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廉
◆摘 要:作為一線小學語文教師,“敘事”的過程就是反思的過程,就是不斷地自我發(fā)現(xiàn)、自我提升的過程。我在日常的教學實踐中,用此方式,梳理內在的生命體驗;通過對教學經(jīng)歷的反思,逐漸理解在那個經(jīng)歷中所隱含的意義和體驗。我在講授北師大語文三年級上冊《你一定會聽見的》這篇課文時,從強調課前導入、運用思維導圖、采用多媒體技術三方面切入,論述了構建小學語文高效課堂的方法,結合自身對新教育理念的思考及教學實踐中的生命敘事與反思,由衷談論新教育理念中我對“高效課堂”構建的一點點感悟。
◆關鍵詞:小學語文;生命敘事;高效課堂;思維導圖;課前導入
從教二十余年,就在新教育開展的轟轟烈烈之際,我也以一線語文教師的身份,走近了新教育,和新教育之間發(fā)生了許多令人回味的故事。
北師版語文第五冊第二單元的主題詞是“聲音”。通過以前的知識積累,生活體驗,我班學生了解到,生活中其實有各種各樣奇妙的聲音,只要我們用心聆聽,就能夠發(fā)現(xiàn)。并且同時,孩子們也在之前的學習中也接觸到了象聲詞。在看到這篇文章時,我被文章開頭的前三段所吸引,但心里也絲絲失落:美妙的聲音在我們的身邊是無處不在,但是對于我們來說,有太多美妙的、細微的聲音卻被忽視了。于是周末我布置給學生:去尋找生活中的聲音了,尋找你平時充耳不聞的聲音,尋找你認為最美妙最動聽的一種聲音,尋找最能打動你的一種聲音。
首先,課前導入的過程中,我利用了教室里的多媒體設備,靜音播放了無障礙微電影《側耳傾聽》的片段,將學生的思緒從課堂引入到聽障患者的無聲世界當中去,聲音通過字幕中的象聲詞展現(xiàn),仿佛近在咫尺,但所有的聲音卻悄聲無息,從而營造出身臨其境之感。為我后續(xù)教學內容的有序展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這是一篇對于小學生而言略顯抽象且耐人尋味的課文,我把教學重點放在指導學生理解“為什么你一天天長大。卻逐漸失去了聽的興趣,好象自己的耳朵已關閉”?教育學生用心傾聽周圍的世界。同時,已在上一課時指導了字詞認讀書寫,劃分段落大意等預習工作,因此,本節(jié)課學生對課文內容已經(jīng)熟悉,閱讀、朗讀均無較大障礙,擁有足夠的能力去理解文本的情感內涵。
《你一定會聽見的》這是一篇文筆十分優(yōu)美文章。若是能夠指導學生依據(jù)課文仿寫,那么學生就更能體味出文字的優(yōu)美以及作者真摯的情感,也同時高效滲透式地教會他們一種學習寫作的方法——仿寫。所以我在前一課時結束前,布置學生寫一寫自己生活中所聽見的一些聲音,不僅是為了讓學生學著用心聽,更重要的,是教會他們養(yǎng)成一種及時記錄下自己生活中的點滴的習慣,這是一種語言習得,更是一種生命習得。
隨即,我請了幾位學生發(fā)言,學生的發(fā)言很是精彩。
在黑板上運用思維導圖的格式,簡要記錄了學生的發(fā)言關鍵詞(圖1)。
下課前,我播放了一段聲音,大約描述的是火車站母子離別的場景,人聲、環(huán)境聲與火車汽笛聲交織出現(xiàn),要求學生仿寫課文。
在本節(jié)課上,尚有一些方面欠缺許多,在此敘寫下自己的一些反思與心得。
首先,要更加注意體現(xiàn)教學的民主性,以平等對話的方式進行教學。請學生發(fā)言時,由于時間關系,忽略了一些積極舉手的學生,并且上一課時結束時,在問題的設置還有待進一步加強,可以更加細致化。例如分小組讓學生收集聲音,避免太多的重復。
其次,我在課堂上較為注重閱讀和寫作能力的培養(yǎng),在朗讀能力的培養(yǎng)上有所欠缺。課后借鑒了一些資料,請教了一些資深教師,我們可以在朗讀的培養(yǎng)上,向學生設置以下環(huán)節(jié):
“下面,老師和大家一起,齊聲朗讀課文,進一步熟悉課文內容?!?/p>
“選擇課文中自己喜歡的段落讀一讀,想想怎樣才能讀好?”
“同學們,現(xiàn)在給大家3分鐘的時間,將自己喜歡的段落讀給同桌聽(互聽互評)。”
通過對這一課文的認真教學,我深刻地認識到,閱讀和寫作,可以成為一個東西。它們就像鳥兒的一對翅膀,看似彼此分離,實際上相傍相依,血脈相連,互動而成一體,折損哪一個都會使飛翔失去平衡。語文教學應該讓學生盡力伸展這雙翼。引導學生在閱讀中感受生活,在閱讀中欣賞語言,在閱讀中學會表達。讓學生有一雙“自己的眼睛”,學會用自己的眼光去咀嚼課文,作出自己的解釋,這就像數(shù)學的一題多解一樣;還要學會用自己的眼光從周圍世界中發(fā)現(xiàn)并汲取,用手中的筆表達感受和體驗。在這堂課上,如果說,太多的機械式問答,太多的思想灌輸,只會使得學生失去自由的思考空間,只能跟著教師的思緒,甚至可謂是教師將自己對文本的理解強加給學生。如果能讓學生與文本進行直接的對話,可能對于文本有很多種不同的理解,但是,學生卻能從自己的內心理解到文本所要表達的主旨。這時,教師再引導式的說出自己對于文本的理解,學生和教師之間就能產(chǎn)生共鳴,課堂教學才會得到一種真正的愉悅。
參考文獻
[1]曾愛群.課前導入對小學語文高效課堂的影響[J].華夏教師,2017(06):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