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小欽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它離不開生活。只有讓作文走進生活,才能為學生提供廣闊的寫作空間。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深入生活,在生活中捕捉素材,將作文與生活聯(lián)系起來,這樣,習作才有源頭,語言才有活力。那么,教師應該怎樣引領學生走進生活,讓他們喜歡上寫作文呢?
一、觀察生活,豐富寫作素材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要“養(yǎng)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有意識地豐富自己的見聞,珍視個人的獨特感受,積累習作素材”。這段話揭示了優(yōu)秀習作的許多素材都源于豐富多彩的生活。但是,在科技發(fā)達的今天,學生越來越遠離生活、遠離社會、遠離自然,缺乏豐富的生活源泉。因此,教師要設法把學生引到社會生活這個大課堂里,讓豐富的社會生活成為他們習作的源泉。
如筆者讓學生春天去觀察公園嫩嫩的楊柳,夏天去聽小蟲子的低吟淺唱,秋天去金黃的麥浪中漫步,冬天去感受雪花漫天飛舞。平日里,筆者讓學生觀察周圍的生活,如:瓜果蔬菜是怎樣生長的?校園里的樹一年四季是怎樣變化的?節(jié)日的家庭、節(jié)日的校園又是怎樣的?讓他們知道,只要去看、去聽、去感受、去思索,這些司空見慣、習以為常的東西都可以成為最好的寫作素材。
同一事物,由不同的人觀察,就會有不同的結果。筆者經(jīng)常引導學生,除了用眼睛去觀察,用耳朵去聆聽外,還要用心靈去感受,擷取生活中最精彩、最有趣、最值得回味的場景,用文字表達出來,讓童心得到綻放。以下是學生觀察動物的作文中的一些精彩片段。
我正在陽臺上吃著餅干,看到地上有一只小螞蟻,我故意掉一小塊餅干下去。這只小螞蟻好像非常餓,很快地向食物爬去。我盯著它看。這只小螞蟻碰了碰餅干,爬走了。過了一會兒,卻來了一個螞蟻“大軍團”,它們一齊把餅干搬走了,原來螞蟻也喜歡甜食。
我蹲在花盆旁邊,看著蝸牛爬行。蝸牛爬行的時候,慢吞吞的,頭一伸一縮。我碰了一下它,它就把身體縮進殼里,等感到安全了,再慢慢地探出小腦袋,繼續(xù)向前爬。我捉了一只蝸牛放在菜葉上,想看看它是怎么吃的。我看了很久,它就是不吃,我失望地離開了。可過了一會兒,我發(fā)現(xiàn)菜葉上有許多小洞洞。原來蝸牛也會害羞,它也怕生人??!
小倉鼠超級的萌,胖乎乎的身體,毛茸茸的白毛,好像一個白色的毛線球。它的兩只眼睛黑黑的,像兩粒巧克力豆。它最愛的食物是瓜子,兩個大門牙咔嚓一磕,瓜子里面的肉就到了它肚子里。小倉鼠最喜歡做的事就是出來散步,一出籠子,就會到處亂竄,一會兒跑到沙發(fā)底下,一會兒跑到窗簾后面……
二、實話實說,表達真情實感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作文教學應貼近學生的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xiàn)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币龑W生深入地體驗生活,讓學生通過自身經(jīng)歷和實踐,獲得真實感受,享受習作的樂趣,是語文教師共同關注的問題。結合平時的教學感受,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 以玩促寫,激發(fā)靈感。好奇、好玩是孩子的天性?!巴妗笔莾和砷L的需求,為了滿足他們的這種內(nèi)在需求,教師要創(chuàng)設條件,有目的、有計劃地開展各種活動,通過活動,再現(xiàn)生活場景,喚起學生的生活體驗,激發(fā)學生的表達欲望。
如教學《記一次活動》時,筆者組織學生玩“畫鼻子游戲”。筆者先在黑板上畫了一個缺鼻子的頭像,然后要求學生蒙著眼睛畫上鼻子。有的學生沒有經(jīng)過仔細觀察,順手一畫,就把鼻子畫到眼睛上、耳朵邊、嘴巴下;有的學生較細心,通過動腦思考,準確地畫出了鼻子的位置。筆者相機引導學生:“剛才的游戲非常有趣,把你們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寫下來吧。”于是,學生一邊沉浸在剛才輕松快樂的游戲中,一邊提起筆不停地寫了起來。
此外,可以因地制宜地開展一系列社會實踐活動,如:農(nóng)場采摘橘子、沙灘拾貝、捉螃蟹、制作家鄉(xiāng)特色小吃、重陽節(jié)看望老人等,讓學生真正走入生活,在實踐中觀察說話,捕捉寫作靈感。讓他們玩得過癮,寫得快樂。
2. 抓準契機,即時表達。在生活中,常有偶發(fā)事件,如:馬蜂飛進教室、窗外飛進紙團等。新奇、有趣、不可思議的事情容易吸引學生,教師要靈活地抓住情景讓學生練筆。有一次,正在上課,突然間,外面悶雷滾動,黑云沉沉,眼看大雨就要落下來了。筆者馬上停下課來,先讓學生站在教室的走廊上觀察,然后讓學生說一說所看到的情景,最后讓學生寫下來。有一學生寫道:“只聽‘嘩的一聲,大雨似流星般迅速落了下來。校門口的保安來不及躲,一下子被淋成了‘落湯雞?!睂W生身臨其境,寫起來得心應手。
在日常的教學中,教師應做有心人,經(jīng)常和學生聊聊所見所聞。如:四周景物有什么變化?學校發(fā)生了哪些事情?路上有什么見聞?教師這樣有意識地積極引導學生關注身邊的人和事,景和物,學生平日積累起來的點點滴滴在習作時就會自然而然地涌現(xiàn)出來。生活之水的閘門一旦被打開,學生就不會感到?jīng)]東西可寫,沒感情可表達了。
3. 根植生活,自由表達。作文教學,教師不能拘泥于教材不放,必須獨具慧眼,善于捕捉并充分利用來自于學生的教學資源。生活中的一塊電話手表、一種新玩具、一張游戲卡片、一盒水晶泥等總能掀起一股校園流行熱潮,并由此產(chǎn)生各種校園生活小插曲。教師要靈活地順應學生的興奮點,引導學生練習說話、寫話,真正落實“我口說我心,我手寫我口”。
三、回歸生活,分享快樂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愿意將自己的習作讀給別人聽,與他人分享習作的快樂”。分享交流習作,反映了作文源于生活,并為生活所用。在每周的作文課上,筆者總是挑選幾篇寫得好的作文,讓學生到講臺前大聲朗讀。讀完后,筆者再讓學生進行交流評價。學生精彩的演繹,總讓教室里掌聲不斷。這種相互交流、相互欣賞、享受成功的做法,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作文興趣,同時,也給他們留下了珍貴的回憶。
總之,學生的作文水平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提高的,必須經(jīng)過長期的嚴格訓練。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必須努力探索作文教學的新路子,以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要讓學生從課堂中走出來,回歸到生活中去;從千篇一律的寫作里走出來,回歸到個性化的寫作中去;從假大空里走出來,回歸到真情實感中去。讓學生去體驗生活,自由自在地抒發(fā)自己的感想,讓學生在作文中體驗到快樂,逐步打開作文的通道,逐步喜歡上作文。
(作者單位:福建省平潭城東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