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翔翥
晉·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一文有兩個句子:“或命巾車,或棹孤舟?!?/p>
高中教材《語文》(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必修5)對這兩個句子分別給出的譯釋是:“有時坐著有布蓬的小車?;颍袝r。巾車,有布蓬的小車?!薄坝袝r劃著一只小船。棹,槳,這里用作動詞,用槳劃?!?/p>
應該說,教科書給出的譯釋是較具體而詳細地。但仔細揣摩,我們會發(fā)現(xiàn)“或命巾車”句這個譯釋還是有其可探究之處的,其中一個關鍵的“命”字,教材也回避或省略不注了。故此,今茲提出,對此句所謂疏漏加以討論,不避續(xù)貂之嫌,權作補苴罅漏。
一、“或命巾車”句之原文及翻譯
“或命巾車”句之原貌并非如此。據(jù)南朝梁昭明太子蕭統(tǒng)編《文選》可知:《文選》錄江淹《雜體詩三十首》,其《陶徵君潛》詩云:“日暮巾柴車,路暗光已夕?!碧啤だ钌谱⒃疲骸啊稓w去來》曰:‘或巾柴車。鄭玄《周禮注》曰:‘巾,猶衣也?!?/p>
自李善之注出,清儒則多沿善注之說,并訂“或命巾車”句之訛謬。如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說:“今本作‘或命巾車,不可通矣?!蓖跸戎t《詩三家義集疏》卷十四《杕杜》,潘德輿《養(yǎng)一齋詩話》都提及“陶淵明文‘或巾柴車”句。桂馥《札樸》卷七《巾車》說:“是李善本原作‘巾柴車,后人改之。張景陽《七命》:‘爾乃巾云軒與‘巾柴車同?!?/p>
其余的,清代的一些選學名家,如梁章鉅《文選旁證》、胡紹煐《文選箋證》皆認為“命巾車”句“恐有誤”。朱珔《文選集釋》認為:“今作‘或命巾車,非是?!?/p>
史部之中論及“巾車”者,皆喜征引上述善注,聊備一說。如梁·沈約《宋書·陶潛傳》后之??庇?,唐·李延壽《南史·陶潛傳》后之??庇浀?。
而現(xiàn)代的一些陶集選本,雖未明確是非,但均錄李善之注,存兩說,備考異。如逯欽立輯?!断惹貪h魏晉南北朝詩》,高步瀛選注《魏晉文舉要》,王叔岷著《陶淵明詩箋證稿》,袁行霈箋注《陶淵明集箋注》等。
由此可見,至少在唐李善所見,陶文原作“或巾柴車”,而“或命巾車”句系后人所改。
如此以來,則“或巾柴車”這個句子該如何翻譯呢?如上,鄭玄《周禮注》說:“巾,猶衣也?!倍斡癫迷凇墩f文解字注》說:“以巾拭物曰巾?!諟Y明文曰‘或巾柴車,或櫂孤舟。皆謂拂拭用之?!?/p>
梁章鉅《文選旁證》說:“未用之,先以衣籠之。又,巾,飾也。飾即拂、拭字。以巾拂拭而用之也。”于是,“巾”字有兩義,皆作動詞用。謂“以衣籠之”,即給車子裝上帷幕?!耙越矸魇枚弥保捶魇密囎右詡溆?。我們看《漢語大詞典》“巾車”條,即解釋為“以帷幕裝飾車子。因指整車出行”。其所舉文獻用例:
①晉·潘尼《贈陸機出為吳王郎中令》詩:“我車既巾,我馬既秣,星陳夙駕,載脂載轄。”
②宋·梅堯臣《客鄭遇曇穎自洛中東歸》詩:“誰羨飄然跡,我車亦已巾?!?/p>
從上例可以看出,“車既巾”或“車亦已巾”,也就是說車子已拂拭,準備停當,可以駕車出行了。
因而,“或巾柴車”句可譯作“有時駕著柴車(出行)”。
二、“或命巾車”句之所本及誤解
陶潛“或巾柴車”句何時改為“或命巾車”句,我們今天已無從查考,但“或命巾車”句還是有其本始的。據(jù)筆者所見,此句當淵源《孔叢子》一書,可謂由來尚矣。
漢·孔鮒撰《孔叢子·記問》云:“周道衰微,禮樂凌遲。文武既墜,吾將焉歸。周游天下,靡邦可依。鳳鳥不識,珍寶梟鴟。眷然顧之,慘然心悲。巾車命駕,將適唐都。黃河洋洋,攸攸之魚。臨津不濟,還轅息鄹。傷予道旁,哀彼無辜。翱翔于衛(wèi),復我舊廬。從吾所好,其樂只且?!?/p>
漢·張衡《西京賦》有句云:“巾車命駕,回斾右移?!崩钌谱ⅲ骸啊犊讌沧印犯柙唬骸碥嚸{,將適唐都?!?/p>
我們看上面兩文,來源甚古,又皆系名文,故后人徑改陶文,有據(jù)可依。再說如此一改,也符合陶文的特色。陶文就是用語于平淡中見警策,樸素中見綺麗。于是后世陶文選本,皆作“或命巾車”句,習焉不察,而“或巾柴車”句遂湮沒無聞。
但改后的“或命巾車”句是對“巾車命駕”句的誤解及誤用?!敖碥嚸{”中的“巾車”是古代官名,即主車官?!吨芏Y·春官·序官》:“巾車,下大夫二人,上士四人,中士八人,下士十有六人?!编嵭ⅲ骸敖碥?,車官之長?!薄吨芏Y·春官·巾車》:“掌公交車之政令,辨其用與其旗物而等敘之,以治其出入?!薄蹲髠鳌ぐЧ辍罚骸靶H顺笋R,巾車脂轄?!倍蓬A注:“巾車,掌車?!彼?,“巾車命駕”句實際上是主車官命令(有關人員)駕車(或起駕)的意思。
三、“命”字意義析解
既然后世陶文選本,皆作“或命巾車”,那么“命”字該作何解呢?
在解決“命”字意義之前,先要搞清楚“或命巾車”句中的“巾車”之義。該句中“巾車”應作名詞,《漢語大辭典》“巾車”條另有義項:“巾車,指有帷幕的車子。”即如教材所注。今人袁行霈《陶淵明集箋注》說:“巾車,也用以指有帷幕之車。長沙金盆嶺出土晉陶制名器,有衣車,兩輪,周圍及頂部有帷幕?!逼澟e兩例:
①宋·蘇軾《和寄天選長官》詩:“何時命巾車,共陟云外嶠?”
②清·趙翼《入云棲十余里修篁夾路》詩:“我乘巾車行,苦障帷數(shù)幅?!?/p>
于是,在“或命巾車,或棹孤舟”句中,“巾車”與“孤舟”對舉。即“車”“舟”相偶,“巾”“孤”相儷。
再看句中“棹”字?!拌痹诰渲惺敲~動用,謂劃船。如教材注。茲補兩例:
《后漢書·張衡傳》:“號馮夷俾清津兮,棹龍舟以濟予?!?/p>
唐·牟融《送友人》詩:“有客棹扁舟,相逢不暫留。”
所謂“棹舟”,即劃船。漢·孔融《與王朗書》:“知棹舟浮海,息駕廣陵?!庇谑牵鶕?jù)訓詁學上的對文原理,我們認為,“命”亦字作動詞用。
漢·許慎《說文·口部》:“命,使也。從口,從令?!薄对娊?jīng)·大雅·卷阿》:“維君子命?!编嵭{:“命,猶使也。”又,據(jù)《漢語大詞典》:“命:運用,使用?!辈⑴e書證材料云:
①唐·獨孤及《三月三日自京到華陰于水亭獨酌寄裴六薛八》詩:“呼兒命長瓢,獨酌湘吳醇?!?/p>
②宋·蘇軾《劉夫人墓志銘》:“涓自蜀還,以重錦二十兩以獻夫人。夫人喜曰:‘可以適吾意之所欲與者。命刀尺,以親疎散之,一日而盡?!?/p>
因此,“或命巾車”句中“命”字取“運用”或“使用”之義。即陶淵明出行時使用(或運用)巾車。反觀上述教材翻譯的句子,作“坐著”是合適的,但它沒有給出明白的注釋,有失疏漏。
另外,我們從“省文”的角度,亦可推知“命”作“駕”“乘”義解。
據(jù)上可知,“或命巾車”句本“巾車命駕”而來,其中“命”字當即“命駕”之省文。所謂省文,即省略其文字,亦指簡稱或略語。所以“或命巾車”句,就可以還原為“或命駕巾車”。
至于為何省“駕”不省“命”?筆者以為可能的情況是:其一,避免重復。上文有“世與我而相違,復駕言兮焉求?”句。為避免與該句中“駕言”重復。所以,“命駕巾車”句省“駕”字。其實“駕言”句,語本《詩·邶風·泉水》:“駕言出游,以寫我憂?!奔础榜{言出游”的省文。后用以指代出游,出行。如,三國魏阮籍《詠懷》之三一:“駕言發(fā)魏都,南向望吹臺?!彼?,“命駕巾車”句用省文,亦屬于正常。
其二,善于用典。本文是一篇注重文采,講究鋪排,精于用典的辭賦。在遣詞造句上,作者是字斟句酌的,卻又絲毫不露斧鑿之痕。用典更是信手拈來,語如己出,毫無用典痕跡。這里“命駕”即是。如上文“三徑”“容膝”“駕言”等。蘇軾《東坡詩話錄》云:“淵明作詩不多,然其詩質(zhì)而實綺,癯而實腴?!逼鋵嵦瘴挠趾尾蝗绱四兀?/p>
其三,“命駕”并提,在六朝史書中恒見。在這個歷史語言背景及具體的語境之下,本文省去“駕”字,不影響文義的貫通,反覺得簡潔許多。
“命駕”一詞,最早可見的文獻用例是《左傳》,在《左傳·哀公十一年》中有句云:“退,命駕而行?!彪S后,便是六朝史書用例,其例甚多,茲舉數(shù)例:
《晉書·嵇康傳》:“每一相思,輒千里命駕,康友而善之?!?/p>
《宋書·張永傳》:“喜悅非常,即日命駕還都?!?/p>
《南齊書·何點傳》:“豫章王命駕造門,點從后門逃去。”
《梁書·劉孝綽傳》:“范云等聞其名,并命駕先造焉。昉尤相賞好?!?/p>
《陳書·許亨傳》:“古人相思,千里命駕,素心不昧?!?/p>
另外,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中“命駕”并舉之例亦多,茲舉幾例:
《文學》:“樂聞,故命駕為剖析之。”
《識鑒》:“時夷甫在京師,命駕見仆射羊祜,尚書山濤?!?/p>
《排調(diào)》:“吏部郎王忱與兄國寶命駕詣之?!?/p>
《輕詆》:“王公亦遽命駕,飛轡出門,猶患牛遲?!?/p>
《仇隙》:“司馬太傅命駕出,至標所。”
上述諸例之“命駕”,雖有命令別人駕駛之意,但我們考慮到陶已辭官歸家,躬耕田園,平時出行即命令別人駕車,也不太可能。故此,我們有理由相信“或命巾車”句,可直接理解為“或駕巾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