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昀?謝慧菁?肖慧
現(xiàn)在的教育有一種傾向,校園修建得越來越美,圍墻也筑造得越來越結實,孩子們似乎被“圈養(yǎng)”在美麗、舒適的校園溫室中,想象、編織著一個又一個聯(lián)結世界的夢想,但因為缺少到大自然中增長智慧、磨礪品質、學會生存的機會,那么這些夢想可能也只是童話而已。
2014年4月19日,原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司長王定華在第十二屆全國基礎教育學校論壇上發(fā)表了題為《我國基礎教育新形勢與蒲公英行動計劃》的主題演講,提出了研學活動的定義:學生集體參加的有組織、有計劃、有目的的校外參觀體驗實踐活動。研學要以年級為單位、以班為單位進行集體活動,同學們在教師或者輔導員的帶領下,確定主題,以課程為目標,以動手做、做中學的形式,共同體驗,分組活動,相互研討,書寫研學日志,形成研學總結報告。
2018年10月8日,廣東省教育廳公布《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提出將研學旅行納入學校教育教學計劃,確保每名中小學生在每個學段都能參加有效的研學旅行。作為一種新的育人途徑,研學旅行是一個新生事物,如何立足學校的課程建設,找準研學的切入點,有效開展研學活動成為學校課程建設的重要抓手。
一、研學課程的目標定位
1.從國家意志的角度思考研學課程目標
研學旅行承載著基礎教育階段素質教育的重任,即《實施意見》所指出的:“幫助中小學生了解國情、熱愛祖國、開闊眼界、增長知識、著力提高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p>
廣東省廣州市荔灣區(qū)西關實驗小學(以下簡稱西關實驗小學)于2018年3月正式啟動了“學科融合統(tǒng)整下的兒童生長課程”項目,在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教育視野下,引入STEAM(集科學、技術、工程、藝術、數(shù)學于一體的綜合教育)重實踐的跨學科教育理念,打破常規(guī)的學科界限,將研學課程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進行統(tǒng)籌考慮,將其納入學校年度教育教學計劃,建構“走下課堂、走出校園、走進社會、走向未來”的研學旅行課程模式,以提高學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社會責任感、涵養(yǎng)大氣的心靈格局為研學課程的教學目標。
如“走讀廣州”課程項目旨在讓學生通過多維度的體驗,感受城市發(fā)展變化的步伐,觸摸歷史的年輪,領略廣州千年古城的風土人情和魅力?!白咦x”的概念包含兩個意義:“走”是希望學生通過研學的形式,走出校園,到現(xiàn)實的生活場景中去經歷歷史,用腳步串聯(lián)起廣州的重要歷史人文空間與現(xiàn)代建筑地標,用眼睛觀察城市規(guī)劃建設發(fā)展的變遷,并能身臨其境;“讀”是希望通過多學科整合課程、多樣式的主題閱讀,拓寬學生的信息量,通過各種視聽材料,迅速加強學生對廣州人文風情、歷史變遷的認識,同時利用專業(yè)的講解資源,提高學生對廣州的認識與印象,使學生能“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2.從社會發(fā)展趨勢與家庭需求中挖掘研學課程目標
學校的課程建設是一個動態(tài)發(fā)展的過程,需要不斷融入社會元素、時代元素。對于學生的研學能力,包括研學中的交往能力培養(yǎng),已經成為學校課程能力培養(yǎng)的一部分。同時,隨著家庭經濟狀況的改善,許多家長都有“放松心情、增長見識”的計劃,因此,西關實驗小學結合家長的專業(yè)技能與豐富的社會資源開創(chuàng)“家長導師進課堂”項目,真正實現(xiàn)有效的家校共育,拓寬研學之路。
如“STEAM+L視角下騎樓美的探索”項目,圍繞“西關騎樓”從科學(S)、技術(T)、工程(E)、藝術(A)、數(shù)學(M)、語言(L)等多維度,通過實地考察引導學生探究西關騎樓的特征、分類、結構和模型設計制作與范式,引導學生展開對同一事物進行不同視角的探究性學習。力求學生能從個體生活、社會生活及與大自然的接觸中獲得豐富的實踐經驗,形成并逐步提升對自然、社會和自我之間內在聯(lián)系的整體認識,具有價值體驗、責任擔當、問題解決、創(chuàng)意物化等方面的意識和能力。研學過程邀請家長導師全程參與,充當教師角色,取得了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3.從學生素養(yǎng)與能力現(xiàn)狀中定位研學課程目標
從近年學生體質健康測試數(shù)據(jù)中可見,學生總體的身體素質情況不容樂觀,存在比較明顯的高分低能、四體不勤、五谷不分、身體素質令人擔憂的現(xiàn)象;同時,學生的自主探究潛力也遠遠沒有得到開發(fā);另外,教學評價往往會傾向于對“乖”學生的褒揚,因為“乖”學生容易管理,但是這種傾向罔顧學生的個體差異,久而久之,會導致學生整體的學習主動性與積極性受到挫傷。
基于以上各種原因,兒童生長課程在二年級開展“四美少年”項目課程,通過行美、繩美、體美、藝美四個項目對學生進行最基本的審美視覺、體能素質的教育,通過祖廟的醒獅活動實地模擬比賽,讓學生感受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這樣可以多維度地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二、研學課程的實施路徑
1.周密策劃
第一,根據(jù)課程總體計劃,提前選定研學地點,確定研學主題,預設知識遷移節(jié)點和安全應急預案;第二,提前考察沿途道路狀況,確定路線、過程、人力資源安排等;第三,提前做好相關材料收集,并形成詳細學案。
2.確立重點
第一,引領學生帶著基于研學主題的問題參與研學,要生成研學報告,此為“研”。第二,幫助學生深度融合課堂知識與課外實踐,以課堂知識指導課外實踐,以課外實踐深化課堂所學,此為“學”。第三,教師要善于挖掘德育滲透點,實現(xiàn)德與智一體化,此為“德”。第四,為學生多提供動手實踐的機會,讓學生在研學的過程中實現(xiàn)研中學、做中學,實現(xiàn)心、手、腦的融合發(fā)展,此為“做”;第五,安全為重,乘車秩序、行走秩序、工具安全等都要重點關注,此為“安”。
如“走讀廣州”項目中的研學活動計劃將對多種因素的考慮融合進了計劃中,并根據(jù)主題與學情,研制了研學任務單。
研學課程,無論是從安全與健康方面,還是從知識與情感方面,其主旨都是幫助學生守護好生命,讓學生的自然生命有長度,智慧生命有深度,精神生命有高度。這是教育的要義,這是研學課程的要點,這是守護成長的真義。
本文系廣東省廣州市荔灣區(qū)西關實驗小學“基于西關地域文化學科融合統(tǒng)整兒童生長課程”行動研究項目成果。
(作者單位:廣東省廣州市荔灣區(qū)西關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孫昕
heartedu_s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