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揚 劉昕 任智慧
[摘要]喪失部分勞動力的殘障貧困家庭屬無力型貧困,常規(guī)扶貧思路效果不明顯。對山區(qū)農村建檔立卡殘障貧困家庭進行入戶訪談調查,包括訪戶家庭自身經濟來源、勞動力數量、個體的心理狀態(tài)、對國家扶貧政策的了解程度,結合當地人均土地擁有量、土地生產效率、產業(yè)結構和基礎設施狀況,研究分析殘障貧困戶脫貧情況,結果表明,單純的在經濟上、資源上的幫助無法從根本上解決他們的貧困,殘障貧困家庭對精神上被認可、身份上被認同表現出強烈的需求。心理扶貧、精神脫貧才是扶貧的根本。扶貧工作必須實現與貧困戶的內在交流,研究貧困戶主觀心理因素,幫助貧困戶解除心理貧困激發(fā)內在活力。
[關鍵詞]云南山區(qū)農村;心理扶貧;精神交流;身份認同
[中圖分類號]D632.9 [文獻標識碼]A
1 前言
1.1 鄉(xiāng)村貧困戶調查研究的意義
我國各省發(fā)展情況差距大、農村建設水平不一,一般性的農村研究不具有代表性。具體到特定農村進行社會調查可以準確了解到單一農村現狀同時可進行橫向比較發(fā)現一些特殊性的社會問題。精準扶貧要具體到每村每戶,了解其中緣由按每戶情況制定個性化的脫貧解決方案。貧困戶家庭個體的調查研究雖然不具備普遍意義,卻可探尋出貧困根源和貧困戶個人的想法,將此類信息歸納總結得出不同貧困群體在某一方面的規(guī)律性研究可推動扶貧工作的精確度還能使扶貧方式更符合貧困群體的需求。從長期看,了解貧困群體內心想法才是脫貧的核心所在,在精神溝通上無障礙才能更好的避免脫貧再返貧現象。
1.2 梭落村簡介
梭落村隸屬于云南省會澤縣樂業(yè)鎮(zhèn),地處樂業(yè)鎮(zhèn)南邊,距樂業(yè)鎮(zhèn)鎮(zhèn)政府所在地39km,到鎮(zhèn)道路為水泥路,交通方便,距縣27km?,F有農戶359戶,有鄉(xiāng)村人口1371人,其中農業(yè)人口1365人,勞動力854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yè)人數777人。全村國土面積10.06km2,海拔1920m,年平均氣溫14℃,年降水量915mm。全村耕地面積37.55hm2,人均耕地0.028 hm2,林地574.67 hm2。
2 調查對象家庭情況
走訪建檔立卡貧困戶G家庭,其家位于山坡上沿著土路走,一棟單層兩面坡的土木結構房屋(見圖1),已經使用了22年泥土墻面有裂縫,屋頂瓦片破損透光,發(fā)現在其下有臉盆是接漏雨用,后面聊天也得到證實。一間不到10m2的房間放著一張床一個小桌和懸掛在架子上風干的臘肉,十分擁擠。他家有72歲的父母、哥嫂一家還有個遠嫁到浙江的妹妹,其中父親腦梗塞痛風高血壓肺氣腫經常去縣醫(yī)院治療,母親骨質增生看起來臉色紅潤精神十足。大哥在家務農閑時打點零工,嫂嫂在家養(yǎng)牲口收莊稼照顧老人。哥嫂有一個女兒在昆明學習助產護理專業(yè),有個兒子在村里讀小學,據說學習成績不錯在班里數一數二。妹妹三年回來一次,有個讀初三的兒子平時也幫不到家里。
經濟來源:他因為年輕時學習不好,打工閑暇時干農活鞭笞牛被撞,頭部著地造成壓縮性骨折,脊柱第三顆凸起(見圖2),那年他19歲。在聊天過程中,他講到家庭經濟來源有0.033 hm2辣椒、0.033 hm2玉米、一頭豬和兩頭驢。主要經濟收入靠辣椒和賣小驢崽,玉米用來喂豬,因家里勞動力短缺只養(yǎng)了一頭豬用來過年自家食用吃剩的做成臘肉儲存,偶爾有多余的會拿給貨郎賣掉換錢。他有刺繡的技能通過個人途徑得到一份刺繡鞋墊的勞動,成本5元繡好后可賣20元,一雙鞋墊需要4~5天時間,對于不能下床的殘障人士是一份相對自由多勞多得的創(chuàng)收手段。
貧困元素:由于父母年邁多病,自身身體殘障勞動能力受限。家庭勞動力短缺,加之接受教育水平較低在擇業(yè)和創(chuàng)新思維上處于被動地位。屬于典型的因殘致貧。
扶貧落實:他本人認定了A類低保每月有250元補助,其父母每月有70元的養(yǎng)老津貼。父親是B類低保每月有160元補助,母親是C類低保每月有120元補助。因危房需要改造,政府出資5萬元幫其在坡下重建鋼筋混凝土框架的空心磚房。在十多年前村里搖號抽衛(wèi)星電視接收器,比較幸運抽到了。過年春節(jié)慰問時,村里會發(fā)100元現金5kg米5kg油并且會不定期發(fā)放物資,去年發(fā)了洗衣機。
身份認同:在聊天過程中,了解到駐村干部走家訪戶過程中較少停留、深入了解困難戶情況,習慣性的放下宣傳冊走人并不對最新扶貧信息加以解讀,有不懂的主動問或者打電話咨詢也都是套話不能推心置腹的聊一聊。
3 與新疆扶貧比較
根據在新疆精河縣駐村工作隊的朋友描述,他們是各級機關干部與精準扶貧戶一對一結對成親戚每兩個月到親戚家入住。對全村的貧困戶實行雙覆蓋模式:干部住農戶家全覆蓋和農戶家被住全覆蓋,全村的貧困戶由所有駐村干部平均分配,每三個月一次,利用工作外的時間到農戶家同吃同住同學習同勞動。普及國家最新政策和法律信息解答農戶疑問,深入了解群眾訴求更好的解決群眾生活困難。建立訴求檔案,并做好訴求答復。此舉拉近了干部與群眾的距離,在經常性的交流中逐漸融入到貧困戶的生活中,更清晰更深入的了解到貧困戶現實情況和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在物質幫助與精神關懷的扶持下,獲得更多的群眾心聲強化了政府形象。同為民族邊疆地區(qū)的云南省會澤縣駐村干部更注重物質方面的扶持,在精神扶貧方面缺乏耐心與手段,較少關注貧困個體自身的想法和訴求不能夠深入了解貧困戶的內心世界對貧困戶缺少精神關懷。
4 創(chuàng)新思維與手段
縣上制定的養(yǎng)殖、辣椒、勞務輸出、核桃四大扶貧策略在實際效果方面,勞務輸出是最有效最顯著的,但這在沿海省份是上世紀的謀生手段并會產生空巢老人、留守兒童等新的社會問題,現在國家倡導的是返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就近擇業(yè)。一方面疏導大城市人口壓力,另一方面平衡地區(qū)間的差距。其他三個方面與全國多個地區(qū)相似,在規(guī)模和交通上差距大不具備優(yōu)勢競爭力缺乏本地特色產業(yè)。根據入戶調查,此處民眾多數掌握刺繡、制衣等傳統(tǒng)手工技能,存在個人往外地銷售民族服裝和刺繡產品的現象,很適合行動不便的殘障人士、老人和閑置勞動力。隨訪的副鎮(zhèn)長表示考慮過手工業(yè)但是因脫貧摘帽時間緊迫,手工業(yè)建立和銷售需要周期故放在以后的產業(yè)規(guī)劃中。此地多山,種植多集中于水稻、玉米、土煙、辣椒、花椒、核桃、土豆等農作物,缺少輪作套種和精深加工等農業(yè)科技知識。據民眾反映在家務農不如外出務工掙得多,因多種因素無法外出留在家務農的村民積極性不高,思想較落后。根據云南山區(qū)耕田少、山地多的情況無法與平原大面積種植相比擬,發(fā)揮其氣候與山地優(yōu)勢在水稻、辣椒、煙草、玉米中輪作套種紫蘇、油菜,開發(fā)百香果等高經濟價值果木;針對林地利用率不高的情況開發(fā)合歡樹、漆樹、杉樹、松樹、楊樹、柏樹等苗木結合菇類、大黃、白芍、生菜和金蟬等森林食品;配合當地養(yǎng)殖業(yè)開發(fā)屠宰、制皮產業(yè);林木秸稈造紙箱、編織,醬菜腌制等勞動密集型輕工業(yè)深加工。在招商引資難度大的情況下村里有特色產業(yè)不重樣、不單一,村民之間成立合作社集體化生產管理避免銷路難、品質差距大、林地利用率低的情況。
5 結語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以來農村的基礎設施和生活水平得到顯著改善,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鄉(xiāng)村道路、太陽能熱水器等早已普及。在物質需求得到基本滿足的同時,考慮到殘障貧困戶家庭缺乏一定的謀生手段加之活動范圍受限。在務工、務農方面都有所限制,較適合的有智力、手工等無工作地點要求、無時間要求的計件勞動產業(yè)模式。在國家扶貧政策這么好的情況下,殘障貧困戶表示感謝政府和國家的幫助,不想再麻煩人其他困難自己可以克服。因生活經歷相同、成長過程類似在聊天中很容易產生共鳴和代入感,不經意間訪戶就會放下戒備透露出其內心更深層次的想法和見解。在深度訪談過程中,每每談及孩子的時候不管是家庭教育還是青春期叛逆心理還是與小朋友互動詢問理想和愛好時,大人總是很開心。在談及其行動不便如何方便和日常生活時,其很有耐心的為我演示并加以描述,從聽廣播了解國家政策、新聞、養(yǎng)生、普法、給我們發(fā)送感謝短信等諸多生活小事中發(fā)現其積極樂觀的生活態(tài)度對待他人熱情真誠關心別人的感受迫切需要陪聊的心理。對國家、政府的感恩和從他人角度考慮扶貧工作的難度,對扶貧工作落實情況表達了自己的看法。從殘障人士角度出發(fā),因自身條件特殊喪失部分勞動能力,每每有工作人員入戶了解情況時,匆匆放下錢米面油四處環(huán)繞一下說幾句不痛不癢的慰問話語,不等與他們深入交談交換意見行使一下自己作為公民的話語權時,別人已迫不及待的想離開去下一家貧困戶。那種感覺是無奈、遺憾、習慣了,是一種不平等的交流,是一次不走心的入戶調查,是不能解決貧困戶心中最后的心理障礙。在基本物質生活得到滿足時,精神上的認可、身份上的認同比物質贈予更容易使困難人群產生獲得感,多一些交流、多一些理解耐心傾聽困難人群的內心感受用平等的話語、接地氣的方式關心他人使困難人群產生歸屬感。因為有了獲得感和歸屬感,困難人群有信心有勇氣克服困難積極進取,身殘志不殘、扶貧先扶智,早日脫貧避免返貧創(chuàng)建幸福新農村。
[參考文獻]
[1] 高考,年旻.融入貧困人群心理特征的精準扶貧研究[N].光明日報,2016-04-06.
[2] 程建家.農村老齡貧困群體社會心理“扶貧”探析——基于優(yōu)化人口心理素質的反貧困視角[J].安徽農業(yè)大學(社會科學版),2011,20(5).
[3] 秦其文.論心理貧困和心理扶貧[J].經濟研究導刊,2016(26).
[4] 劉學軍.精準扶貧中農村貧困人口心理狀況的問卷調查研究[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16(10).
[5] 江淑斌,王敏,馬玲玲.精準扶貧下建檔立卡對貧困戶心理感受與脫貧動力的影響研究[J].商學研究(雙月刊),2017,24(1).
[6] 葛志軍,邢成舉.精準扶貧:內涵、實踐困境及其原因闡釋——基于寧夏銀川兩個村莊的調查[J].貴州社會科學,20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