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農(nóng)
“我們從哪里來?我們是誰?我們到哪里去?”這是人類永恒的命題,人們追根溯源,審視自我,翹望未來。一句簡單的話語,已然含蓋了這一切的努力。于是,人們時不時會引用這句名言,使用多了后,它漸漸褪去華美的哲學外衣,只剩下光膀子的背心短褲,行走于街頭巷尾。至此,這句名言就“進化”成了俗語,從筆墨痕跡變成了人們刻骨銘心的思想儲備。這似乎就是俗語的形成過程。
那么,這句話又是誰說的呢?出自哪部典籍?為何而說呢?其實,它不誕生于風花雪月的喃呢,也不成就于舊紙堆里的冥思苦想。這句話不是出自哪本書,而是寫在畫布上,是法國后印象派畫家保羅·高更100多年前的題詞,它是一個自殺未遂者的內心獨白。這就是俗語的前世今生,也是筆者對俗語感興趣的源頭。對于常用或有歧義的部分俗語,筆者試著重新做了解讀,專著近期將由湖北教育出版社結集出版。
“八字還沒一撇”比喻事情毫無眉目,未見端倪。試想想,“八”字是怎么寫的?第一筆是“丿”,第一筆“丿”都沒寫,怎么會有完整的“八”字。追根溯源,一是說,這句俗語是來自一個歷史典故;二是說,源于禪宗;三是說,來源于民間的測八字。
先說歷史典故:清·孫錦標《通俗常言疏證·卷三》: “《通俗編》:‘朱子《與劉子澄書》:圣賢已是八字打開了,人不自領會?!唇裼小俗植灰妰善病V,似又因于此。凡事無端緒者,謂之八字不曾見兩撇?!?/p>
在宋·朱熹寫的《與劉子澄書》一文中說了這樣幾句話:“圣賢已是八字打開了,人自不領會,卻向外狂走耳?!边@段文字的意思:是通向圣賢的大門,早已敞開,可是人們并不理會,不但不進門,反而朝外走。這句話的主題雖說是讓人們學習圣賢之道,但卻流露出朱熹對這些不認門的人的惋惜、遺憾而又無可奈何的心情??墒牵麤Q不會想到這句話竟是俗語“八字沒一撇”之源。問題就出在他的那個“八”字上,“八”字形似兩扇門,朱熹這里以八喻門無疑是很形象的。八字沒一撇,即是沒有門,現(xiàn)時,我們常說的“沒門兒”(意思是不可能)、“沒門路可走”(意思是沒有法),若追根考源,恐怕也都源出于此。和世上任何事物一樣,俗語也是向前發(fā)展的,其含意也是在變化的,“八字沒一撇”原指沒門兒,現(xiàn)在演變?yōu)闆]辦法、沒眉目、沒頭緒、不沾邊的代詞。
二是源于禪宗。宋·《續(xù)燈錄·卷二九》:“若問是何宗,八字不著丿。”意為不露端倪。后作“八字還沒一撇”、“八字還沒有一撇”,比喻事情還沒有一點眉目。
三是說來源于民間?!鞍俗诌€沒一撇”最開始是用來形容男女婚姻的,“八字”是指男女的生辰八字。在古代,男女雙方的生辰八字要合(即不相沖相克),才能通婚。
舊時有個俗稱叫做“發(fā)八字”,即正式定親之意。首先,男女雙方家長請算命先生合生辰八字,若八字合,男方則選定黃道吉日與女方交換當事人的生辰八字,俗稱“發(fā)八字”。
如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二九回》:“不然,姐姐只想,也有個八字還沒一撇兒,我就敢冒冒失失把姐姐合他畫在一幅畫兒上的理嗎?”
又如現(xiàn)代·老舍《四世同堂·九四》:“雖說救錢先生的事兒八字還沒一撇,可他總算有了指望?!?/p>
這句俗語也寫作:“八字沒一撇”、“八字還沒一撇兒”、“八字沒一撇兒”。
“百萬買宅,千萬買鄰”出自《南史·呂僧珍傳》,其中有一段記載:“初,宋季雅罷南康郡,市宅房呂僧珍宅側。僧珍問宅價,曰:‘一千一百萬?!制滟F。季雅曰:‘百萬買宅,千萬買鄰。’”
這個故事是說,南朝梁武帝時,宋季雅從南康做官退休回到京城,在呂僧珍的住宅旁邊買了一處房子。呂僧珍問他花了多少錢,他說花了1100萬。呂僧珍說他買得太貴,宋季雅回答:“我是100萬買宅,1000萬買鄰?!?/p>
宋季雅為什么非得要與呂僧珍為鄰呢?原因就是呂僧珍當時官風很正,人品很好,非常有學問。呂僧珍在任南兗州刺史時,他的一個賣蔥的侄子找到他,想在州里謀個差事。呂僧珍當即毫不客氣地拒絕說:“我受了國家的重恩,日夜都想著效力報答。你沒有為國家出過一份力,怎么可以提出非分的要求?還是回去賣你的蔥吧。”呂僧珍家的舊居在南兗州城北街,前邊是督郵的衙門。呂僧珍做了官以后,很多人都勸他:“你應該把督郵的官衙遷到別處去,這樣就可以把你家的宅院擴大了?!眳紊渎犃撕苌鷼猓骸霸趺纯梢园岬艄傺脭U大自己的住宅?這樣的事我絕不會干!” 所以,在宋季雅看來,花1000萬買鄰也是值得的。
“百萬買宅,千萬買鄰,人生孰若安居之樂?”宋·辛棄疾《新居上梁》中有此句。
好宅子不如好鄰居,好鄰居千金難求?!懊夏溉w”到“百萬買宅,千萬買鄰”,再到“遠親不如近鄰”。中國人對鄰居(環(huán)境)的選擇一直沒有放松,因為中國人懂得“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而且知道,這是金錢無法衡量的。
人皆養(yǎng)子望聰明,
我被聰明誤一生。
惟愿孩兒愚且魯,
無災無難到公卿。
——蘇東坡《洗兒》
公元1083年9月,誰也未能料到,長江之濱的黃州東坡雪堂,四十七歲的大宋才子蘇東坡與小妾朝云喜得貴子全家人歡天喜地之時,他即興揮毫寫下的竟是這首絲毫不起眼的《洗兒》詩。
趕來道喜的朋友們非常奇怪,這與他一年前所寫下的豪邁驚天的一詞二賦相比,此詩實在不能入眼。而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往往未如所料而又恰恰正如所料,此子取名遁兒,第二年不滿周歲時,蘇東坡前往汝州赴任,遁兒于途中不幸夭亡。所有這一切似乎昭示著蘇東坡日后的人生注定要歷盡坎坷,大起大落,禍福相隨。
詩中幾處轉折,情味全在其中:世人望子聰明,我卻望子愚蠢,一轉折也;人聰明就該一生順利,我卻因聰明誤了一生,二轉折也;愚魯?shù)娜嗽摕o所作為,但卻能“無災無難到公卿”,三轉折也。蘇軾的牢騷全在這些轉折中。
“聰明反被聰明誤”,自以為聰明反而被聰明耽誤或坑害。這句俗語應流行于明代,明代·馮夢龍《古今笑》:“頻年謫居,嘗作《洗兒》詩,曰:‘人皆養(yǎng)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惟愿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闭且驗椤豆沤裥Α罚@首詩才對后世產(chǎn)生了極大影響。
明代·周清原的短篇平話小說集《西湖二集·第四卷》:“然與其聰明反被聰明誤,不如做個愚蠢之人,一生無災無難,安安穩(wěn)穩(wěn)?!笨梢姡钸t明末,“聰明反被聰明誤”已經(jīng)語句完整地流行了。
“水至清則無魚”這句俗語是以生物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做比喻,落腳點是后面的一句:“人至察則無徒”。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出自班固《漢書》卷六十五、東方朔傳第三十五:“雖然,安可以不務修身乎哉!《詩》云:‘鼓鐘于宮,聲聞于外?!Q鳴于九皋,聲聞于天?!埬苄奚恚位疾粯s!太公體行仁義,七十有二乃設用于文、武,得信厥說,封于齊,七百歲而不絕。此士所以日夜孳孳,敏行而不敢怠也。辟若鹡鸰,飛且鳴矣。傳曰:‘天不為人之惡寒而輟其冬,地不為人之惡險而輟其廣,君子不為小人之匈匈而易其行。’‘天有常度,地有常形,君子有常行;君子道其常,小人計其功?!对姟吩疲骸Y義之不愆,何恤人之言?’故曰:‘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冕而前旒,所以蔽明;黈纊充耳,所以塞聰。’明有所不見,聰有所不聞,舉大德,赦小過,無求備于一人之義也。枉而直之,使自得之;優(yōu)而柔之,使自求之;揆而度之,使自索之。蓋圣人教化如此,欲自得之;自得之,則敏且廣矣。”
唐代·房玄齡等《晉書·郭璞傳》:“而中興之祚不隆,圣敬之風未躋者,殆由法令太明,刑教太峻。故水至清則無魚,政至察則眾乖,此自然之勢也?!?/p>
“水至清則無魚”后來被濃縮成一句成語:“水清無魚”?!八燎鍎t無魚”這是盡人皆知的道理。原因無非是,水過于清澈,魚難以生存?!叭酥敛靹t無徒”,察,就是苛察。徒,即同類或伙伴的意思,現(xiàn)在就是指“朋友”?!叭酥敛靹t無徒”,引喻現(xiàn)實社會里,人太精明而過分苛察,就不能容人,就沒有伙伴沒有朋友。因為精明者往往容不得他的過錯或性格上的差異。
我個人更喜歡“水至清則無魚”這句。因為它所包含的內容遠大于“人至察則無徒”或“政至察則眾乖”,“水至清則無魚”首先給出的是個社會問題,任何社會的主流聲音,雖然都強調“真、善、美”等,但過于極端就“水至清”了,社會就不能容你。以岳飛為例,不貪財、不好色、不求名、不戀權,一心要“精忠報國”?;实壅J為他要謀逆篡位,同僚認為他做完人,我們就是陪襯,下屬也有人怨他擋路。當然,百姓喜歡,可什么事兒是百姓說了算的?
“水至清則無魚”,在當今更是如此,你想“至清”你就“自清”吧,別說官場,生意場、職場,太多的門都不為你開。
其實,水渾一點也不要緊,只要你還能堅持你的原則就好,前提是你得有原則。鄭板橋有原則,他也說:“難得糊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