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歷史是我國的傳統(tǒng)學科,通過學習歷史不但能夠使當代學生對我國悠長的發(fā)展歷史有更多了解,也能夠透過歷史來幫助學生樹立家國理念、提升家國情懷,促進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提升。本文將圍繞高中歷史教學中家國情懷的融入展開探討,僅供參考。
關鍵詞:高中;歷史教學;現(xiàn)狀;家國情懷;途徑
一、 前言
教育改革的全面實施使得我國整體教學水平有了很大提升,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也隨著新教學要求做出了相應的變化,如今多數(shù)高中歷史教師已經(jīng)越來越能意識到提升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性,也能夠通過一些新型教學手段來使學生更好的掌握歷史知識。但即使如此也不可否讓的是,我國高中歷史教學還是存在一些問題亟待完善。
二、 高中歷史教學現(xiàn)狀
近年來越來越多新型教學手段逐漸進入高中歷史課堂,整體教學效率有了不小的提升,但鑒于種種因素影響,目前高中歷史教學還是有些不足之處,具體如下:一,部分學生對歷史學習缺乏興趣;二,部分教師未能靈活的應用多種教學手段開展教學工作;三,教學的系統(tǒng)化程度不高;四,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認知存在偏差;五,一些歷史課堂中缺乏家國情懷的融入等。
三、 高中歷史教學中融入家國情懷的途徑
(一) 情景教學法
情景教學法的優(yōu)勢是,其可以針對不同的教學內(nèi)容,通過多種方式來為學生創(chuàng)設相應的情景,如多媒體技術的應用、講故事、角色扮演的方式等。家國情懷十分抽象,歷史教師以常規(guī)教學法也難以使學生對此方面有深刻的認知,但若是處于相應的情景之下,學生們想必更容易受到觸動。如在學習《鴉片戰(zhàn)爭》《辛亥革命》《抗日戰(zhàn)爭》以及《解放戰(zhàn)爭》這一類課文時,教師即可以利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各個戰(zhàn)爭時期的情景,以《抗日戰(zhàn)爭》為例,我國關于抗日斗爭的影視片有很多,同時也有很多紀錄片,如南京大屠殺的紀錄片,教師可以截取一部分視頻為學生播放,這一部分視頻應與課文中所講述的內(nèi)容相符。也許如今的高中生因生活在和平年代,因此無法很好的感受當時人們的絕望、害怕,也無法理解我國所遭受的各種不公平待遇,但當學生們看到當年的慘烈景象,必然會受到觸動,此時,教師再進行適當?shù)闹v解和指導,使學生明白,學習歷史并非只是單純的讓學生記住仇恨,而是要使學生明白,只有國強才會家富,先有國才有家,了解“傾巢之下安有完卵”的真正意思。
(二) 充分利用各種素材
以往在歷史教學中,教師只能夠著眼于教材,這樣的教學方式很容易出現(xiàn)局限性,也不利于學生更全面的了解歷史。而如今,網(wǎng)絡教學資源越來越豐富,教師應充分利用這一資源來開展教學。但教材依然是最為核心的部分,教師應善于挖掘教材中的重要內(nèi)容,若要要提升學生的家國情懷,則可以以相關的人物、事跡作為切入點。我國經(jīng)歷過很多次戰(zhàn)爭才能夠建立起中華人民共和國,在這一過程中有很多重要的人物,這些人物也被稱為英雄,如鄧世昌、鄭和、毛澤東等。以鄧世昌為例,其當年為了抵御外侮而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再以青年毛澤東為例,其少時即能夠針對家庭和國事做出正確的判斷,并為之奮斗多年,最終也取得了勝利的果實。這些人物都具有強烈的家國情懷,事實上,每個斗爭時期我國都有大量的英雄存在,均為推動我國歷史發(fā)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甚至因此而失去了生命。在講解這些內(nèi)容時,歷史教師除了要學生掌握相應的事跡、知識點外,也要使學生能夠真正以國為榮,愿意為了祖國的強大而奉獻出自己的一分力量。
(三) 組織歷史主題實踐活動
如今為了提升教學效率,很多學科的教師都紛紛設計教學游戲,或是組織教學活動,歷史教師也可以嘗試進行相關活動,在實踐活動中往往更能夠使學生加深印象,在設計活動時應立足于教材,并具有可行性,同時要盡量貼近生活。體驗型活動的應用效果最佳,有條件的情況下,教師可以組織帶領學生到相應的紀念館、建筑地、古人名居以及戰(zhàn)斗遺址進行走訪,如頤和園、南京大屠殺紀念館等。除了體驗型活動外,也可以開展一些探究型活動,如在學習相關內(nèi)容后,教師要求學生獨立或以小組的形式來寫歷史遺址考察報告,或是繪制歷史遺址地圖,亦或是針對一些戰(zhàn)爭寫出自己的感想等?;顒有问揭銐蛐路f,同時也要具有較強的教育意義,否則不僅會使教學活動流于形式,也會浪費很多寶貴的時間。
四、 結語
綜上所述,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若要使學生的家國情懷得到提升,首先應對學生的思想觀念有一定的了解,然后再對教材進行深入剖析,找到相應的切入點,再根據(jù)教學目標對教學規(guī)劃進行設計,這樣才能夠確保教學設計的完善性。
參考文獻:
[1]馮秀惠.核心素養(yǎng)下的歷史價值觀養(yǎng)成——以高中歷史《神權下的自我》為例[J].中國校外教育,2018(35):24-25.
[2]徐賜成.歷史課程功能構成及其特征探討——基于《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的討論[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基礎教育版),2019,20(1):1-7.
[3]高凱.指向核心素養(yǎng)的高中歷史教學設計——以“羅馬法的體系”為例[J].上海課程教學研究,2018(12):58-62.
作者簡介:
吳玉紅,江西省贛州市,江西省贛州市會昌縣會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