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競之,鄧波,江小梨,張雙偉,蔡敏,鄧穗暉,陳瑞雪,劉彬
1.廣州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yī)院中醫(yī)科,廣東 廣州 510260;2.廣州醫(yī)科大學中西結合研究所,廣東 廣州 510260
肝癌是我國最常見的消化系統(tǒng)腫瘤,發(fā)病率高、死亡率高,目前針對肝癌治療的藥物效果有限,探索新型有效的抗肝癌藥物的研發(fā)具有重要意義[1]。10-姜酚(10-Gingerol,10-G)是生姜的主要成分之一。研究表明生姜中的姜酚類化合物具有抗腫瘤、抗炎、止嘔、抗氧化、免疫調節(jié)等作用,姜酚類成分抗腫瘤作用及其機制一直是研究的熱點[2]。原癌基因酪氨酸激酶ABL1(Protooncogene tyrosine-protein kinase ABL1,ABL1)屬于非受體蘇氨酸蛋白激酶家族,是調控腫瘤的血管生成、發(fā)展以及轉移的關鍵蛋白,在多種腫瘤的發(fā)生、發(fā)展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包括有慢性粒細胞白血病、乳腺癌、胃癌、肝癌等[3]。本研究將采用分子對接、分子動力學模擬技術以及細胞實驗研究10-G對ABL1蛋白激活的影響。
中藥對照品10-姜酚購自成都曼思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純度>99.04%,貨號:MUST-17033004,批號:23513-15-7)。胎牛血清購自BI公司。DMEM培養(yǎng)基、胰蛋白酶購自Gibco公司。BCA蛋白定量試劑盒、ECL顯影劑購自美國Thermo公司。抗p-ABL1、ABL-1抗體購自美國Affinity公司,抗GAPDH抗體購自美國CST公司。
人肝癌細胞株HepG2購自中國科學院細胞庫。用含10%胎牛血清、青霉素(100 U/mL)、鏈霉素(100 mg/mL)的DMEM培養(yǎng)基培養(yǎng),在37℃,5%CO2以及飽和濕度條件下的細胞培養(yǎng)箱中培養(yǎng)。倒置顯微鏡下觀察細胞生長狀態(tài),細胞生長呈80%-90%融合狀態(tài)時,以0.25%胰蛋白酶消化傳代,隔日換液,每2~3 d傳代一次。
使用AutoDock軟件分析10-G與ABL1之間的關系。從PDB數(shù)據(jù)庫獲得ABL1(PDB ID:2HZI)的空間結構。從ZINC數(shù)據(jù)庫取得10-G(ZINC ID:ZINC43009609)的3D分子結構。采用分子對接軟件Autodock VINA進行分子對接模擬。用ABL1與已知的ABL1抑制劑PD180970的結合位點預測10-G與ABL1之間的關系。將10-G與ABL1進行分子對接,采用結合力評估結合能力的大小。采用Pymol 2.7軟件進行3D作圖。采用YASARA進行分子動力學模擬,將ABL1與10-G之間的最佳構象作為初始構象。在AMBER03力場中進行模擬。將蛋白結構置于立方體中,立方體邊緣與蛋白質最小距離為5 ?,以0.9%的NaCl作為溶劑。在分子動力學模擬之前,對每個體系進行能量最小化,采用2 000步的最小化法和2 000步的共軛梯度法。然后利用Berendsen熱浴控制每個分子的溫度。最后,進行100 ns,步長為2 fs的分子動力學模擬。
Western blot法檢測相關蛋白的表達。60 mm培養(yǎng)皿培養(yǎng)細胞,PBS漂洗后收集細胞,RIPA裂解液裂解,提取總蛋白用BCA蛋白定量試劑盒定量,加入上樣緩沖液,10%SDS-PAGE電泳,轉膜,脫脂奶粉封閉1 h,加入一抗4℃孵育過夜,1×TBST液洗滌3次,每次7分鐘,加入二抗,37℃孵育1h,1×TBST液洗滌3次,每次7分鐘。ECL化學發(fā)光試劑盒顯色,膠片曝光。
采用SPSS 19.0統(tǒng)計軟件進行分析,實驗數(shù)據(jù)采用均數(shù)±標準差(Mean±SD),重復測量數(shù)據(jù)比較采用重復測量方差分析(Repeated measures data of ANOVA),多組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One-Way ANOVA),若方差齊性,各組間多重比較采用LSD法(Least-significant difference test),若方差不齊時,采用Welch穩(wěn)健估計,再采用Dunnett's T3方法兩兩比較。P<0.05被認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采用分子對接方法評價ABL1與10-G之間的關系。ABL1與10-G的結合力為-7.96 kcal/mol。ABL1與10-G的結合構象見圖1,10-G與ABL1的氨基酸殘基GLU-305形成氫鍵連接,氫鍵的長度為2.1 ?。
圖1 10-G與ABL1分子對接模擬Figure 1 Molecular docking simulation investigate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10-G and ABL1
我們進一步采用分子動力學技術探索ABL1與10-G結合的穩(wěn)定性。ABL1-10-G復合物的表面模擬模型見圖2A-B,圖2A為0ns時的結合構象,圖2B為第100 ns的結合模型。經(jīng)過100 ns的分子動力學模擬,10-G仍位于ABL1的抑制劑結合位點。圖2C展示了重原子均方根偏差(Root-meansquare deviation,RMSD)的變化軌跡。ABL1-10-G復合物的RMSD圍繞2 ?波動,非結合狀態(tài)ABL1在前60 ns上升至4.5 ?后,逐漸降低并波動在3.9 ?。圖2D展示了非結合狀態(tài)ABL1以及ABL1-10-G復合物勢能的變化軌跡,ABL1-10-G復合物的勢能高于非結合狀態(tài)的ABL1。
我們將10-G(10、20、30μM)處理肝癌HepG2細胞24小時后,Western blot檢測p-ABL1、ABL1、GAPDH的表達。結果見圖3,低、中、高的10-G顯著降低肝癌細胞p-ABL1的表達,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01)。
圖2 ABL1-10-G復合物的分子動力學模擬Figure 2 Molecular dynamics simulation of ABL1-10-G complex
圖3 10-G抑制HepG2細胞中ABL1的激活Figure 3 10-G inhibited the activation of ABL1
10-G屬于姜酚類化合物,現(xiàn)代藥物藥理學研究發(fā)現(xiàn),姜酚具有抗腫瘤、降血糖、抗氧化、抗炎等作用[4]。本課題組前期研究發(fā)現(xiàn)10-G具有抗黑色素瘤的作用[5]。此外,還有研究發(fā)現(xiàn)10-G能抑制肝癌HepG2細胞的增殖[6],誘導乳腺癌MDAMB-231細胞[7]以及結腸癌HCT116細胞[8]的凋亡。然而,10-G抗腫瘤的機制尚不完全清楚,本研究對10-G的抗腫瘤機理進行探索。
ABL1是一種非受體酪氨酸激酶,存在于細胞質及細胞核中,具有調節(jié)腫瘤生長、轉移及血管新生的作用[9]。研究發(fā)現(xiàn)ABL1能調控有絲分裂激酶調節(jié)器PLK1的磷酸化,從而抑制PLK1的泛素化與降解,進而調控腫瘤的增殖[10]。有研究發(fā)現(xiàn),ABL1具有調控PDGF誘導的腫瘤的遷移的作用,其機制可能于調控αvβ3整合素有關[11]。此外,還有研究發(fā)現(xiàn)ABL1能介導堿性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和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誘導的腫瘤血管新生[12]。因此,ABL1是腫瘤研究的重要靶點之一,針對ABL1抑制劑具有良好的開發(fā)前景。
近年來,分子對接及分子動力學模擬技術廣泛應用于藥物研發(fā)及篩選中,可以顯著的提高藥物開發(fā)的精準度和效率。本研究通過分子對接技術預測10-G與ABL1進行對接來預測復合物模型,分析表明10-G與ABL1之間具有較強的結合活性。我們還進一步采用了分子動力學技術對10-G與ABL1結合的穩(wěn)定性進行評價,結果顯示10-G與ABL1的結合是穩(wěn)定的。為了進一步驗證10-G與ABL1之間的關系,我們觀察了10-G對肝癌HepG2細胞ABL1激活的影響。結果顯示,10-G能顯著抑制ABL1的激活。此外,ABL1已被證實在白血病、乳腺癌、結腸癌中起了重要作用[9]。這提示10-G可能具有防治這些腫瘤的潛力。
在本研究中,我們發(fā)現(xiàn)10-G可能是一個潛在ABL1抑制劑,其抗腫瘤作用與抑制ABL1密切相關。本次研究結果提示抑制ABL1可能是10-G及姜酚抗肝癌的新靶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