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禮淑賢
[摘 ? ? ? 要]文章以“有”字句本體語用研究為基礎,探究漢語學習者“有”字句語用習得情況,發(fā)現學生對四種語用類型使用存在不均衡現象,較易與“是”字句混淆,學生對語境和語篇的掌握也有待提高。
[關 ?鍵 ?詞]“有”字句;語用習得;對外漢語教學
一、語用研究現狀
相對于“有”字句的語法研究,語用研究較少。
張豫峰(1999)認為:“有”字句有四種語用表述類型,“敘述型、描寫型、解釋型和評議型”。本文主要采用張豫峰輔以其他學者的研究,將“有”的語用表述類型分為敘述型、描述型、判釋型和評議型,并進行以下探究。
二、使用情況分布
HSK動態(tài)作文語料庫共42萬字,含“有”字句的有5萬條。學生“有”字句的大概使用頻率為5萬句/42萬字。語料庫顯示外國學生偏誤有555條,錯誤率1%。
(一)語用偏誤分析
根據語料庫中的錯句語料,從中隨機抽取100個錯句,筆者分析了四種表述類型的偏誤情況。
1.敘述型偏誤
(1)我對他一直抱怨。
例(1)中“一直抱怨”是“我”對“他”進行的動作,表示“我”的“運動”,同時“我”對“他”存在“抱怨”。此類錯誤在于學生未掌握表述主題和表述對象的區(qū)別。
2.描述型偏誤
(2)我的生活過得很好,只不過最近學習的方面是一些難。
“難”描述的是目前“我”在學習上的存在的一種“狀態(tài)”。此類錯誤非常少,抽樣中僅出現此例。
3.判釋型偏誤
(3)在這封信內是我的成績表。
例(3)中,學生在解釋“信內”存在“我”的“成績表”。 此類使用最頻繁,錯誤較多,從語法上可分為三類:一、漏用“有”字,整句無謂語;二、無法區(qū)分“有”字句和“是”字句的使用;三、誤用其他非表存現的謂語表示存在。
4.評議型偏誤
(4)廣告設計部門是應該三年以上實務經驗,……
例(4),是學生認為“應該”要存在“三年以上實務經驗”。此類學生想要表達自己對存在事物的主觀性評價。
(二)語用類型使用頻率
學生涉及四種基本表述方式,判釋型使用頻率最高,占87%,敘述型和評議型其次,各占6%,描述型最少,僅占1%。
三、“有”字句使用頻率及語用類型對比
我們對母語使用者和外國留學生“有”字句使用情況及類型進行對比,詳見表1和2:
由表1,學習者在“有”字句的使用上非常積極,是學習者十分常用的句型,不存在回避,使用頻率高于母語使用者,與教師的預測水平比較吻合。
由表2,學習者四種表述類型的“有”字句使用情況大致與母語使用者相似,使用頻率最高的是判釋型,且占絕大多數。其余三種的運用則比母語使用者低,尤其是描述型。學習者對于這三種語用表述使用條件可能還不甚清楚,使用情況還是和母語使用者存在著一定差距。
四、教學建議
第一,綜合四種基本表述類型,外國留學生絕大部分傾向于判釋型的使用,出現了使用情況不均衡的現象。教學中,在以使用頻率非常高的語用項為教學目標的基礎上,根據學生學習時間、學習目標、學習水平等,適當補充其他表述類型,以提高留學生語言表達的豐富性、準確性。
第二,“有”字句和“是”字句易混淆。教學中,教師應避免二者在教學方法、解釋手段、練習運用方面的重復,教學中發(fā)現學生互相混用,應及時糾錯。教師不能只將目光投擲于句子結構形式的正確性。
第三,加強語境、語篇的訓練,這也是近年來對外漢語教學的趨勢。教師不能只采取“句本位”的教學方法,這樣會使學生忽略上下文語境,產生句群、段落之間的銜接問題。教師最好適當突出句子之間關系的教學,豐富語段的交際性練習,提高留學生語言交際能力。
參考文獻:
張豫峰.“有”字句的語用研究[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3).
作者簡介:趙禮淑賢(1994—),女,漢族,江蘇徐州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對外漢語。
作者單位:浙江科技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