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平弟
摘 要:語文教學既是創(chuàng)造性的教學工作,又是要求運用語言、文學、音像、造型等方式方法進行形象化的教學。因此,語文教學藝術也是一種"物態(tài)化的審美創(chuàng)造"的特殊形式。語文教學藝術的理想境界應包括六個方面即激發(fā)興趣、吸引注意、啟迪思維、學會應變、學得高效和紿予享受。
關鍵詞:語文教學;教學藝術;語言魅力
一、激發(fā)興趣一一自需力(自覺力)
興趣是人們力求認識某種事物或愛好某種活動的傾向。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者。"夸美紐斯也說:"興趣是創(chuàng)造一個歡樂和光明的教學環(huán)境的重要途徑之一。"愛因斯坦也說過:"熱愛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成才的搖籃。"對于學生來說,他們的行為常常受興趣的支配。因此,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就能造成獲得最佳效果的有利條件。
二、吸引注意一一向心力(抓心力)
教師每上一堂語文課,不論拿到何種體裁的文章,不論教學何種內(nèi)容的知識,面對不同程度的學生,都要提問題,啟而得法;講析課文,由淺入深,層層揭示,環(huán)環(huán)相扣。這樣學生的心就能抓住,爭先恐后,躍躍欲試。教師就似手拿一根無形的指揮棒在有節(jié)拍地指揮,使所教的內(nèi)容化為音符,伴隨著美妙的旋律,流進學生心田,潛入學生的記憶深處。學生始終能開展積極思維,引起種種聯(lián)想。
于漪老師在這方面做得較好。她一登上講臺,自己就先進入"角色",完全把作者在文章中寄寓的情思化為自己的真情實感,講起課來,娓娓動聽,給人以人迷之感。另外,教師的體態(tài)語,用的教具、板書,以及電化教學手段等等,都是吸引學生注意的因素。
三、啟迪思維-一創(chuàng)造力(原動力)
語言的藝術,就是思維的藝術。對一篇文章的閱讀,就是對作者觀察分析認識事物的思維過程的分析解剖。俗話說:"澆花要澆根。"根深才能花紅葉茂。教書也要教"本",育人要育"心"。這"本"就是語文所體現(xiàn)的人類觀察分析認識和表現(xiàn)事物的科學思維方法成果;這"心"就是學生的"心智"。
從宏觀上說,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及創(chuàng)造力是時代的需要。 當今國際競爭的實質(zhì)是科技的競爭,國民創(chuàng)造力的高低已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競爭力的重要標志。同時學生思維能力及創(chuàng)造力的培養(yǎng)是提高語文教學質(zhì)量的需要。
如何啟迪思維?
首先,最大限度地發(fā)揚民主。調(diào)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這是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思維,讓學生學會如何學習的重要途徑。 指導學法,增強學生的自學能力。開發(fā)學生智力,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
其次,安排適當?shù)挠柧毿蛄?。教學中可以有針對性地進行形象思維訓練、抽象思維訓練、辯證思維訓練、靈感思維訓練。
再次,教師要更新教育觀念。首先要樹立新的學生觀,其次要有科學的教學觀。
四、教會應變一一機智力(反三力)
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起什么作用?葉圣陶的看法是:"教師之為教,不在全盤授與,而在相機誘導。"他用一句話歸納自己的教育思想,那就是"教是為了指導學生學",要讓學生達到"自能讀書""自能作文"的目的,關鍵"惟在啟發(fā)導引"。這"啟發(fā)導引"者非教師莫屬,"責任全在教師身上"。 語文教育若能在傳播語文知識的同時,教會學生掌握學習的基本方法,為培養(yǎng)起學生聽說讀寫的基本能力,使其日后在終身學習中受益,豈不功德無量?葉老認為教師應憑借教材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之反三,練成閱讀和寫作的熟練技能;因此,教師就要朝著促使學生'反三'這個標準精要地'講',務必啟發(fā)學生,引導他們盡可能自己去探索"。教師希望學生"舉一隅"而從此學得方法,養(yǎng)成習慣,自己去"三隅反",就必須緊緊抓住教材這個"例子",充分利用好教材這個"憑借"。只有這樣,學生的反三力才能培養(yǎng),學生的機智才能培養(yǎng),學生才會應變。
五、學得高效一一功利力
課堂上少講、少分析、少考,引導學生積極地動腦、動口、動手,引導學生積極地參與言語實踐,接受言語訓練。在減少講授時間的同時,大幅度地提高學生的言語能力即增加教學的有效勞動量,是提高語文教學效率的根本途徑。就是在教師的激勵、組織、啟發(fā)、誘導下,學生主動地獲取語文真知,逐步學會學習語文的方法,初步地掌握聽說讀寫思的能力,并為進一步發(fā)展這種能力終至形成習慣提供基礎。這樣的學習思考、研究和練習的過程,使學生能自始至終多方面受到嚴格認真的語文訓練,以提高教學的有效性。這比起把學生當作容器,讓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效果自然要好得多。
六、給予享受-一審美力(樂學、好學)
一切教學藝術都一定要給人以美感。因為藝術的本質(zhì)是人對現(xiàn)實的審美觀照。語文教學藝術應具有美的屬性。 美是人的本質(zhì)力量的對象化。語文教學目的本身就有培養(yǎng)學生健康的審美觀的要求,語文教學內(nèi)容和方法具有豐富的審美因素和審美條件。語文教師對傳授的內(nèi)容,傾注了教師自身的審美情感。語文教師把握語文教學的規(guī)律,創(chuàng)造出一個完美的語文教學整體的藝術形象。這樣的教學藝術就是教師本身力量的對象化。
總之,藝術是無止境的,語文教學藝術也是一樣,只要我們語文老師對事業(yè)充滿愛,對學生傾注滿腔熱忱的愛,給學生真實的東西、終身有用的東西并能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zhì),時時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這就是語文課堂教學的真正的藝術。
參考文獻:
[1]肖培東,我就想淺淺地教語文[M].長江文藝出版社,2016.
[2]蘇霍姆林斯基選集[M].教育科學出版社,(蘇)瓦·亞·蘇霍姆林斯基著,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