2015):第一部分. 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 2015, 30(7):749-750.
[3] 郭鐵成, 衛(wèi)小梅, 陳小紅. 改良Ashworth量表用于痙攣評定的信度研究. 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 2008, 23(10):906-909.
[4] 鄭雅丹, 胡昔權, 李奎, 等. 雙側上肢訓練在腦卒中患者康復中的應用. 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 2011, 26(6):523-528.
[5] 尹昱, 左秀芹, 呂艷玲, 等. 經(jīng)顱直流電刺激對腦卒中患者上肢運動功能障礙的療效. 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 2015, 21(7):830-833.
[6] Allman C, Amadi U, Winkler AM, et al. Ipsilesional anodal tDCS enhances the functional benefits of rehabilitation in patients after stroke. 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2016, 8(330):330.
[7] Stagg CJ, Lin RL, Mezue M, et al. Widespread modulation of cerebral perfusion induced during and after transcranial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 applied to the left dorsolateral prefrontalcortex. J Neurosci, 2013, 33(28):11425-11431.
[8] Paquette C, Sidel M, Radinska BA, et al. Bilateral 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 modulates activation- inducedregional blood flow changes during voluntary movement. J Cereb Blood Flow Metab, 2011, 31(10):2086-2095.
[9] Polanía R, Paulus W, Antal A, et al. Introducing graph theory to track for neuroplastic alterations in the restinghuman brain: a 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 study. Neuroimage, 2011, 54(3):2287-2296.
[10] Polania R, Nitsche MA, Paulus W. Modulating functional connectivity patterns and topological functional organization of the human brain with 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 Hum Brain Mapp, 2011, 32(8):1236-1249.
[收稿日期:2019-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