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東強
【摘要】目前高中古代詩歌閱讀教學“高耗低效”的問題亟待解決。以課堂學習主題模式開展古代詩歌教學,能夠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與實踐能力,擴大學生的閱讀量,提高語文核心素養(yǎng)。本文以《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詩歌部第一單元的“自主賞析”課教學為例,對高中語文課堂愛國主題模式展開探究。
【關(guān)鍵詞】愛國主題;詩歌;探究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在竇桂梅老師“結(jié)合兒童自身特點和學習現(xiàn)狀,以及課程單元,從教材自身建構(gòu),提出主題教學”后,主題教學模式在小學和初中綜合實踐活動搞得轟轟烈烈,而高中綜合實踐活動卻很難開展。為了突破應試教育的束縛,迎來指向能力的素質(zhì)教育,筆者提出了閱讀課“確立課堂學習主題課型”的有效教學的研究,下面是我在古代詩歌教學過程中的一些具體做法。
一、立足課堂,確立主題
運用課堂學習主題模式來開展單元教學,首先是探討本單元學習的主題,然后通過引導學生來確認主題。筆者引導學生探討第一單元愛國主題時,看到《書憤》的愛國主題可以通過“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通過諸葛亮的典故,追慕先賢的業(yè)績,表明自己的愛國熱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諸葛亮,施展抱負)確認,《蜀相》的愛國主題可以通過“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表達作者對諸葛亮的崇敬之情,同時也是作者對自己功業(yè)未就的感嘆)確認,《湘夫人》的愛國主題可以通過屈原的身世背景來確認,而《擬行路難》則需要老師補充材料(如結(jié)合魏晉南北朝時的門閥制度及他的《代陳思王白馬篇》)來確認。在主題確認以后,教師還需要引導學生圍繞主題,結(jié)合課后鏈接的資料,拓寬學生的閱讀量。如對《湘夫人》的愛國主題探討。屈原的這首《湘夫人》,假如只是單純從文本出發(fā),我們讀到的只可能是湘君思念湘夫人的那種馳神遙望,祈之不來,盼而不見的惆悵心情。但解讀只停留在這個層次,就不免有些膚淺了。屈原寫《湘夫人》的真正意圖會是什么?有人認為是作者借湘夫人這篇楚辭來表達自己不被楚王所賞識的愁緒與悲憤之情,這種看法有沒有合理性?聯(lián)系我們學習過的《離騷》節(jié)選部分及屈原的身世背景,引導學生分析《湘夫人》的創(chuàng)作歷史背景,以及作者屈原的生平,再讓學生搜集資料展開思索,這樣才能更加全面地感受理解《湘夫人》。
二、設(shè)置問題,引出主題
在運用課堂學習主題模式開展教學時,教師要以學生為本,站在學生的角度來設(shè)置問題開展教學,把課堂真正交給學生,學生的學習理念轉(zhuǎn)變了,學習起來就更加主動和靈活了。例如,在學習《蜀相》時,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確認詩中愛國主題的句子為“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然后設(shè)置問題讓學生進行思考,“詩人為何對諸葛亮進行感嘆?在詩人的嗟嘆中,又蘊含著詩人的哪些情感?”接下來利用多媒體補充資料,“詩圣”杜甫前前后后一共寫了十幾首關(guān)于三國蜀國丞相諸葛亮的詩歌,比如《八陣圖》《詠懷古跡五首》《諸葛廟》《上卿翁請修武侯廟,遺像缺落,時崔卿權(quán)夔州》《夔州歌十絕句》《古柏行》《武侯廟(廟在白帝西郊)》《蜀相》《閣夜》等。諸葛亮在杜甫心中評價這么高,教師可以預設(shè)以下結(jié)論:一是杜甫晚年主要是生活在成都與四川全省內(nèi),而諸葛亮一生的主要活動范圍也是在成都與四川全省內(nèi),他們倆在空間上有很多交集,而諸葛亮又是四川人民最為推崇、名氣最大的歷史人物,杜甫自然就有很多歌頌他的篇章了;二是諸葛亮是中國歷史上才學、人品、成就都是十全十美的,幾近“完人”,加上《三國演義》這本歷史演義小說中對他的神化,值得所有人推崇、敬重,杜甫更不例外了;三是諸葛亮一生成就卓著、叱咤風云,萬眾擁戴,而杜甫晚年卻窮困潦倒、一事無成,他難免不向往、仰慕諸葛亮的人生。在學生得到認可的基礎(chǔ)上,讓學生去重溫“詩圣”杜甫的身世背景及官宦仕途經(jīng)歷,理解他“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追求志向以及郁郁不得志的現(xiàn)實處境,從而感受到《蜀相》中所表達出的古今英雄(包括詩人自己)在國危時艱之際有才無命、壯志未酬的悲慨之情。有效問題的設(shè)置切入,可以幫助學生復習鞏固原有的知識,培養(yǎng)學生對問題的深層探究和全面分析能力,在探究中加深對愛國主題的理解。
三、小組探究,交流主題
師生共學主張師生、生生是一個學習共同體。在這個共同體中,師生、生生一起面對新的學習環(huán)境、問題語境,針對同一個問題,相互辯難,相互討論,相互鼓勵,共同協(xié)商找到問題解決的途徑。在教學中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讓小組中每個人都能發(fā)表自己的意見,樂于傾聽和接受他人的意見,從而形成了師生、生生之間的多層次、全方位、多角度的交流模式,有效提高課堂學習效率。學生在小組探究的過程中,可以互相分享自己對課文的獨特見解,然后通過合作交流,加深對課文主題的深層理解。在這樣的教學環(huán)境中,教師不再是觀察者、代言者和宣講者,而是學習過程的參與者、討論者、辯論者、競爭者、喝彩者和分享者。通過小組交流探究,師生、生生一起成長和進步,不人云亦云,不以訛傳訛,能夠用精準、恰當?shù)恼Z言表達真觀點、真思想。如學習《書憤》時,在愛國主題模式下,先引導學生搜集陸游有代表性的愛國詩信息,進行整理與歸納,在此基礎(chǔ)上和學生一起就詩歌本身讀到的感悟在小組中分享和交流。同樣的“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有的學生讀出了詩人的無奈和感傷;有的學生讀出了詩人的歲月蹉跎和壯志難酬;有的學生讀出了詩人的“有心殺賊,無力回天”的憤懣;還有的學生得出了政治黑暗,歲月蹉跎,但詩人心中的愛國之花永不會枯萎的結(jié)論。從愛國主題的角度出發(fā),教師以參與者的身份就詩句具體語境和學生一起探究,對詩歌主旨進行客觀分析,對學生的分歧點進行正確的引導,讓詩歌的主題更加鮮明突出。
四、結(jié)語
“在目前高考的影響下,主題閱讀的實用價值實踐得到關(guān)注,相較于傳統(tǒng)化問一答一的模式更具有實用性的價值?!蓖ㄟ^教學實踐,我發(fā)現(xiàn)主題課型模式契合了高中語文課程的基本要求,也為高中語文課改提供了一個極為有效的途徑??梢灶A期,通過高中語文新課程之閱讀課確立課堂學習主題課型的有效教學研究,能夠改變目前教學現(xiàn)狀,促進課堂轉(zhuǎn)變,提升閱讀的品質(zhì)和層次,增加課堂的深度和厚度,為祖國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高素質(zhì)人才。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師范教育司組.竇桂梅與主題教學[M].北京:北京師范出版社,2006.
[2]孫艷靜.談高中語文如何實施高效課堂[J].學苑教育,2014(12).
附 ? ?注
本文為2018年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課題(課題名稱:高中語文新課程之閱讀課“確立課堂學習主題課型”的有效教學的研究。批準號:GS[2018]GHB3249)部分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