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娟,崔秀杰,史建華,王丹
朝陽市中心醫(yī)院內科,遼寧朝陽122000
肺癌是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嚴重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同時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負擔。肺癌術后患者多需繼續(xù)接受放化療,術后放化療不僅可以抑制腫瘤進展,延長生存時間,還可以緩解患者的疼痛,改善術后生活質量[1]。但化療可引起消化系統(tǒng)不良反應,且由于高額的化療費用,肺癌術后患者多處于抑郁、焦慮等負性情緒中,依從性較差,嚴重影響治療效果。目前,臨床多采用認知行為療法、心理干預、音樂治療等多種方法對肺癌術后患者的負性情緒進行干預[2],研究顯示,認知干預能明顯緩解患者負性情緒,廣泛應用于胃癌、宮頸癌及肝移植等領域[3]。本研究旨在探討心理及認知干預對肺癌術后患者負性情緒及生活質量的影響,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2017年2月至2018年6月朝陽市中心醫(yī)院收治的100例肺癌患者。納入標準:①病理學檢查明確診斷為肺癌;②均同意接受術后化療。排除標準:①繼發(fā)性肺部腫瘤;②合并胸部先天畸形;③惡病質;④合并嚴重肝腎功能不全;⑤無法配合研究的患者。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100例肺癌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50例。對照組中男27例,女23例;年齡34~76歲,平均年齡為(54.19±3.94)歲;病理類型:鱗狀細胞癌15例,腺癌35例;臨床分期:I期19例,Ⅱa期20例,Ⅱb期11例。觀察組中男29例,女21例;年齡31~78歲,平均年齡為(55.76±4.14)歲;病理類型:鱗狀細胞癌17例,腺癌33例;臨床分期:I期17例,Ⅱa期19例,Ⅲb期14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理類型和臨床分期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jīng)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患者及家屬均對本研究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兩組患者術后均接受順鉑+長春瑞濱方案化療:第1天,順鉑80 mg/m2,靜脈滴注;第1、8天,長春瑞濱25 mg/m2,靜脈滴注,28天為1個療程,共化療4個療程?;熎陂g,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guī)護理,包括健康教育、情志護理、日常護理、飲食護理及藥物護理。觀察組患者在此基礎上接受心理及認知干預,具體包括以下4個方面:①評估心理狀態(tài)、識別認知錯誤,首先與患者深度溝通,評估患者意識狀態(tài)、心理問題及自理能力等,了解患者對肺癌的認知水平,如對肺癌治療方案的不了解、對預后的不確定,對自身疾病存在悲觀情緒、對治療不配合等。鼓勵患者說出內心感受,通過前期的調查問卷分析患者的錯誤認知,營造良好氛圍,充分調動患者的積極性。②心理干預,成立心理干預研究團隊小組,包括醫(yī)師2名,護士若干,心理咨詢師2名,心理干預以訪談為主,住院期間在醫(yī)院與患者面談,出院后電話訪談。患者在得知自己被確診肺癌后,難免會出現(xiàn)抑郁、恐懼、焦躁等負性情緒,出現(xiàn)亂發(fā)脾氣、自怨自艾、不配合治療、對治療絕望等情況,護理人員應積極主動與患者溝通,為患者排憂解難,對其提出的問題進行積極、正面回答,負性情緒嚴重的患者需請心理專家進行心理干預。③家屬支持教育,對患者家屬進行健康教育,包括肺癌的原因、治療方法,以及照顧的注意事項。主要采用健康講座、健康手冊、一對一溝通互動及網(wǎng)絡咨詢平臺的信息提供等方式對患者家屬進行個性化健康教育。④認知行為干預,患者入院后2周內對患者進行2次認知行為干預,主要是由受過專業(yè)訓練的心理咨詢師進行,每次40 min左右。評估患者病情,了解患者康復治療過程中可能存在的不良行為與認知情況,掌握患者的負性情緒狀況,同時指導患者掌握有效識別負性情緒的方法,及時糾正,從而減少負性情緒對患者的影響。指導患者進行相關行為訓練,必要時進行放松訓練、音樂療法等,指導患者進行深呼吸,而后逐步放松身體。鼓勵患者多參與社交活動,從而緩解患者負性情緒,提高其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指導患者進行肌肉放松訓練,患者保持平臥,選擇舒適體位,閉眼,保持注意力集中,指導患者雙手伸出緊緊握拳,同時前壁用力彎曲,持續(xù)5~10 s,逐步使患者感受肌肉緊張,然后保持松弛,使患者體驗松懈后的輕松感。該訓練可以針對患者的軀干、頭部、腿部等區(qū)域進行操作,每次10~15 min,每周3~5次,過程中可以配合播放患者喜歡的音樂,甚至可以配合一定情境引導,達到注意力轉移的效果,從而改善患者的負性情緒。情緒松弛干預措施與肌肉放松訓練有一定的相似性,均可調節(jié)患者的負性情緒,指導患者挺直狀態(tài)靜坐,閉眼后雙手自然放在膝部,保持身心松弛狀態(tài),注意力集中在腳心,深呼吸,持續(xù)3 min后睜眼,反復3~4次,使患者感覺到身心放松,每次15 min,每周3~5次。
①干預前后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和抑郁自評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3]評估兩組患者的焦慮、抑郁情況,評分越高負性情緒越嚴重。②干預前后采用生活質量量表(quality of life,QOL)[3]評估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主要包括身體功能(40分)、心理功能(30分)、社會角色(30分)3方面,總分100分,評分越高生活質量越好。③干預后,采用實體瘤療效評價標準1.1(response evaluation criteria in solid tumor 1.1,RECIST 1.1)[4]評估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完全緩解(complete response,CR),病灶完全消失,至少維持4周;部分緩解(partial response,PR),病灶最大徑總和減少≥30%,至少維持4周;疾病穩(wěn)定(stable disease,SD),病灶最大徑總和減少<30%,或增加<20%,至少維持4周;疾病進展(progressive disease,PD),病灶最大徑總和增加≥20%,或出現(xiàn)新病灶。總緩解率=(CR+PR)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采用SPSS 17.0軟件對所有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例數(shù)和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干預前,兩組患者SAS、SDS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患者SAS、SDS評分均明顯低于本組干預前,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觀察組患者的SAS、SDS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表1)
表1 干預前后兩組患者SAS、SDS量表評分比較
干預前,兩組患者身體功能、心理功能、社會角色和QOL量表總分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患者身體功能、心理功能、社會角色和QOL量表總分均明顯高于本組干預前,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觀察組患者身體功能、心理功能、社會角色和QOL量表總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表2)
表2 干預前后兩組患者QOL量表評分比較
干預后,觀察組患者臨床總有效率為62.0%(31/50),與對照組患者的56.0%(28/50)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0.372,P>0.05)。(表3)
表3 干預后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 n(%)]
心理干預是臨床整體干預的一部分,是護理學發(fā)展的“里程碑”,主要通過積極的理解和溝通方式,充分了解患者心理狀態(tài)和需求,并根據(jù)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制訂積極的行為干預措施,使患者更加主動的配合治療。此外,溝通的前提和基礎是同情、尊重、理解患者,這也是在最短時間內建立互相信任、友好護患關系最有效手段。近年來,認知行為干預廣泛應用于臨床,多項研究表明,認知行為干預可促使患者產生新的認知概念,養(yǎng)成積極的治療及康復行為[5]。研究表明,腫瘤患者接受心理干預,可緩解患者的自我感受負擔,提高臨床療效[6]。認知行為干預還可糾正直腸癌、乳腺癌等患者的認知偏差,重建認知過程,從而提髙患者的依從性和臨床療效[7-8]。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觀察組患者SAS、SDS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表明心理及認知干預對肺癌患者病情控制有較好的輔助作用,可明顯改善患者的負性情緒。
本研究觀察組患者接受認知及心理干預,結果表明,肺癌術后患者接受心理及認知行為干預,可使患者始終保持積極的心理狀態(tài),優(yōu)化個人認知行為,有效減少因不良心理及認知狀況引發(fā)的對疾病恢復的干擾。在實施心理及認知行為干預的過程中,需要考慮個體因素的差異,滿足患者的不同訴求,保證干預措施落到實處[9];需有意識的營造和諧的醫(yī)患氛圍,提高患者對醫(yī)護的信任度;需對患者家屬進行健康宣教,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給予患者足夠的支持[10-11];使患者意識到,良好的配合結合針對性的治療方案可有效促進術后恢復,從而提高肺癌術后患者對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12-13];此外,還可以通過建立病友群,使患者回歸社會,從而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緒及認知功能。
綜上所述,心理及認知干預對肺癌術后患者的病情控制有較好的輔助作用,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負性情緒,提高整體干預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