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宇微 陳君
[摘要]中亞地處亞歐大陸的核心區(qū)域,是聯(lián)通歐亞大陸的重要樞紐,更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向外延伸的第一環(huán)。目前中國已與中亞國家在能源合作等多個領域開展了投資合作,但是由于中亞地區(qū)形勢復雜,各國發(fā)展基礎不一,使之成為“一帶一路”建設在推進過程中的阻礙。所以,充分認識中亞五國在合作中的重要地位,分析中國與中亞國家間的發(fā)展風險,對于加強與中亞五國的投資合作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絲綢之路經濟帶;中亞國家;重要性;風險探析
[中圖分類號]D81[文獻標識碼]A
“一帶一路”倡議是2013年習近平主席在訪問中亞和東南亞時提出的發(fā)展構想,是中國改革開放進入新階段的重大舉措,受到亞洲及其他地區(qū)國家的普遍歡迎和積極響應。這一倡議包括以古絲綢之路為基礎的“絲綢之路經濟帶”和以海上合作為基礎的“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目前由于中亞地區(qū)局勢嚴峻,更好的認識到中亞在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中的地位和可能遇到的風險,對“一帶一路”建設的順利推進十分重要。
1 中亞地區(qū)在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中的重要地位
1.1 地緣戰(zhàn)略重要性突出
中亞地區(qū)即亞洲中部地區(qū),處于歐亞大陸的中心地帶,戰(zhàn)略位置十分關鍵,是溝通亞歐大陸的必經之路,也是影響世界格局的樞紐地區(qū)。而中亞國家作為中國的鄰邦,是中國周邊外交的重點區(qū)域,更以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資源成為各大國和政治勢力爭相爭奪的地區(qū)。所以,中亞國家的政治走向和經濟發(fā)展必然在國際格局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1.2 與古絲路深遠的歷史淵源
兩千多年前,古絲綢之路打開了中國與中亞貿易往來的大門,開啟了與西方世界文明交流的通道。早在1877年,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就把絲綢之路定義為:連接中國與河中(指中亞阿姆河與錫爾河之間)以及中國與印度,以絲綢之路貿易為媒介的西域交通路線。古絲綢之路是一條以中國長安為起點,經過哈薩克斯坦,從中亞一直延伸直至非洲和歐洲的、橫貫東西的歐亞商路。而中亞國家憑借其在這條貿易通道的重要地位,成為連接古“絲綢之路”的陸上橋梁,促進了東西方文化交流與經濟發(fā)展。
1.3 與中國產業(yè)貿易互補性較高
隨著中國與中亞國家的交流合作日益密切、經貿關系的不斷發(fā)展,中亞已成為中國在海外舉足輕重的的貿易伙伴國。截止2017年,中國與中亞地區(qū)“一帶一路”國家的進出口總額是360億美元,較2016年增長19.8%,是中國與“一帶一路”國家貿易增長最快的區(qū)域,占中國與“一帶一路”國家進出口總額的2.5%。近年來,由于中國在國際市場上整體水平的提高,使得中國逐漸形成機電類等工業(yè)制成品為主的出口和以能源類、原料類為主的進口貿易模式。而中亞國家雖然自然資源豐富,但產業(yè)體系不完整,產業(yè)結構單一,工業(yè)制成品長期大量依賴進口,與中國在對外貿易領域呈現(xiàn)出產業(yè)內貿易互補性的特征。
2 “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在中亞國家遇到的
問題
2.1 在政治溝通方面存在風險
由于中亞五國自身政治經濟政策較為獨特,發(fā)展基礎不一,各國的貧富差距、南北地區(qū)等方面的差異日益拉大等因素,形成了地區(qū)發(fā)展不平衡、合作和競爭水平偏低的態(tài)勢。以吉爾吉斯斯坦為例,吉國處于歐亞大陸深處,是多個大國爭取的地緣政治區(qū)域,政局存在不穩(wěn)定性。雖然吉國以多元化的外交政策試圖在大國博弈中爭取更多利益,但是最終在轉變對美俄關系的問題上陷入了外交困局,從而阻礙了經濟發(fā)展,對中吉的經貿活動產生了很大影響。
2.2 在道路聯(lián)通和基礎設施方面存在風險
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中國和中亞國家的經貿交流日益密切,雙邊合作迅速發(fā)展,在交通運輸、基礎設施等領域不斷改進,并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但是在雙邊貿易規(guī)模不斷擴大的情況下,要實現(xiàn)交通運輸能力與貿易量相匹配、提升口岸通關效率等目標還有一定差距,無法適應區(qū)域合作對外發(fā)展的需要。如塔吉克斯坦是一個高山國家,受地理位置制約,發(fā)展國民經濟主要依賴于公路交通運輸,即使塔政府和國際社會都積極投入到解決其道路建設的工作中來,并取得一定成效,但是仍然無法滿足日益增長的貨運需求,這給“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建設帶來巨大壓力。
2.3 在貨幣流通方面存在風險
因中亞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使得中亞國家在經貿政策和金融體制等方面與中國存在不小差異,同時由于一些國家和地區(qū)的政局存在不確定性和脆弱性,對金融貿易等方面政策的長久穩(wěn)定實施帶來不利影響,難以形成統(tǒng)一的貨幣制度和貿易規(guī)定。另外,目前雙方尚未建立完善的信息交流制度,人民幣在中亞地區(qū)缺少外匯兌換機制,無法作為穩(wěn)定的結算貨幣在區(qū)域內自然流通,在相當程度上限制了中國企業(yè)在中亞的經濟活動,成為雙邊貿易貨幣結算的障礙。
2.4 在民心相通方面存在風險
民心相通是一帶一路建設的內在動力,也是一帶一路建設順利推進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古絲路的開辟,把中國和包括中亞國家在內的沿線各國緊密相連,帶動了亞歐大陸各國的經濟發(fā)展,得到了世界的認可。但是由于國際格局的變化和歷史原因造成的影響,使國家和民族之間逐漸缺少溝通交流和文化認同感,產生文化差異。另外,因一些國家受“中國威脅論”的影響,中亞部分民眾認為中國高速發(fā)展的經濟會對本土經濟構成威脅,從而打擊華企甚至不公平對待,雖然中國明確表示拒絕“國強必霸”的陳舊邏輯,但是在一些反華勢力的煽動下,仍有部分民眾反對中亞國家與中國合作,嚴重制約了本國經濟發(fā)展,阻礙了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順利推進。
[參考文獻]
[1] 丁潔蘭.楊立英.孫海榮,等.基于文獻計量的“一帶一路”區(qū)域及沿線國家科研合作態(tài)勢研究[J].中國科學院院刊,2017(6):626-636.
[2] 宋青.廣播構建“絲綢之路經濟帶”輿論新格局 ——以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為例[J].新聞前哨,2016(06):19-21.
[3] 劉英英.漢唐絲綢之路農牧民俗文化交流研究[D].咸陽: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5.
[4] 王廣宇,張倩肖.中國對中亞5國OFDI的實證研究——以“絲綢之路經濟帶”為背景[J].國際商務: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學報,2016(05):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