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韓國語的教育現(xiàn)狀
從1992年8月24日我國正式與韓國建立外交關系,結束了中韓相互隔絕的局面,原本國家只有六所大學提供韓國專業(yè)?,F(xiàn)如今全國高達20多所高校開設了韓語專業(yè)碩士招生點與博士點。隨著中韓兩國在政治上的合作、文化和領域上的交流以及經濟貿易飛速的發(fā)展,使社會對優(yōu)秀韓國語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多。為適應當前發(fā)展的需要,各高校紛紛開設韓國語專業(yè),發(fā)揮各高校特色培養(yǎng)大批韓語應用能力優(yōu)秀的人才。
二、家庭教育環(huán)境對韓國語語言能力培養(yǎng)的關系
(一)我們所學的門語言可以分為聽、說、讀、寫這四個部分。但由于每個人所處的教育環(huán)境不同, 培養(yǎng)出的能力也會大不相同。若是沒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在學校的教育則會顯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在家庭教育環(huán)境中,教學目的大致都是培養(yǎng)一個人的對語言的感知能力和語言的表達能力,并在生活中所運用語言能力和技巧來進行相互之間的交際。
(二)語感在語言表達能力上是非常重要的,相互交際是語言學習的最終目標之一。在家庭教育環(huán)境中,語言能力的培養(yǎng)主要集中在聽說能力上。然而家庭教育方式較為單一, 基本依賴于生活中的溝通,依賴于家庭教育環(huán)境。再怎么樣的家庭中成長,對于語言能力的培養(yǎng)程度也有著天壤之別。語言環(huán)境客觀且真實的存在,是人們潛意識里認知并體會學好一門語言的重中之重。所以由于家庭教育環(huán)境不同,方法不同,則培養(yǎng)出的語言能力也不同。但不可否認的是,語言能力的培養(yǎng)是離不開所處在的教育環(huán)境下。培養(yǎng)他們的對語言意識,對語言的興趣及對語言表達的能力,一切都離不開所處的教育環(huán)境。
如需舉例說明的話,可能我與我的朋友便是最明顯的例子了吧。我的母親雖然是一位漢族,但從小接受韓語教學并且畢業(yè)于延邊大學朝語系。由于受到母親的影響我也從小接受了韓語教學,韓語幼兒園、韓語小學、韓語初中、韓語高中、就連大學我也選擇了朝鮮語系。在我成長的過程中, 我通過母親的引導以及外界的語言刺激,我對韓語的學習興趣越發(fā)越濃,詞匯量也在語言實踐中不斷地擴大, 加深鞏固對已有詞匯的理解,同時培養(yǎng)語感慢慢地修正不規(guī)范的語言, 在一個無競爭無壓力的學習環(huán)境中自然地習得語言, 逐漸提升自己的語言能力。
三、中韓兩國文化差異
(一)中韓兩國文化相同之處。在中韓兩國文化相同點的問題上,存在著許多加以佐證的因素。中韓兩國都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并將儒家理念融入到本國的思想文化當中。在人們在進行交談時通過這種思想文化體現(xiàn)出良好的個人修養(yǎng)與較高的思想素質。中韓兩國在種族、歷史及其文化中都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中韓兩國的文化中還是存在著較為明顯的差異, 也是因為這些差異形成了中韓兩國風格迥異的語言特點。中韓兩國在語言運用的問題上也劃分出了明顯的界限。例如中韓兩國詞匯的以及表達方式等之間的區(qū)別,在語言中異充分體現(xiàn)出來中將兩國文化差異,文化蘊藏于語言之中又對語言的運用產生極為深遠的影響。由此可見中韓兩國文化差異在語言中的體現(xiàn)是至關重要的。
(二)中韓兩國文化差異。人們一要提到有關于學習語言的問題,第一反應便是學會一門語言只要在正式的語言環(huán)境和非正式的語言環(huán)境其中任選一種,就能夠輕松的掌握一門語言。這種認知錯誤的理解了學習與掌握的概念, 認為掌握一門外語要么有聽說的能力, 要么有讀寫能力就可以稱的上是成功學習并掌握一門語言。殊不知想要熟練地掌握一門語言, 不僅要會聽說還要會讀寫;不僅能夠與他人自然順暢的進行語言上的交流,還要能夠和他人無障礙的進行學術性的研討。
(三)詞匯運用的差異。中韓兩國在詞匯的運用方面存在著非常大的差異, 外在表現(xiàn)也有著明顯的不同。例如韓語詞匯是文字拼音,詞匯包含三種形式, 即漢字詞、外來詞以及固有詞。在這其中漢字詞所占的概率非常大, 漢字詞對韓語詞匯的運用有著重要作用。
(四)表達方式的差異。中韓兩國文化差異在語言中的體現(xiàn)當然也包括了表達方式的差異。由于中韓兩國之間文化的差異性, 使中韓兩國人民在思考方式以及文化認同上存在著差異。漢語是一種孤立的語言并依托于一定的語法關系。
(五)民族性格的差異。中韓兩國人民的性格也有著很大的差異。韓國人民的團結這一特性在語言中也得到了很好的體現(xiàn)。例如許多韓國人喜歡在句子中加上“??”,但這并不是真正的在指“我們”。
(六)風俗習慣的差異。中韓兩國之間依然存在著完全不同的的風俗文化,這也使兩國之間的差異越發(fā)明顯。韓國人普遍偏愛白色,在他們眼中白色象征著高貴與純潔,而中國人民偏愛紅色, 認為紅顏色看起來非常喜慶吉利;韓國人普遍喜愛單數(shù),他們認為單數(shù)是最吉利的數(shù)字,所以不管是數(shù)量上的選擇還是禮金的數(shù)額都會選擇單數(shù),而中國人普遍認為雙數(shù)是吉利的數(shù)字,所以在重要的場合都會用雙數(shù)。
四、結語
文化的發(fā)展是以語言為基本載體的,學習一門語言應須建立在熟悉和清楚地了解韓國傳統(tǒng)、習俗和教育文化的基礎之上。否則便會造成認知上的錯誤導致陷入了學習的誤區(qū)。因而深入了解中韓兩國的文化差異, 打破傳統(tǒng)風俗習慣, 在肯定中韓兩國文化的同時, 充分汲取文化的精髓,取長補短, 提高文化差異敏的銳度, 讓韓語學習不單單限于基本的詞句理解, 而且還要深入語言的文化背景, 探尋語言中的精彩與奧秘。
參考文獻
[1] 裴泉程淺析中韓文化差異[J].現(xiàn)代交際,2017(09):77-78.
[2] 張春陽淺談韓語教學中存在的中韓文化差異[J].浙江樹人大學學報,2008(03):57-60.
[3] 李龍海,方今淑中韓文化差異與韓國語教學[J].延邊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04):136-137.
作者簡介:肇悅含(1998.06- ),女,滿族,吉林延吉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語言環(huán)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