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一娟
摘要:初中生的德育主要涵蓋個人素質、政治思想、道德意識等內容。初中階段是養(yǎng)成教育的關鍵年齡期。抓好這個階段的教育,對學生良好思想品德和行為習慣的形成至關重要。然而,當前中學生大多為獨生子女,都是父母乃至全家人“手心上的寶”,在性格方面或多或少帶點任性甚至驕橫。在這樣的背景下,如何將思想教育工作做得入情、入禮、入心,使之教育效果最大化,這是擺在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
關鍵詞: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工作方法
1 德育需以“新”為經(jīng)
在我們日常德育工作開展的過程中,往往過多依賴于說教,教師常常告訴學生應該做什么,不應該做什么。但學生由于缺乏感性認識,缺乏內心的感觸,也就缺乏內心的共鳴,收效甚微。唯有求新,以新為載體,念好“新”字經(jīng),也即是讓學生耳目一新,方能事半功倍。所謂新,就是教師在德育教學中,從選擇內容和組織實施,以至具體的教學形式和教學方法,都必須突出“新”意,并使之具有一定的時代特征和前沿性,具有一定的創(chuàng)造性和探索性。在德育工作中,要做到常教常新,首先必須準確地把握現(xiàn)今時代發(fā)展的最新趨勢,要認真分析社會的潮流現(xiàn)象,要能夠從現(xiàn)象到本質,從偶然到必然,從特殊到一般。在具體的操作上,教師必須對社會有深刻的理解,掌握社會熱點,與學生的問題相結合。其次,必須深入調查研究,掌握學生的思想和學習實際。要做到真正地引導和啟發(fā)學生,必須結合學生的思想和學習中的實際情況,有的放矢地確定教育內容,選擇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才能收到實效。通過調查了解,教師擁有了第一手資料,能夠從學生實際出發(fā),經(jīng)過去粗取精,去偽存真,把教學內容系統(tǒng)化和條理化,最終把事物的本質和規(guī)律的認識傳導給學生。再者,德育工作形式需要改進,教育手段要有創(chuàng)新。特別是不能依賴于單純的說教。記得曾看到過這樣一個教學實例,在一堂課上,教師想告訴學生“要學會幫助別人”。于是她推來一把輪椅,請每位學生輪流坐上輪椅在校園內和走廊上行進,學生無不體會到平日輕而易舉的動作這時變得艱難了,原本還十分好奇的學生在體會過一次當“殘疾人”的經(jīng)歷后,無須老師多言,學生們無不感到身為殘疾人的不易,無不感到當遇到困難時,別人的幫助是多么的重要。因此當教師問道:“當你遇到困難時,你需要的是別人的幫助;那么當別人遇到困難時,你該怎么辦?”時,學生們幾乎異口同聲回答:“要幫助別人?!痹谶@堂課上,教師并未對學生講上一番大道理,而是讓學生親身體驗無助時的痛苦。這樣的體驗式教育是否比簡單的說教更管用?或許我們可以更多的讓學生在情境中潛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從而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2 德育要以“深”為重
這里所指的“深”,不是深奧,而是深刻深遠。在德育工作中,要以深刻深遠為核心,全面深入地挖掘德育材料的思想內容和知識內容,著眼于對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與提高,是教學工作的基本目標和根本問題;使教學更具深遠意義,也是教師追求的最高境界。因此,德育工作要做到“兩個著眼”:一是要著眼于對教材全面系統(tǒng)的分析與傳導。在把握教材知識內容的邏輯性和完整性的同時,還要注意它的相關相聯(lián)知識的內在聯(lián)系和系統(tǒng)聯(lián)系,防止孤立地和片面地傳導給學生,這樣教學才能更深刻。二是要著眼于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和提高。教師的教學,最核心的要求不僅僅在于傳授知識,而是能夠使學生在能力上有一個提高,這樣才能使教學更具深遠意義。教師在教學過程應盡可能著眼于激活學生的思維和創(chuàng)造能力,特別是在認識和實踐兩個方面,要給學生充分的動腦和動手的機會,從而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和能力。這樣的教學才有深度,才能教活學生。
3 德育要以“實”為魂
所謂“實”,即德育工作要與實際相符,倡導德育的人性化與科學化。要加強德育與生活的聯(lián)系,顧及學生的個體差異和所處的地域實情,不能從學生的生活中剝離出來作為一門知識去傳授。倡導德育的人性化與科學化,教師應重視德育實效性,把學生置于特定的生活情境中,讓問題在情境中提出,呈現(xiàn)了生活化的學習環(huán)境。通過學生直接參與的社會生活,讓學生在體驗中感受道德沖突,感悟道德選擇,實現(xiàn)自我、主動的教育過程。
4 德育要以“恒”為貴
“恒”,即是強調德育工作的連續(xù)性。德育工作最忌一曝十寒、斷斷續(xù)續(xù),一個人的行為會變成習慣,習慣會影響性格,性格能決定命運,而這種影響與改變,需要的是持之以恒。水,唯有不停地流動才有生命,一停下來,就是死水。德育工作亦如此。對學生的行為養(yǎng)成教育絕不能抓抓放放,這樣會在反復中麻木學生道德上自我完善的決心。
歐陽修說得好:“善教者以不卷之意須持久之功”教育周期的持久性,學生教育的反復性,要求我們老師要有恒心,要有任重道遠的心理準備。特別是面對學困生的轉化工作,我們更應有持之以恒之心。轉化學困生,表面上是改變其學業(yè)成績,和思想行為,實質上是改變其心理意識,而心靈的鑄造絕不可能是一蹴而就,一勞永逸的。學困生在轉變過程中時好時壞的表現(xiàn)以及漫長曲折的轉化過程,又時常會動搖師生雙方的信心,舊病復發(fā),走回頭路,是學困生教育的常態(tài)。這時,最需要我們老師進行不斷的糾正和引導,一時的“朽木不可雕也”和“此人不可救藥”的斷言,都可能將學困生推入真正的深淵。
總之,要做搞好德育教育,我們教師必須要用緊跟社會發(fā)展的步伐,用心巧教,持之以恒,讓學生在生活中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為習慣,成為一個具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道德操守的公民。
參考文獻:
[1] 胡繼雄.淺論農村小學加強學校德育實效的管理對策[J].西部科教論壇,2010(06).
[2] 劉玉潔.用愛奏響學生心靈的華美樂章[J].中國農村教育,2014(06).
[3] 王嵐.當前農村初中生德育現(xiàn)狀分析與對策研究[J].曲阜師范大學,2014.
(作者單位:廣東省雷州市沈塘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