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小華 陳火明 陳秀麗 王營營 牛麗潔 呂春梅
作者單位:1.北京小湯山醫(yī)院 102211 2.火箭軍特色醫(yī)學中心 100088
原發(fā)性肺癌(簡稱肺癌)為目前全球范圍內發(fā)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惡性腫瘤[1],美國監(jiān)測、流行病學和結果數(shù)據(jù)庫(SEER)顯示,有57%的肺癌患者在初診時已經(jīng)發(fā)生了遠處轉移[2],因此晚期肺癌在肺癌的診療過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肺癌按病理類型可分為非小細胞肺癌(NSCLC)和小細胞肺癌(SCLC)兩大類,其中約50%的NSCLC患者確診已為Ⅲb-Ⅳ期的晚期患者[3];SCLC因其特殊的生物學特性,容易出現(xiàn)早期轉移,約2/3的患者診斷時已為廣泛期[4];上述兩者因失去了手術機會,只能進行放化療等綜合治療。同時肺癌患者因為支氣管腫物、放化療及全身免疫力降低等因素易導致肺部感染,從而影響抗腫瘤治療效果,縮短患者生存期[5]。因此,分析晚期肺癌患者合并肺部感染的相關因素,采取進行針對性的防治措施,具有積極的臨床意義。本文回顧性分析了近3年住院的243例晚期肺癌患者合并肺部感染的相關因素,以期為臨床治療提供指導。
1.1 臨床資料 收集火箭軍特色醫(yī)學中心(原第二炮兵總醫(yī)院)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243例晚期肺癌住院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
1.2 入選標準 經(jīng)細胞學或組織病理學診斷為NSCLC(主要包括腺癌、鱗癌)和SCLC,NSCLC按國際肺癌研究協(xié)會(IASLC)第8版TNM分期確定為Ⅲb-Ⅳ期的晚期患者;SCLC按影像學資料確定為有遠處轉移的廣泛期患者。同時參照美國胸科協(xié)會(ATS)關于院內肺部感染的診斷標準,納入肺部感染患者均有發(fā)熱、咳嗽、咳痰等呼吸道癥狀,肺部影像學檢查支持,且所有肺部感染患者均有微生物培養(yǎng)及藥敏實驗結果(不包括真菌),藥敏結果分析參照美國臨床和實驗室標準化委員會(NCCLS)2015年藥敏折點,大腸埃希菌(ATCC25922)、肺炎克雷伯菌(ATCC700603)作為菌株鑒定及藥敏試驗的質控菌株。
1.3 觀察指標 收集患者發(fā)生感染時的臨床資料包括,計量資料:年齡、吸煙指數(shù)、中性粒細胞數(shù)目、血漿白蛋白含量、血紅蛋白含量、ECOG評分;計數(shù)資料:性別、病理類型、糖尿病、呼吸系統(tǒng)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病、支氣管哮喘)、放療、化療。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將患者分為肺部感染與非肺感染組,應用SPSS 23.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與肺部感染相關的危險因素先進行單因素檢驗,將有統(tǒng)計學意義的危險因素變量應用非條件Logistic回歸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一般資料 243例晚期肺癌患者中,男性155例,女性88例,中位年齡61歲,共分離菌株126株,其中合并肺部感染者78例,感染率為32.01%,根據(jù)微生物培養(yǎng)結果及藥敏實驗分析顯示,感染以銅綠假單胞菌(17株)、肺炎克雷伯菌(15株)、大腸埃希菌(14株)、鮑曼不動桿菌(8株)及白色念珠菌(33株)為主,這與我們前期研究結果中的菌株分布相似[6],見表1。
2.2 不同變量的單因素分析 計數(shù)資料統(tǒng)計結果顯示,晚期肺癌患者合并肺部感染與糖尿病(P=0.022)、呼吸系統(tǒng)疾病(P=0.045)、放療(P=0.036)、化療(P=0.008)相關(P<0.05),與性別(P=0.604)、病理類型(P=0.252)無關。計量資料統(tǒng)計結果顯示,晚期肺癌患者合并肺部感染與年齡≥65歲(P=0.002)、吸煙指數(shù)≥400年支(P=0.022)、中性粒細胞數(shù)目≤2×109/L(P=0.002)、血漿白蛋白含量≤35g/L(P=0.000)、血紅蛋白含量≤110g/L(P=0.039)、ECOG評分>2(P=0.000)等因素均相關(P<0.05)。見表2。
表1 126株肺部感染病原菌分布情況
表2 243例晚期肺癌合并肺部感染危險因素的單因素分析
續(xù)表2
2.3 危險因素變量的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 將有統(tǒng)計學意義的單因素納入Logistic回歸分析后顯示,糖尿病、呼吸系統(tǒng)疾病、放療、化療及年齡≥65歲、中性粒細胞數(shù)目≤2×109/L、血漿白蛋白含量≤35g/L、ECOG評分>2為晚期肺癌患者合并肺部感染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見表3。
表3 243例晚期肺癌合并肺部感染危險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肺癌患者是院內感染的高發(fā)人群,本研究顯示,126株晚期肺癌患者合并肺部感染的病原菌主要是革蘭陰性菌和真菌,多為機會致病菌,符合院內感染特征,各占比分別為銅綠假單胞菌13.49%、肺炎克雷伯菌11.90%、大腸埃希菌11.12%、鮑曼不動桿菌6.35%、白色念珠菌26.19%,肺部感染率為32.01%,比我們前期研究的肺癌患者平均感染率29.53%高[6],考慮為晚期肺癌患者因長期臥床、器官功能減退、放化療及免疫力低下等因素,更容易導致肺部感染。
晚期肺癌患者合并肺部感染是多種因素聯(lián)合作用的結果。吸煙是肺癌發(fā)生的主要危險因素,且吸煙指數(shù)≥400年支是高危因素,吸煙能夠影響NK細胞功能[7]等,導致吸煙者免疫力的受損,增加肺部感染概率,容易并發(fā)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等呼吸道疾病。本研究單因素分析提示吸煙指數(shù)≥400年支患者感染率較小于400年支患者高1.47倍(44.0%vs.29.9%,P=0.022),伴有呼吸系統(tǒng)疾病的患者感染率是無呼吸系統(tǒng)感染患者的1.44倍(46.8%vs.32.6%,P=0.045)。糖尿病可造成機體內環(huán)境紊亂,引起患者內分泌失調及全身炎癥反應,本研究顯示在晚期肺癌伴糖尿病的患者中,肺部感染率高達52.6%。肺癌臨床分期越晚,導致腫瘤性消耗就越大,對于高齡、貧血、低蛋白血癥、ECOG評分高的患者,其機體抵抗力明顯降低,并發(fā)院內感染者也多[8,9],其中血漿白蛋白含量為機體免疫力高低的重要指標,放療、化療及腫瘤消耗等多種因素均可導致血漿白蛋白含量降低,從而導致感染的發(fā)生[10],本研究證實了上述因素增加了晚期肺癌患者合并肺部感染的發(fā)生率(P<0.05)。應用放療、化療等抗腫瘤治療,導致白細胞及中性粒細胞減少,嚴重影響機體免疫力,增加了院內感染的發(fā)生率[11,12],尤其是晚期肺癌化療的患者,感染發(fā)生率更高[13],本研究得出的結果與之相似。
需要指出的是,本研究顯示在不同病理類型之間的感染率無顯著差異(P=0.252),國內對這一方面的具體研究不多。許崇安等[8]比較了中央型與周圍型肺癌的感染率,差別無統(tǒng)計學意義。周鳳舉等[14]比較了小細胞肺癌與非小細胞肺癌的感染率, 差別有統(tǒng)計學意義。本研究對肺癌具體的病理類型(腺癌、鱗癌與小細胞癌)作出了比較,其合并的肺部感染在不同病理類型之間無統(tǒng)計學意義,與謝朝云等[15]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究其原因可能是研究對象均為晚期癌癥患者,且免疫力均受較嚴重影響的緣故。
綜上所述,本研究顯示晚期肺癌患者更容易合并肺部感染,單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證實,糖尿病、呼吸系統(tǒng)疾病、放療、化療及年齡≥65歲、中性粒細胞數(shù)目≤2×109/L、血漿白蛋白含量≤35g/L、ECOG評分>2是晚期肺癌患者合并肺部感染的獨立危險因素。因此,醫(yī)護人員在臨床工作中,針對這些危險因素采取積極有效的防治措施是減少晚期肺癌患者并發(fā)肺部感染的重要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