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欣文 汶倩 李毅 劉誠 趙愷 趙宏謀 鹿軍 梁曉軍
(1.西安交通大學附屬紅會醫(yī)院足踝外科,西安 710054;2.西安市第九醫(yī)院預防保健科,西安 710054)
排除標準:①有扁平足、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創(chuàng)傷病史患者;②合并腫瘤者;③合并精神疾病患者;④妊娠或哺乳期婦女。
本研究共納入21例患者(31足),其中10例為雙側,男3 例(3 足),女18 例(28 足);年齡20~34 歲,平均(28.6±2.2)歲?;甲憔霈F(xiàn)囊炎疼痛,影響行走,無明顯第一跖趾關節(jié)骨關節(jié)炎。術前均拍攝負重位足正側位X線片,負重正位X線片測量HVA為32°~43°,平均37.5°±5.2°;IMA 為11°~25°,平均14.1°±4.4°;DMAA 為22°~44°,平均31.0°±3.5°?;甲愎δ芨鶕?jù)美國矯形足踝協(xié)會(American Orthop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Maryland 跖趾關節(jié)評分系統(tǒng)評分為45~67 分,平均(58.0±5.8)分,疼痛視覺模擬評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為5~8 分,平均(6.0±2.0)分。
所有手術均在全身麻醉+神經阻滯下進行,患肢大腿根部上氣囊止血帶。患者取仰臥位,常規(guī)術野消毒鋪巾。
①行第一、二跖骨頭間縱切口,長約2 cm,暴露并切斷收肌止點,縱行切開第一跖趾關節(jié)外側關節(jié)囊及籽骨懸韌帶,內翻趾,撕開外側攣縮的關節(jié)囊,這時外側軟組織就完全松解[5]。
②行第一跖骨內側縱行切口,長約7 cm。注意保護足跖背內側神經,“L”形切開關節(jié)囊,翻開后顯露內側骨突,在矢狀溝內側1 mm處切除骨突。
③在切口的跖骨干部分,切至骨膜,向兩側推開骨膜,顯露跖骨干的背側和跖側。在第一跖骨內側面做“Z”形截骨。背側截骨線位于跖骨頸的背側,跖側截骨面位于跖骨基底的跖側。用持骨鉗固定近端骨塊,輕微向內側拉,推擠跖骨頭和遠端骨塊向外移位,矯正IMA 畸形,最大移位可達跖骨干直徑的2/3。在截骨的遠端和近端分別進行楔形截骨,遠端骨塊通過反向旋轉,以擺正跖骨頭的位置,矯正DMAA 畸形(圖1)。用持骨鉗固定后,于跖骨背側中線斜行向位于跖側的骨塊打入2枚導針,X線透視機下透視確認角度滿意后,置入2枚3.0 mm雙螺紋加壓螺釘或者可吸收螺釘進行固定,用微型擺鋸切除由截骨矯形產生的第一跖骨遠側突出骨塊,將截除骨贅修整后嵌入截骨間隙。
⑤X線檢查內固定位置滿意后,根據(jù)截骨后跖趾關節(jié)的位置,決定是否牽拉內側關節(jié)囊。如果仍有輕度外翻,可牽拉關節(jié)囊向近端和背側,用可吸收縫合線縫合截骨近端骨質。沖洗并逐層關閉切口。
傳統(tǒng)的Scarf截骨術是在“Z”形截骨后,向外側平推跖骨遠端截骨塊,從而達到糾正外翻畸形的目的,對于DMAA 的矯正沒有任何作用,故而DMAA 增大為其手術禁忌證。在臨床工作中,對傳統(tǒng)的Scarf截骨術進行改良,主要體現(xiàn)在“Z”形截骨的兩端,分別截取小的楔形骨塊,然后將跖骨遠端的跖骨頭進行反向旋轉,從而糾正DMAA,達到第一跖趾關節(jié)的匹配。
圖1 改良Scarf截骨術手術示意圖
術后彈力繃帶加壓包扎,第一、二趾間使用紗布條隔離各趾,予以抗感染、消腫鎮(zhèn)痛等基礎治療?;甲闾Ц?,各足趾可適度進行主動活動,術后2 周傷口部拆線。術后3周開始逐漸加強跖趾關節(jié)被動活動,術后6 周行X 線檢查,截骨線處已有愈合,則允許患者穿鞋負重活動。
術后對患者進行門診隨訪,進行臨床療效及影像學指標評估,并記錄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情況。
臨床評價:術前及術后1 年,采用AOFAS Maryland 跖趾關節(jié)評分進行臨床療效評估,包括疼痛(40分)、功能(50 分)、足部對線(10 分)[6];同時對患者進行VAS評分,包括0~10分,0表示無痛,10表示最痛。
影像學評估:分別于術前、術后半年及術后1 年拍攝足部X 線片,應用骨科專用量角器測量HVA、IMA、DMAA。
采用SPSS 15.0 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患者手術前后HVA、IMA、DMAA角及VAS 評分、AOFAS 評分比較采用配對樣本t 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例患者術后均得到隨訪,隨訪10~15 個月,平均(13.2±2.5)個月。患者術前及術后1年隨訪AOFAS評分分別為(58.0±5.8)分、(94.2±6.6)分,VAS 評分分別為(6.0±2.0)分、(1.5±2.0)分,術后1 年較術前改善(P<0.001)。
術后半年、術后1年HVA、IMA、DMAA 與術前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1,表1)。
表1 手術前后HVA、IMA、DMAA比較(,°)
表1 手術前后HVA、IMA、DMAA比較(,°)
注:與術前比較,*P<0.001
所有患者傷口愈合良好,發(fā)生并發(fā)癥2 例(9.5%),均為患者內側切口皮膚邊緣感覺麻木,10個月后復查時癥狀已緩解。無臨床復發(fā)病例。典型病例見圖2。
Scarf 截骨術因其操作簡便、并發(fā)癥少、復發(fā)率低、臨床療效確切,近年來在歐美廣泛應用[13]。有文獻研究表明,相比跖骨遠端截骨,Scarf截骨術有更強的矯形能力[14]。Scarf截骨是第一跖骨干的閉合“Z”形截骨,主要包含4個要素,即Z形截骨、外側松解、骨贅切除和內側關節(jié)囊緊縮。Scarf截骨有截骨接觸面積大,內在穩(wěn)定性好,通過埋頭釘加壓固定,骨質愈合快,術后制動時間短,可早期負重功能鍛煉等優(yōu)點。Scarf截骨術手術方式較靈活,可通過調整截骨方向,對跖骨頭進行上下、內外、左右的三維調整[15],可向外推移糾正IMA,可根據(jù)需要上抬或下壓跖骨頭,還可延長或短縮跖骨,矯形能力強。目前,Scarf截骨術主要適用于中度或重度外翻患者,但患者有較大的IMA 且合并較大的DMAA 時,不適合采用Scarf 截骨術[16]。周黎輝等[17]認為,Scarf截骨術為第一跖骨體部的“Z”形截骨方法,在糾正HVA 時,截骨后遠端外移可更好減少IMA,加強足橫弓,重建足弓并改善足底應力分布,但傳統(tǒng)的Scarf 截骨術在糾正DMAA 上存在不確定性。這與李曉東等[18]報道結果相近。
圖2 患者,女,23歲,雙足 外翻畸形,雙足行改良Scarf截骨+Akin截骨,術中選用可吸收螺釘進行固定
在臨床工作中,對Scarf截骨術進行改良,在截骨的遠端和近端分別進行楔形截骨,在向外推遠端骨塊的同時,通過反向旋轉截骨遠端的跖骨頭,發(fā)現(xiàn)這樣可以有效地糾正DMAA,有效地恢復跖趾關節(jié)的匹配性,降低術后復發(fā)率。若趾外翻矯正不充分,同時可以加行近節(jié)趾骨的Akin 截骨術,進一步矯正外翻畸形。本研究在術前均攝患足站立位的正側X 線片,測量HVA、IMA、DMAA,手術均采用改良Scarf 截骨,趾外翻矯正不充分時加行Akin 截骨術。根據(jù)以上術前評估參數(shù),調整截骨,包括縱向截骨長度、截骨方向、截骨位置、遠端骨塊的外移程度及遠端骨塊的旋轉程度等。研究結果顯示,改良的Scarf 截骨術對患者HVA、IMA、DMAA等均有非常明顯的改善,末次隨訪時矯正無明顯丟失,AOFAS 前足評分術后較術前明顯升高,VAS 評分術后較術前明顯降低,患者客觀指標和主觀功能評分在術后均有明顯改善。因此,改良Scarf 截骨術或聯(lián)合Akin 截骨術適用于青年外翻患者,建議青年患者待骨骼發(fā)育完全后再進行手術治療[7]。將兩種手術結合,可以有效矯正青年外翻患者的足部畸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