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憶
【摘要】興趣是學習最好的老師。本文重點通過《草原牧歌》單元教學的案例實踐,從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播放視頻、區(qū)分長短,文化熏陶、學唱歌曲,延伸興趣、評價反饋,收集探究、小結提升等多角度,分析了培養(yǎng)學生審美情趣、提高學生音樂素養(yǎng)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關鍵詞】審美情趣;音樂素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633?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一、教材分析
《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版)》提出:興趣是音樂學習的根本動力和終身喜愛音樂的必要前提。在教學中,要根據(jù)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以豐富多彩的教學內容和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激發(fā)學生對音樂的興趣,不斷提高音樂素養(yǎng),豐富精神生活?!恫菰粮琛肥翘K少版八年級下冊音樂教材中的一個單元,充分體現(xiàn)了《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弘揚民族音樂、培養(yǎng)審美情趣、提高音樂素養(yǎng)的教育理念。
二、學情分析
本班學生在城市長大,絕大多數(shù)對于草原并未踏足,對于草原音樂和蒙古族音樂認知幾乎為零,做不到以興趣愛好為動力,去理解多元文化、感受民族音樂。所以,筆者結合《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版)》教育理念,讓學生了解草原民族風土人情、民族文化,體驗草原民歌的獨特魅力,辨別蒙古民歌長調和短調的風格特點,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感受和走進蒙古音樂。
三、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 導入新課
1.名曲引入
課堂開始,筆者播放德德瑪老師演唱的《美麗的草原我的家》,這是大多數(shù)人心目中的草原。筆者提問學生聽后感受“這是什么樣的草原?”學生們做出的回答如:壯闊、遼遠、天蒼蒼野茫茫等。在參與思考互動之后,若能轉移到大家所未想到的答案,就可以吸引孩子們的注意力與興趣。
2.創(chuàng)設情境
草原上的游牧民族,靠放牧牛羊為生,手工業(yè)為零,蒙古包隨扎隨停,看天吃飯,一旦遇到天災,便要餓肚子,所以需要去擴張疆土等。這里的講解筆者配合課件上的圖片與文字,學生們都很感興趣。這些代代傳遞的習俗習慣,讓蒙古族人民到現(xiàn)在還保留著許多民族傳統(tǒng)文化活動,如那達慕大會,飲食文化等。
3.導入新課
因為是馬背上的民族,結合天氣原因等,蒙古族的服飾特色鮮明,袖口小,顏色鮮艷,外有夾襖,下配馬靴。舞蹈動作幅度大,向外感明顯,抖肩、翻腕、繞圓。這些準確的特點,在老師的引導下請學生們自己總結出來。當描述完這些客觀特點之后,再次請學生們來談一談自己的感受,如:舞蹈演員像是騎著馬馳騁在草原上,像是在揚鞭子等,結合實際情況又有自己想象力的答案就出來了。老師再總結:由于蒙古族人民長期騎馬,所以,舞蹈動作的重點在于手腕、背部,表現(xiàn)出蒙古族姑娘的熱情、活潑;蒙古族小伙的挺拔豪放、步伐矯健。
(二)播放視頻 區(qū)分長短
接下來,筆者播放蒙古族舞蹈的一段長調無聲舞蹈視頻,讓學生們在《牧歌》與《嘎達梅林》作為視頻背景音樂的選項中進行選擇,目的是帶著思考去區(qū)分蒙古族音樂的重點——長調與短調。長調音樂與短調音樂是非常好區(qū)分的,特點如下:長調曲調悠長、連綿起伏、節(jié)奏舒展、氣勢寬廣;短調曲調短小、節(jié)奏規(guī)整、結構勻稱。在學生們進行選擇后,筆者總結長調與短調的區(qū)別,讓學生們再次聆聽《牧歌》與《嘎達梅林》的演唱,從曲調、節(jié)奏、結構、演唱特點上再次對比、歸納、總結。在演唱上,長調歌曲有連續(xù)的顫音,較為抒情,帶有濃烈的草原氣息;而短調接近口語,裝飾不多,敘事性較強,與抒情性相結合。
(三)文化熏陶 學唱歌曲
課上到這里,孩子們都已對蒙古族產(chǎn)生了濃烈的興趣,對蒙古族的文化和音樂特點都有了基本的了解。此時,筆者介紹民族英雄嘎達梅林的故事,講述美麗的草原、熱情的草原人民所經(jīng)歷過的種種磨難,讓學生去理解民族音樂,也更能積極地參與演唱。
兩個樂句結構節(jié)奏完全一樣,上句起伏寬廣,情緒激昂,下句是上句的重復變化,旋律低沉。總體來看,節(jié)奏舒展從容,莊嚴肅穆,既表達了人民對于嘎達梅林的感謝與愛戴,也突出了嘎達梅林的英雄形象氣勢。師生讀譜識譜,學唱歌曲旋律,隨旋律哼唱,進一步感受歌曲表達的對草原的熱愛和贊美之情。
(四)延伸興趣 評價反饋
在此環(huán)節(jié),我選擇了騰格爾老師演唱的《天堂》一曲。在完整的欣賞全曲后,請學生們來回答是長調還是短調以及原因。因出現(xiàn)個別學生并不了解騰格爾老師的演唱方法,所以覺得過于夸張,所以在《我是歌手》節(jié)目中,騰格爾老師演唱《天堂》前有一段介紹的短視頻。筆者播放給孩子看了騰格爾老師心目中的天堂——家鄉(xiāng),因為植被減少,所以生態(tài)環(huán)境不好,騰格爾老師飽含著對過去家鄉(xiāng)環(huán)境的思念和對現(xiàn)狀的痛心、對未來的期待,所以才會演繹出情感層次豐富的《天堂》。
因為之前的講解與介紹明確清晰,所以對于筆者提出的的是長調還是短調的問題,學生們可以百分之百地解決,并且合理回答原因。學生們對于蒙古族音樂、對于多元的草原的文化都有了基本的了解與濃烈的興趣。
(五)收集探究 小結提升
本課的作業(yè)可讓學生們自由收集探究,下一節(jié)課的時候再進行深入介紹與賞析。如杭蓋樂隊對于《烏蘭巴托的夜》《美麗的草原我的家》的演唱,以及同名歌曲《杭蓋》《輪回》,都融合了蒙古族特色呼麥、特色演唱方法、民族樂器與搖滾樂,在國際上有很高的知名度,是一個成功的文化融合的例子。
三、結語
今天,我們乘著歌聲的翅膀去蒙古大草原游玩了一圈,欣賞了草原音樂,通過歌曲的欣賞學習,我們感受到了遼闊而美麗的草原風情,感受到了我們偉大祖國的大好河山。在以后我們還要學習其他民族的音樂,對少數(shù)民族文化就能有更進一步的了解。
四、教學反思
筆者按照《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所提出的的課程目標與基本理念,在學生對草原音樂不感興趣的情況下,可以結合地理歷史知識引入到文化熏陶,再細談蒙古族舞蹈特色、音樂特色,舉出有代表性的長調短調歌曲來賞析后,請學生自己聽辨,互談感受,最后升華到多元文化融合、弘揚民族音樂。這樣由淺入深的教學嘗試也符合初中學生“核心素養(yǎng)”之“文化基礎”中的“審美情趣”和“自主發(fā)展”中的“樂學善學”的培養(yǎng)目標,培養(yǎng)了審美情趣,提高了音樂素養(yǎng),是一次較為成功的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