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個人的思想品德教育必須從幼兒園開始,著力去塑造。因為兒童處于成長、發(fā)育期,心智會在旁人的教導下,受到熏陶慢慢改變。因此,從幼兒園開始嚴格要求孩子,培養(yǎng)德育優(yōu)良的孩子,是重中之重。
關鍵詞:兒童;思想品德;家庭教育;社會環(huán)境;矯正行為
兒童品德不良是指經常違反道德準則,或犯有比較嚴重的道德過錯的現(xiàn)象。品德不良往往是犯罪的前奏,須從幼兒園抓起,引起高度重視。品德不良學生的表現(xiàn),大者可能會危及社會治安和敗壞社會的道德風尚,小者給教學工作和班級帶來消極的影響?,F(xiàn)就兒童品德不良的原因及對策談一些膚淺的看法。
一、 兒童品德不良產生的原因
(一) 家庭不良教育和不良環(huán)境的影響
孩子出生以后,總是生活在一個特定的家庭里,家庭環(huán)境與家庭教育的好壞將直接影響著孩子道德觀念的形成。家庭對孩子不良品德的形成往往有幾種情況:(1)父母溺愛、遷就。這是養(yǎng)成孩子任性、以自我為中心、自私、專橫的原因。而這些壞習慣、怪脾氣,一旦重復出現(xiàn),久而久之便逐漸發(fā)展為不良品德。(2)父母對子女要求過高,管教過嚴,缺乏正確的教育方法。例如父母發(fā)現(xiàn)子女犯錯之后,不去細心幫助尋找原因,耐心地進行說服教育,而是不恰當?shù)卮蛄R,結果使兒童為了避免父母的嚴厲懲罰,只好在犯錯誤之后編造謊言,以減少壓力。過于嚴厲的懲罰還會使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感情發(fā)生破裂,孩子由于得不到家庭的溫暖,就很可能到外面去尋找“友誼”,最后被社會上的不良青少年“拉下水”。(3)父母對孩子不恰當?shù)慕逃?。例如認為孩子小,大人經常對小孩說謊。雖然有時候能騙到孩子,但是時間長了總是會被揭穿,小孩也會把父母的欺騙行為當成“榜樣”,自己也照著搬用,還有不少孩子的說謊行為就是這樣形成的。再如,有的家長從小就讓孩子隨便花錢,毫不介意。家里的錢讓孩子隨便拿用的習慣養(yǎng)成后,隨著年齡的增長,就會逐漸地出現(xiàn)需要與可能之間的矛盾。當這種矛盾得不到妥善解決的時候,就很可能出現(xiàn)偷盜等不良的道德行為。(4)家庭成員本身的惡習或家庭生活的重大變化。如父母、兄長有小偷小摸等不良行為,直接或間接唆使小孩做某些占便宜的事情;父母感情破裂離婚,小孩失去應有的父愛或母愛。父母犯罪進監(jiān)獄,小孩失去依靠。這些都會使孩子精神上受到打擊,引起孤獨、自卑、消極等情緒,對學習失去了興趣,就容易被壞人誘惑變壞,從而沾染上不良習氣。
(二) 社會大環(huán)境的不良影響
當前社會上出現(xiàn)的一些不良現(xiàn)象對孩子的不良品德的形成,具有不可推卸的作用。如文化市場的“黃色污染”對青少年的腐蝕特別嚴重。目前文化市場上,一些圖書報刊、音像制品中充斥著大量的封建迷信、兇殺暴力、淫穢色情及其他不健康的內容。一些游戲廳、歌舞廳、錄像廳、網吧等老板,利欲熏心,違反《未成年人保護法》的相關規(guī)定,讓一些孩子過早地進去玩耍,使孩子幼小的心靈遭受毒害,理想道德被嚴重扭曲,從而養(yǎng)成不良行為,如不加以制止,就會慢慢走向犯罪的道路。
(三) 幼兒教育工作存在不足
(1)有些幼教工作者由于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上的缺點和錯誤,以及缺乏科學教育知識的修養(yǎng),使他們不但沒能積極地發(fā)揮教育作用,反而直接或間接地助長了孩子品德不良的發(fā)展。例如只抓孩子的成績,忽視了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偏愛少數(shù)學習好、聽話懂事的尖子生,放棄了對多數(shù)學生的培養(yǎng)。結果使少數(shù)孩子文化成績優(yōu)秀,而思想品德發(fā)展緩慢。少數(shù)學生猶如脫韁的野馬偏離了教育的正常軌道。在這種情況下,他們很容易接受社會中的不良影響,滑向品德不良違法犯罪的行列。(2)一些教師對孩子缺乏感情,不了解孩子的過去與現(xiàn)在。對學生情況心中無數(shù),就不能針對性的開展工作,以致失掉教育的關鍵時機,讓社會上的不良風氣腐蝕了孩子。(3)教育方法不對。比如作業(yè)太多,使學生感到學習是沉重的負擔。教師不了解情況盲目批判,造成師生關系緊張。學生犯了錯誤,不分析情況,不進行耐心的說服,采取簡單粗暴的方法去對待,結果問題不僅得不到解決,反而引起了對立情緒。第四,放棄教育職責,對孩子的成長漠不關心。有的幼兒園把犯有過錯的孩子看成是“害群之馬”,工作的繁重讓他們對孩子放任不管,既不采取教育措施,也不跟家長反映情況,結果使這些學孩子的錯誤行為一再重復,以致達到難以教育好的目的。
二、 應如何矯正孩子的不良品德行為
及時矯正孩子的不良品德是一項復雜而艱巨的工作。品德不良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因此,矯正他們也就很難輕而易舉地在短時間內明顯見成效。具體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
(一) 與孩子消除對立情緒
品德不良的孩子與周圍人的關系是不太正常的。他們由于本身的不道德行為危害了周圍人,因而經常受到批評、訓斥,甚至嚴厲的懲罰。因此他們對周圍人的一舉一動非常敏感,存有對立情緒。不恢復正常的人際關系,不克服這種心理上的障礙,恐怕很難使教育工作收到成效。只有孩子和老師的關系好轉,互相信任,才能有效地矯正不良的道德行為。
(二) 尊重孩子
孩子要求得到他人的尊重、信任和關懷,以及希望歸屬于集體,是孩子的基本要求,品德不良的孩子也不例外。因此必須把他們的尋找尊重與歸屬感從歧路上拉回來,重新點燃起符合社會道德要求的自尊心和集體榮譽感。老師與孩子要互相尊重,從愛護、團結的真誠愿望出發(fā),盡量發(fā)現(xiàn)孩子身上的優(yōu)點,多采取贊賞、表揚、信任、獎勵等辦法,激發(fā)孩子改正錯誤。
(三) 讓孩子形成正確的是非觀念
從幼兒園開始,老師就要讓孩子明白:對的就是對的,錯的就是錯的,讓孩子有一個正確的是非判斷觀念。通過書本故事、視頻故事、課堂故事等教育形式,讓孩子從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中吸取道德的營養(yǎng),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作者簡介:
李曉紅,貴州省遵義市,貴州省習水縣溫水鎮(zhèn)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