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錦娟
高中學(xué)生寫議論文的基本要求就是說理。但最讓一線老師頭疼的是,學(xué)生的說理往往膚淺、片面,分析問題時看不到事物各個因素之間的關(guān)系,不能從主觀到客觀、現(xiàn)象到本質(zhì),由淺入深地去論證,論證過程也往往缺乏邏輯性。而一篇考場議論文,如果缺乏一定的思維深度,“優(yōu)秀”根本無從談起。而議論文的“深刻”,思辨必須在場。
那么何為思辨?思考、辨析也。即分析、推理、質(zhì)疑、判斷等思維活動及辨析事物的情況、類別等方面的能力。筆者認為,在思辨活動的諸多特點中,分析、推理、批判是思辨中最重要的三種能力?,F(xiàn)在筆者就結(jié)合一次作文訓(xùn)練,從這三個方面談?wù)勊急嫘哉f理文章的基本寫法。
作文題:“有人希望自己能擴大眼界,只有這樣,才能見識豐富,人生才會有更高的境界;也有人認為眼界高了,什么都看不上,但什么也做不了,帶來了個人的痛苦?!?/p>
要求:選取角度,自擬題目,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體不限,詩歌除外。
這篇作文是考場作文,考生整體表現(xiàn)一般。審題沒有多大難度,可以結(jié)合第一句話來寫;也可以結(jié)合第二句話來寫。但為何優(yōu)作很少呢?因為它對考生的思辨能力要求較高。
首先它要考查考生的分析能力。任何一篇有“核心關(guān)鍵詞”的作文題,分析的第一步就必須把概念準確而清晰地界定。何為眼界?眼界,指目力所及的范圍,是所見事物的范圍,借指人們認識客觀事物的寬度或廣度。何為境界?境界常指人們思想認識上所達到的深度與高度。有很多考生,一開始概念界定就有問題,那么想要圍繞這個概念,把道理講深、論透,根本就是天方夜譚。也有相當(dāng)一部分考生,避而不談“眼界”,貼標(biāo)簽式的“正因為他提高了眼界,所以他提升了境界……”文章中看不出一點點分析問題的意識。
所謂分析,就是把一件事物、一種現(xiàn)象、一個概念分成較簡單的組成部分,找出這些部分的本質(zhì)屬性和彼此之間的關(guān)系。我們就以結(jié)合第二句話入文為例。這里要求闡明“眼界高了”與“帶來痛苦”之間的關(guān)系。文章可以直接就“眼界高了”為什么會“帶來痛苦”,思考分析原因:
《孟子》中有言: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觀于海者難為水,游于圣人之門者難為言。眼界的開闊讓我們意識到自身所處環(huán)境與能力的相形見絀。從而讓“為水”“為言”之人不齒于普通的作為,更拉長了個人與現(xiàn)實的距離。
當(dāng)眼界的開闊所帶來的理想殿堂的光焰被現(xiàn)實的云所遮蔽之時,人便陷入一種無端的掙扎與痛苦之中……更開闊的眼界固然在某種程度上賦予了一個人擁有更大人生格局的可能,但其與現(xiàn)實之間的矛盾會引起一段痛苦的掙扎。(《觀于海者難為水》)
……
包法利夫人的痛苦根源在于她無法厘清現(xiàn)實與夢境,無法界定自己在社會環(huán)境中的定位。她的眼界高了,但她自己的物質(zhì)與精神的積累不足以支撐這一切。她只是把窺視世界的一隅挪到了一個看似更高的地方,但依舊是管窺蠡測。(《一覽眾山小》)
類似原因的追溯,對考生的分析能力的要求較高,兩篇例文從客觀與主觀兩個方面進行探究,可以看出考生思考的深刻性,呈現(xiàn)出考生的思維品質(zhì)。許多學(xué)生也貌似在說理,往往或是淺顯沒有價值,或是胡謅沒有邏輯性,讓閱卷老師看了,感覺味同嚼蠟。
其次是推理。推理是由一個或幾個已知的判斷(前提)推出新判斷(結(jié)論)的過程。推理的合理性體現(xiàn)了一個考生的邏輯思維,是文章向縱深處推進的常用手段。雖然它不需要像偵探小說那么嚴密,但考生思維的嚴謹與深度,在此能很好地體現(xiàn)。不同的人在眼界擴大而產(chǎn)生痛苦以后,會有不同的走向:
我以為,這種眼界的擴大雖然短期內(nèi)帶來沮喪與失落的陣痛,長遠來看卻著實可喜。它使得人們不再輕易落入《逍遙游》中“斥■”的境地,在低洼與亂草之間自得自滿,卻不知世上有天的遠與海的宏闊,可嘆可笑。因為更大的眼界豐富的不僅僅是見聞,更可以是精神;提供的不僅僅是談資,更可以是向上的動力。(《芥子,須彌》)
……
由此,在眼界的開闊與精神的豐腴之后,一種“回歸”便顯得尤為重要,回歸現(xiàn)實,用所擁有的眼界去豐富現(xiàn)實,充盈現(xiàn)實,方能收獲人生最大的價值。……
……如是,便在眼界與現(xiàn)實之間覓得了一種平衡,免于一種痛苦與掙扎,從而開創(chuàng)了生命的一種不平凡的格局。
……若做不到如此,眼界反倒成為生命的風(fēng)濕病,不如從未擁有為好,井底之蛙的幸福便在于它的夢想便是它的現(xiàn)實。(《觀于海者難為水》)
以上兩種推理,都是合情合理,讓人叫好。推理大忌就是“臆斷”,毫無依據(jù)或者自說自話來一個“公理”,往往會讓閱卷老師哭笑不得。
最后是批判。批判性思維是思辨中極為珍貴的一種思維方式。它的精神是質(zhì)疑,是對判斷的再判斷,是反駁。它是評判對方觀點或論據(jù)的準確性與可靠性,最終目的在于提出自己的觀點,或者為自己的觀點佐證。它在高中生作文中有“可遇不可求”之特性。例如在本篇作文中,要考生去反駁第一句話形成的觀點,難度就很大。而結(jié)合第二句話,有的同學(xué)就進行了這樣的反駁:
……類似的,眼界的提高不會使我們什么都看不上,痛苦更是無從說起。提升眼界不是把我們的眼光養(yǎng)得刁鉆而又難以滿足,而是提升眼力與境界。眼力的提升讓我們能在尖酸刻薄的社會中發(fā)現(xiàn)溫暖與純良;讓我們能在殘酷的生活中尋得大愛與慈祥;……(《遠見卓識》)
而對于那些所謂的“什么都做不了”的高眼界者,我認為他們根本算不上真正的高眼界,他們只是看得多,看得廣,但因為缺乏深刻的思考,切實的行動,所以他們往往陷于泥潭而難尋出路,無一事可做?!驗樗麄儾恢O“已識乾坤大,猶憐草木青”的深意。(《已識乾坤大》)
因為高中生年齡、見識、閱歷等限制,以及作文題本身的特點,整篇文章以“批判”的角度去寫的考生較少,它一般會出現(xiàn)在作文的最后,以體現(xiàn)文章濃濃的思辨色彩,往往會受到閱卷老師的青睞。
★作者通聯(lián):江蘇海門中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