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之薇
【摘 要】電影《草房子》,將成長故事詩化表達,刻畫出在成長之路上羽化成蝶的主人公。本文擬從影視視聽角度分析其藝術特色,探究電影在視聽語言運用與人物塑造上的閃光之處。
【關鍵詞】成長;視聽語言;藝術特色
中圖分類號:J905 ? 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21-0106-01
兒童電影《草房子》改編自同名小說,影片用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完成了一次對于兒童、少年乃至成人的“愛的教育”?!恫莘孔印吠ㄟ^一個個段落小故事的展現,直擊人內心深處,將美的感受滲透到每個人的心靈之中。
一、詩般的聲與畫:空鏡頭·色彩·聲音
(一)空鏡頭的故事。緩緩駛來的帆船在平如鏡面的湖上蕩起陣陣漣漪,帶領我們進入到油麻地小學這片桃花源之中。蒼蒼的蘆葦、悠悠的風車、錯落的房屋……藍色的天、金色的蘆葦、白色的風車和鴿子以及孩子們被曬得黝黑的臉,淡化時間,淡化故事發(fā)生的背景,都讓人感到處于在一片與世隔絕的世界之中。在蔣老師的愛情中,空鏡頭分割了時間。蔣老師與白雀愛情結束之時,鏡頭前景是大片蘆葦,而畫面深處,是一艘遠去的帆船。對于這場愛情悲劇導演沒有過度放大悲傷,而是在蘆葦與笛聲中保留“悲劇的美感”,讓蔣老師與白雀未能結果的愛情,依舊悠揚的蕩在人們心中。影片結束于漫天余輝的空鏡頭中。天空、蘆葦、國旗。這些空鏡頭充滿詩意地暗示了油麻地小學故事即將結束,“一切景語皆情語”,江南水鄉(xiāng)的如詩如畫中承載著作者和觀眾的悠悠情思和對逝去時光的眷戀與回味。
(二)油麻地的色彩?!恫莘孔印吠ㄆ加杏梢粚討雅f的顏色所籠罩,營造出一種“回憶感”。油麻地的故事由“我”的講述開始,影片隨著黑板上的“第一課--我的夢”,帶觀眾進到一個關于童年的追憶之中。結尾桑桑病好后坐房頂上拿著鈴鐺點名,空空的教室里只有像夢一般帶有回音的點名聲。而這時的畫面的“回憶感”更為濃郁,潔白的風車在逆光下失去了顏色,教室上一束光投射下來,課桌與講臺都空空如也,曾經的伙伴和童年一起遠去。
除了略帶傷感的泛黃色調,明亮耀眼的畫面也在桑桑的童年中閃爍。游泳的桑??吹皆趯W校跳皮筋的紙月。畫面中,黃色的向日葵,粉色的衣服,紅色的紅領巾,少女的美麗在鮮艷的色彩里更加突出。桑桑從湖里出來奔向學校,此時畫面明亮,陽光反射到湖面上,波光粼粼,蘆葦隨風搖動,一切都是那樣生機勃勃,充滿活力。
(三)聲音的傾訴。畫面之外,最能表現導演意圖的藝術形式就是聲音的處理。蔣老師的笛聲在影片中出現了三次。第一次是蔣老師和白雀帶著桑桑一起在蘆葦之中劃船,蔣老師吹起了自己的笛子。此時的笛聲是愉悅的,充滿了對愛情的憧憬,悠揚的笛聲在蘆葦里飄蕩。笛聲第二次響起是這對情侶愛情受到現實阻礙之時,因為桑桑的失誤,蔣老師錯失了和白雀聯系的最后機會,白雀在蘆葦中的呼喚交織著蔣老師惆悵的笛聲,暗示這段愛情即將走向悲劇,此時的笛聲里充滿哀怨與難過。笛聲最后一次出現,在白雀嫁作他人后,蔣老師坐在河邊,月光下的湖面波光搖曳,蔣老師的身影在波光中顯得更為孤獨,這時的笛聲仿佛是一種深切的哀鳴。最后笛子被丟入水中,泣訴著愛情的結束。三段笛聲表現的是蔣老師與白雀愛情故事的曲折變化,音樂的由歡快到悲涼也暗示著這份愛情的盛開與凋謝。
二、人物塑造——關于尊嚴關于成長
《草房子》中的主要人物:聰明調皮的桑桑、如水般純凈的紙月、驕傲的杜小康和捍衛(wèi)自己尊嚴的陸鶴,以及嚴厲卻又深愛兒子的桑喬——每個人似乎都是不完美的,但也正是這種不完美的缺憾使得人物看起來鮮活飽滿。
《草房子》保留了書中散文般的敘事方式,開始于成年桑桑的自述,結束于成年桑桑的感懷,旁白貫穿全片,構建起桑桑的成長之旅,也串聯起無數人的成長感懷。每個人的成長故事都不是那么一帆風順,都有苦有澀,卻也有喜有樂。五味雜陳和喜樂交織的成長故事在風景如畫的江南水鄉(xiāng)靜靜地發(fā)生又悄悄地結束,就像每一個人的童年一樣,平常卻獨特,注定消逝卻又終生難忘。
三、結語
對于成長中的酸甜苦辣,每個人的體會都不盡相同。所有人的成長遭遇都伴隨著苦澀與甘甜?!皬膬和w驗來看,成長盡管伴隨著困苦,也會有一些‘必要的喪失,但是更多的是一種生命力得以擴張,新的價值得以獲得的巨大的喜悅?!雹佟恫莘孔印分攸c刻畫的就是小主人公們歷經磨難重生的經歷,這種羽化成蝶的成長體現的是人性的堅韌,在堅韌之中閃耀出的人性光芒才是成長真正的顏色。
草房子所在的油麻地已難以尋覓,可每個人都不會忘記心中的那片童年的凈土?,F在的孩子往往是在冰冷的電子屏幕的陪伴下成長起來的,缺少了現實生活與別人的親密聯系,也缺少了心與心的交流,以及對各種真實情感的體驗。電影《草房子》在逐漸遠去的童年生活中,挖掘最美好的感情與最本質的人性,無論是片刻的苦痛,還是快樂的時光,都是一味良藥撫慰成長。
注釋:
①朱自強.兒童文學的本質[M].北京:少年兒童出版社,1997,200.
參考文獻:
[1]曹文慧.論中國當代新生代小說的影視改編[D].山東師范大學,2013.
[2]肖成紅.論曹文軒兒童文學作品中“殘缺之美”人物類型的塑造[D].吉林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