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之炎,肖 臻,姜永紅,劉秀秀
(上海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yī)院 上海 200032)
肺炎支原體肺炎(MPP)是學齡兒童常見病、多發(fā)病,接近兒童社區(qū)獲得性肺炎的20%[1,2],好發(fā)于秋冬季節(jié),且MP發(fā)病年齡具有提前趨勢,重癥肺炎發(fā)病率亦呈逐年上升趨勢[3],嚴重影響了患兒的身心健康。研究表明,肺炎支原體MPP 在感染宿主后,機體某些細胞因子的水平異常,從而導致患兒免疫力下降與紊亂[4]。因此,肺炎支原體感染已經是兒童呼吸道疾病不可忽視的問題,在臨床上已經越來越受到重視。本病屬于中醫(yī)“肺炎喘嗽”范疇,其中風熱閉肺型為最常見證型。清肺通絡湯以兒科經典名方“瀉白散”為基礎,在清肺法基礎上,聯合化痰通絡與祛瘀通絡藥物,運用于風熱閉肺型MPP,臨床療效顯著。本研究旨在應用清肺通絡湯治療風熱閉肺型MPP,觀察治療期間患兒的中醫(yī)證候評分、血清炎性因子水平變化,評價該方的有效性和起效機制,以進一步明確通絡法治療MPP的療效及優(yōu)勢。
收集自2015 年3 月-2016 年2 月上海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yī)院兒科病房收治的MPP 患兒80 例為研究對象,采用SPSS21.0 統(tǒng)計軟件,根據病例數生成隨機數字分組表,按入院先后順序隨機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每組各40例。
表1 主要癥狀分級量化表
西醫(yī)診斷標準參照胡亞美、江載芳主編的第七版《諸福棠實用兒科學》[5]中肺炎支原體肺炎的診斷標準。中醫(yī)診斷標準、辨證標準參照中國中醫(yī)中藥行業(yè)標準《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ZY/T001.4-94)中肺炎喘嗽風熱閉肺證[6]。
符合上述西醫(yī)診斷標準及中醫(yī)疾病診斷標準、辨證標準者。年齡:2-14 歲,男女不拘。由受試者家長簽屬知情同意書,并能夠配合者。
合并有其它免疫性疾病和/或應用免疫調節(jié)劑者;正在使用抗凝藥物者;處于哮喘發(fā)作期者;伴有心力衰竭、呼吸衰竭、缺氧性腦病等嚴重并發(fā)癥者;伴有嚴重的肝、腎疾病,心血管疾病,內分泌疾病,血液系統(tǒng)疾病,神經系統(tǒng)疾病者。
沒有按照規(guī)定觀察和用藥的患兒;非藥物因素而中斷治療的患兒;無法判斷療效,或因資料不全,影響療效判斷者。
試驗過程中發(fā)生其他疾病者;出現過敏反應、嚴重不良事件、并發(fā)癥,研究者判斷應停止試驗者;受試者依從性差的病例;因故不能完成全部檢驗觀察項目,影響信息資料完整性和療效判斷者;因各種原因不能堅持治療而中止試驗者。
血清炎性因子IL-6、IL-10 水平IL-6 ELISA 試劑盒(貨號:DRE10291)、IL-10 ELISA 試劑盒(貨號:DRE10480)均購自上海萬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具體操作按照試劑盒說明進行。
對照組:阿奇霉素序貫治療法。其仙(東北制藥集團沈陽第一制藥廠,批號:H20000426)每天10 mg·kg-1,5%葡萄糖以1 mg·mL-1稀釋,靜滴5 天,停用5 天??诜J婷溃ㄝx瑞制藥有限公司,批號:J20050062)每天10 mg·kg-1,每日1次,口服3天,停用4天,再口服3天。
治療組:阿奇霉素單程治療聯合清肺通絡湯口服。其仙每天10 mg·kg-1,5%葡萄糖以1 mg·mL-1稀釋,靜滴5 天。清肺通絡湯:桑白皮10 g、地骨皮10 g、桃仁10 g、杏仁10 g、蘇子10 g、葶藶子10 g、地龍10 g、平地木15 g、甘草3 g(上述中藥由上海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yī)院提供)。采用中藥免煎配方顆粒劑(江陰天江藥業(yè)有限公司)。2-3歲患者服用劑量為1-2劑·天-1;3-6 歲患者服用劑量為2-3 劑·天-1;6-14 歲患者服用劑量為每天1劑,早晚服用。兩組療程均為20天。
合并用藥:試驗過程中,如出現體溫高38.5℃,可口服退熱藥(布洛芬,美林或泰諾林)退熱;咳嗽嚴重,可予止咳藥物對癥處理;喘憋嚴重,嬰幼兒呼吸次數≥50次·分-1,年長兒≥40次·分-1,可給予普米克令舒、博利康尼霧化對癥治療。
中醫(yī)證候積分包括主要癥狀、次要癥狀、肺部體征及舌脈象評分,具體評分標準(表1、表2、表3、表4)。
療效判斷標準參照《兒科疾病中醫(yī)藥臨床研究技術要點》[7]制定:①痊愈:中醫(yī)癥狀體征全部消失,證候總積分分值下降≥95%;②顯效:證候總積分分值下降>70%-95%;③有效:證候總積分分值下降≥30%-70%;④無效:證候總積分分值下降<30%。證后總積分和愈顯率公式如下:
證候總積分=主癥積分+次癥積分+肺部體征積分+舌脈象積分
愈顯率=(臨床痊愈+顯效率)/總例數×100%
表2 次要癥狀分級量化表
表3 肺部體征分級量化表
采用SPSS21.0 統(tǒng)計分析軟件,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xˉ±s)描述,比較采用t檢驗;不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M(QR)描述,采用秩和檢驗。計數資料采用頻數(構成比)描述,無序計數資料組間和組內均比較采用卡方檢驗;單項有序等級資料組間比較采用秩和檢驗。所有的統(tǒng)計檢驗均采用雙側檢驗,P <0.05認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患兒的性別構成、年齡、身高、體重、病程等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表5)。
治療7天時,治療組的愈顯率為97.50%,對照組的愈顯率為70.00%;治療14 天時,治療組的愈顯率為97.50%,對照組的愈顯率為77.50%;在治療20 天時,治療組的愈顯率為95%,對照組的愈顯率為75.00%。兩組在治療7、14、20天時的中醫(yī)證候療效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說明阿奇霉素單程治療聯合清肺通絡湯口服治療MPP 的中醫(yī)證候療效顯著優(yōu)于單純阿奇霉素序貫治療(表6)。
兩組患兒治療第0 天中醫(yī)證候總積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兩組患兒治療第7、14、20 天中醫(yī)證候總積分與治療第0 天比較均降低(P <0.05 或P <0.01);治療第7、14、20 天治療組中醫(yī)證候總積分明顯低于對照組(P <0.05或P <0.01),說明阿奇霉素單程治療聯合清肺通絡湯口服治療MPP在第7、14、20天中醫(yī)證候總積分改善情況明顯優(yōu)于單純阿奇霉素序貫治療(表7)。
表4 舌脈象分級量化表
治療前,兩組患兒的主癥及次癥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治療后,兩組患兒的主癥及次癥評分均較治療前明顯降低(P <0.05或P <0.01),且治療組患兒咳嗽、痰壅、口渴評分低于對照組(P <0.01),說明阿奇霉素單程治療聯合清肺通絡湯口服治療MPP 對患兒的咳嗽、痰壅、口渴的癥狀改善程度顯著優(yōu)于單純阿奇霉素序貫治療(表8)。
治療后治療組血清IL-6 和IL-10 水平明顯下降,對照組IL-6水平明顯下降,且治療后治療組IL-6、IL-
表5 兩組基線比較(xˉ±s,n=40)
表6 兩組患兒中醫(yī)證候療效比較/例(n=40)
表7 兩組患兒不同時間中醫(yī)證候總積分比較[n=40,M(QR)]
表8 兩組患兒治療前后主癥及次癥評分比較[M(QR)]
10水平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 <0.05),說明阿奇霉素單程治療聯合清肺通絡湯口服可明顯改善MPP 患兒血清IL-6、IL-10水平,療效優(yōu)于單純阿奇霉素序貫治療(表9)。
表9 兩組患兒治療前后血清IL-6和IL-10水平比較[n=40,M(QR)]
絡病理論起源于《黃帝內經》,是中醫(yī)理論體系的獨特組成部分,以絡脈生理功能變化為基礎?!秱s病論》創(chuàng)立通絡方藥,奠定絡病理論的證治基礎[8]。作為多氣多血之臟,肺絡乃氣、血、津液匯聚之處。張志聰曰:“蓋絡乃經脈之支別,如肺之經脈,循魚際尺澤腋之間,即其間見之絡脈,乃肺之絡”。肺絡有廣義、狹義之分,廣義肺絡即肺經所有的絡脈,包括行于表、布于里的別絡、浮絡及孫絡。狹義肺絡,主要是指布散于肺和肺系的絡脈,比如肺內大絡[9-10]。肺之絡脈還有血絡、氣絡之分。肺絡病不外乎外感六淫之邪、內傷七情或臟腑久病所致,其病機包括氣機郁滯、血行瘀阻、津液運化失常等。所謂“肺若病,其初起多在氣分,病延則耗傷正氣,由氣入血,殃及肺絡”,“久咳入絡生瘀”,因此肺絡病可歸屬于中醫(yī)“絡病”范疇。
通肺絡法治療MPP 是一種新的治療思路。結合臨床及既往研究,我們認為肺炎支原體肺炎的基本病機為:支原體肺炎時邪由口鼻或皮毛而入,肺失宣降,外邪入里化熱,損傷肺絡,熱邪熏蒸,煉液成痰,煉血成瘀,阻于氣道,肺氣郁閉,肺絡痹阻,氣逆而上,發(fā)為肺炎喘嗽。清肺通絡湯以兒科經典名方瀉白散為基礎,在清肺法基礎上,聯合化痰通絡與祛瘀通絡藥物,運用于風熱閉肺型肺炎支原體肺炎,臨床療效顯著[11-13]。
清肺通絡湯全方由桑白皮、地骨皮、桃仁、矮地茶、地龍、杏仁、蘇子、葶藶子、甘草組成。具有改善支原體外邪所致的肺絡痹阻,同時通行氣血,恢復肺絡氣血供給,幫助維持及恢復正常肺之通氣與宣降功能。
清肺化痰的藥物選用瀉白散之主藥:桑白皮、地骨皮、甘草。瀉白散來源于《小兒藥證直訣》是治療咳嗽的經典名方,具有清瀉肺熱、平喘止咳的功用,清中有潤、瀉中有補,既不是清透肺中實熱以治其標,也不是滋陰潤肺以治其本,主治肺有伏火、郁熱之證。方中桑白皮甘、寒,歸肺經,瀉肺平喘,利水消腫,《藥性論》中載:“治肺氣喘滿,水氣浮腫,主傷絕,利水道,消水氣”,為方中君藥。地骨皮性寒,味甘、淡,歸肺、肝、腎經,涼血除蒸,清肺降火??芍帪a肺中伏火,且有養(yǎng)陰之功,君臣相合,清瀉肺火,以復肺氣之肅降。甘草祛痰止咳,調和諸藥。《內經》言:“肺苦氣上逆,急食苦以泄之”,故復以地骨皮之苦,泄陰火,退虛熱,而平肺氣,使以粳米、甘草,緩桑、骨二皮于上,以清肺定喘。
化痰通絡類藥物選用蘇子、葶藶子、杏仁。杏仁苦溫,宣肺止咳平喘。蘇子辛、溫,歸肺、大腸經,可降氣消痰,止咳平喘。《本草匯》言:“蘇子,散氣甚捷,最能清利上下諸氣,定喘痰有功?!陛闼炞游缎?,苦,性寒。歸肺、心、肝、胃、膀胱經,能瀉肺平喘,利水消腫。三藥合用助力瀉白散清肺降氣、化痰通絡。
祛瘀通絡類藥物選用地龍、桃仁、矮地茶。桃仁性平,味苦、甘,功效活血祛瘀,潤腸通便,止咳平喘?!睹t(yī)別錄》載:“止咳逆上氣,消心下堅,除卒暴擊血,破癥痛,通脈,止痛?!卑夭栊云剑缎?、微苦。歸肺、肝經,可化痰止咳,活血化瘀,兩藥合用,具有活血化瘀通絡之效,又可助瀉白散降氣平喘。
本研究結果表明,治療組中醫(yī)證候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治療組在緩解患兒的咳嗽、痰壅、口渴等癥狀方面優(yōu)于對照組。提示清肺通絡湯在改善患兒中醫(yī)基本證候方面有一定的優(yōu)勢。
MPP患兒在感染急性期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波動較大。IL-6、IL-10在MP感染后誘發(fā)的免疫炎癥反應過程中發(fā)揮重要作用。IL-6 是促炎細胞因子的重要成員之一,主要來源于T細胞、B細胞、單核細胞、巨噬細胞、血管內皮細胞等[14],在炎癥、免疫防御和組織損傷中扮演重要角色。健康兒童外周血清中IL-6水平一般低于6KIU·L-1。而當機體處于感染急性期,T 淋巴細胞、單核細胞活化,導致IL-6合成、釋放增多。并且增多程度與感染程度有密切關系。IL-6具有雙相作用,在感染過程中適量的IL-6 可抑制TNF-α等促炎癥細胞因子的分泌;而過量則引起廣泛的免疫炎癥損傷[15]。
IL-10 作為抗炎細胞因子重要成員之一,具有強免疫抑制因子,對免疫應答起抑制作用。主要由單核巨噬細胞,T、B淋巴細胞等多種細胞產生。IL-10主要抑制單核細胞介導的促炎細胞因子釋放,如IL-6、IL-8、TNF-α、等來阻止組織器官受損[16]。在機體的免疫應答中,IL-10 在抑制炎癥反應的同時也有不利于機體的一面。過量釋放IL-10導致過度的抗炎反應抑制機體免疫,降低機體病原體的清除能力,導致免疫紊亂,增加感染的風險。研究表明,MMP患兒血清IL-10水平較正常對照組明顯降低[17]。亦有研究發(fā)現MPP患兒血清IL-10 高水平表達[18],提示在MPP發(fā)病過程中,不僅有強烈的促炎反應,也有強烈的抑炎反應。
本研究結果表明,治療組患兒IL-6、IL-10水平改善優(yōu)于對照組。提示清肺通絡湯能調節(jié)感染期患兒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從而有效地改善患兒臨床癥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