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人物
黃文秀 ,廣西百色扶貧駐村書記
徐中玉,學者
孟京輝,導演
童道明,翻譯家
沈偉,篆刻家
杰里米·亨特,英國外交大臣
趙大年,作家
劉文西,畫家
烏爾蘇拉·馮·德萊恩,政治家
蘇叔陽,作家
姚莉,歌唱家
點評人 / 翟 猛
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
黃文秀
徐中玉
6月16日,廣西壯族自治區(qū)百色市樂業(yè)縣新化鎮(zhèn)百坭村第一書記黃文秀不幸遭遇山洪,因公殉職,年僅30歲。
黃文秀畢業(yè)于北京師范大學哲學學院思想政治教育專業(yè),獲得法學碩士學位。2016年,黃文秀作為選調(diào)生回到家鄉(xiāng)廣西服務,2018年3月?lián)伟氽璐羼v村第一書記。百坭村是典型的貧困村,如何帶領村民摘掉貧困的帽子是黃文秀面臨的首要問題?!翱可匠陨?,靠水吃水”。黃文秀和村兩委精準把脈,摸索出了適合百坭村發(fā)展的道路。通過推廣種植砂糖橘等經(jīng)濟作物,百坭村逐步走出了貧困的泥潭。僅在一年多的時間里,黃文秀帶領全村88戶人家脫貧,全村的經(jīng)濟情況有了根本性好轉(zhuǎn)。成績的取得與黃文秀的全情付出密不可分。曾經(jīng)被認為耐不住寂寞、吃不得苦的大學生,不但學會了當?shù)氐姆窖?,還與群眾們打成一片,在八桂大地深深地扎下了根。黃文秀的事跡受到了全國各地群眾的廣泛關注。7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重要指示中表示,黃文秀同志研究生畢業(yè)后,放棄大城市的工作機會,毅然回到家鄉(xiāng),在脫貧攻堅第一線傾情投入、奉獻自我,用美好青春詮釋了共產(chǎn)黨人的初心使命,譜寫了新時代的青春之歌。
6月25日,著名文藝理論家、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終身教授徐中玉在上海去世,享年105歲。
1915年,徐中玉出生于江蘇江陰,1929年考入省立無錫中學高中師范科,1934年考入青島國立山東大學中文系,后又入國立中央大學、中山大學等校學習。1941年,先后任教于中山大學、山東大學、滬江大學,1952年調(diào)入華東師范大學工作,曾任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主任、文學研究所所長。徐中玉還曾任上海作家協(xié)會主席、全國大學語文研究會會長、中國文藝理論學會會長等職務,并曾主編《文藝理論研究》等學術刊物。新時期以來,徐中玉高度重視大學語文教育,曾主持編寫了我國第一部《大學語文》教材,在高校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徐中玉在青少年時期經(jīng)歷了國家社會的劇烈動蕩,這讓他對文學藝術與社會的關系有著更復雜深入的思考。他從青年時期就主張文藝必須有益于世道人心,他也始終與國家和民族同呼吸、共命運。1984年,年近七旬的徐中玉加入了中國共產(chǎn)黨,成為了一名“年輕”黨員,開啟了人生的新旅程。而今,先生已歸道山,留給我們的是令人高山仰止的君子風骨。感時憂國,或許是古往今來每一個中國知識分子的精神印記。
孟京輝
當?shù)貢r間7月9日晚,孟京輝導演的話劇《茶館》在法國阿維尼翁戲劇節(jié)首演,受到觀眾好評。
阿維尼翁戲劇節(jié)創(chuàng)辦于1947年,是歐洲現(xiàn)代戲劇的重要展臺,也是世界戲劇藝術交流的重要契機。然而,在這樣一個世界級舞臺上,中國內(nèi)地戲劇長期處于缺席狀態(tài)。作為中國現(xiàn)代話劇的代表性劇目,《茶館》的上演,無疑為阿維尼翁戲劇節(jié)完美填補了中國拼圖。孟京輝是當代中國最具影響力的話劇導演之一。1965年出生于北京的孟京輝從北京師范大學中文系畢業(yè)后,考入中央戲劇學院導演系,是根正苗紅的學院派戲劇人。由他導演的先鋒戲劇《戀愛的犀?!吩M行世界巡演,備受好評。孟京輝的作品先鋒意識突出,擁有獨特的現(xiàn)代主義美學色彩。因此,他所改編重排的《茶館》備受各界期待。此劇曾于去年的烏鎮(zhèn)戲劇節(jié)上作為開幕大戲首演,讓習慣了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版《茶館》表演風格的觀眾們大呼意外和過癮。此次在法國上演,也標志著越來越多的中國現(xiàn)代戲劇受到世界戲劇界的重視。通過孟京輝版《茶館》,外國觀眾或許會發(fā)現(xiàn)一個與他們的固有印象大不一樣的現(xiàn)代中國。
6月27日,著名翻譯家、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研究員童道明在北京去世。
童道明
沈偉
童道明是我國當代重要的俄語文學翻譯家和研究者,尤其是在契訶夫研究領域成果卓著。1937年,童道明出生于江蘇江陰,1956年赴蘇聯(lián)莫斯科大學文學系學習,1963年進入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工作。童道明長期研究俄國作家契訶夫,曾翻譯契訶夫的《海鷗》《櫻桃園》《萬尼亞舅舅》等篇目。在俄國文學史上,契訶夫是當仁不讓的短篇小說大師。然而,中文讀者想要深入理解契訶夫及其作品卻并不容易。童道明正是為無數(shù)中文讀者指點迷津,甚至金針度人的不二人選。在為《契訶夫小說全集》所撰寫的前言中,童道明曾指出契訶夫有無數(shù)知音,包括高爾基、曹禺、納博科夫等,而童道明自己當然也可歸入其中。自近代以來,絕大多數(shù)中文讀者在接受外國文學的過程中都要依靠翻譯家和研究者的幫助,他們卻也往往最容易被人們遺忘。在翻譯和研究之外,童道明還從事戲劇創(chuàng)作,著有《一雙眼睛兩條河》等劇本。研究者搞創(chuàng)作,這在童道明所工作的社科院外文所,是一種常態(tài)。學者陸建德在紀念文章中曾歷數(shù)外文所的作家們,包括馮至、卞之琳、楊絳、錢鍾書、李健吾等,而童道明也在晚年加入了前輩們的行列?;蛟S,創(chuàng)作是除翻譯和研究之外,童道明與契訶夫等先賢對話的另一種方式。
6月15日,故宮博物院第三代摹印傳人沈偉去世,年僅55歲。
2016年初,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讓廣大觀眾認識了沈偉。沈偉的工作既簡單又復雜。說其簡單,他只需仿照古人的筆法重刻印章;說其復雜,臨摹一枚印章絕非看上去那么容易,而要講究印文字體、章法布局、雕刻手法等等,甚至需要不斷揣摩古人的心境。故宮摹印的開創(chuàng)者是篆刻大家金禹民,其唯一的弟子是沈偉的師父劉玉,而沈偉也是劉玉唯一的徒弟。據(jù)報道,沈偉跟隨劉玉學習篆刻,是從磨石頭、磨刀等最基礎技藝開始的,可見故宮摹印傳承作風之嚴謹。在紀錄片中,沈偉曾表示了自己對于摹印技藝傳承的擔憂。與其他藝術相比,摹印顯得格外低調(diào),甚至被認為是雕蟲小技,難登大雅。加之現(xiàn)代機器刻印的風行,傳統(tǒng)摹印技藝的傳承與發(fā)展面臨著重重阻礙,沈偉想找到一個稱心如意的徒弟并不容易。沈偉的去世對于摹印文化來說是一個重大損失,同時也再次提醒世人對于傳統(tǒng)文化傳承方面理應投入更多的關注,尤其對于一些“絕學”更應該有計劃地進行傳承和推廣。
杰里米·亨特
近日,英國外交大臣杰里米·亨特在受訪時對中國香港問題大放厥詞,非但不譴責沖擊立法會的暴徒,反而要求中國要遵守1984年中英《聯(lián)合聲明》,并聲稱如果中國不遵守“將會有嚴重后果”。
對于亨特這一粗暴干涉中國內(nèi)政的行徑,中國外交部發(fā)言人耿爽表示,正在參加英國保守黨領袖選舉的杰里米·亨特拿中國香港問題說事,注定是竹籃打水一場空。耿爽的回應徹底揭露了亨特看似道貌岸然的假象。目前,由于英國首相特蕾莎·梅的辭職,英國保守黨領袖選舉日趨白熱化,勝者將出任英國首相。其中,外交大臣杰里米·亨特與前外交大臣鮑里斯·約翰遜被認為是最具實力的競爭者??紤]到這一背景,亨特處心積慮地就香港問題發(fā)聲,顯然是意在迎合保守黨內(nèi)的部分反華勢力。實際上,亨特對中國并不陌生,他的夫人來自陜西西安,亨特本人也曾多次訪華,并在2019年新春之際給全球華人拜年。如今,亨特對中國展現(xiàn)出了咄咄逼人的態(tài)度,不能不令人感慨政治的波云詭譎。對于他的言論,英國國內(nèi)輿論普遍認為無助于中英關系的發(fā)展,缺乏前瞻性。近年來,英國陷入脫歐泥潭,前景撲朔迷離。中國作為英國主要的貿(mào)易伙伴,其重要性與日俱增。保持中英之間的良好關系,對英國來說至關重要。因此,以冷靜客觀的態(tài)度認識中國,理解中國,是杰里米·亨特參選的當務之急。這對于這位雄心勃勃的牛津大學高材生來說,應該并不困難。
趙大年
劉文西
7月1日,原北京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作家、編劇趙大年在北京去世。
趙大年祖輩是北京旗人,后改為漢姓“趙”。1931年,趙大年出生于北京,后隨家人在天津、湖南、重慶等地輾轉(zhuǎn)定居,其父與同為滿族的作家老舍多有來往。趙大年曾在天津南開中學等校求學,在中學階段即愛好文藝,尤愛話劇。1949年,趙大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部隊文工團;1951年參加抗美援朝戰(zhàn)爭?!拔母铩逼陂g,趙大年被下放農(nóng)村鍛煉,后在北京市農(nóng)機局等單位工作。改革開放后,趙大年加入了北京市作協(xié),全身心投入到文藝創(chuàng)作中,年近半百,終成專職作家。趙大年著作頗豐,其主要作品有《女戰(zhàn)俘的遭遇》《大撤退》《公主的女兒》《西三旗》《皇城根》等。趙大年根據(jù)自己豐富的人生體驗,特別是他所熟悉的北京滿族旗人生活情形和他的軍旅生涯,以寫實主義的筆法進行了生動的書寫。因此,他的作品帶有濃濃的“京味兒”,頗具特色。京味文學是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史上引人矚目的一股重要力量,老舍、鄧友梅、趙大年、王朔等人用筆為廣大讀者打開了認識北京歷史、體驗北京文化的重要窗口。
7月7日,原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副主席、畫家劉文西在西安去世。
劉文西出生于浙江嵊州,是浙派人物畫的代表畫家之一,也是黃土畫派的創(chuàng)始人。他最廣為流傳的畫作,即第五套人民幣上的毛澤東畫像。1949年,劉文西的家鄉(xiāng)舉行隆重儀式,慶祝開國大典,當時主席臺懸掛的毛澤東和朱德畫像即出自年僅16歲的劉文西之手。從此之后,“為毛主席畫像”成為劉文西的重要創(chuàng)作內(nèi)容。1950年,劉文西進入陶行知創(chuàng)辦的育才學校,開始接受專業(yè)美術教育。1953年,劉文西考入中國美術學院進行深造,畢業(yè)后分配至西安美術學院工作。1960年,劉文西的畫作《毛主席與牧羊人》在《人民日報》發(fā)表,曾受到毛澤東的肯定。劉文西的人物畫緊貼現(xiàn)實生活取材,多以陜西地方人物形象為主題,表現(xiàn)了陜北純樸、厚重的民風民俗。畫如其人,劉文西對黃土地的深情厚誼蘊含在他的筆畫之間,令人感受到一種深沉而又澎湃的感情。有人評價劉文西的藝術人生是“人民藝術家畫人民”,可謂名副其實?!叭嗣袼囆g家”的稱號,劉文西當之無愧。
烏爾蘇拉·馮·德萊恩
7月16日,歐洲議會選舉德國國防部長烏爾蘇拉·馮·德萊恩為下一屆歐盟委員會主席。
馮·德萊恩也將成為首位擔任此職務的女性政治家。德國總理默克爾在第一時間向馮·德萊恩表示祝賀。馮·德萊恩1958年出生于比利時布魯塞爾,這里也是歐盟總部所在地。馮·德萊恩在布魯塞爾生活長達13年,除母語德語外,她還熟練掌握英語、法語,展現(xiàn)出很高的語言天賦。馮·德萊恩先后在德國哥廷根大學、明斯特大學和英國倫敦政治經(jīng)濟學院學習經(jīng)濟學,后轉(zhuǎn)入德國漢諾威醫(yī)學院從事醫(yī)學研究,1991年獲得醫(yī)學博士學位。從32歲參政開始,馮·德萊恩長期致力于婦女、衛(wèi)生、兒童等領域,在德國政壇受到普遍認可。自2005年以來,馮·德萊恩一直是默克爾政府的重要成員,先后執(zhí)掌勞工和事務部、國防部等重要部門。值得一提的是,馮·德萊恩是七個孩子的母親,她在家庭與事業(yè)之間取得的平衡,彰顯了她擁有出色的應對不同挑戰(zhàn)的能力。同時,她也給德國乃至整個歐洲留下了干練而又不失親和力的良好政治形象。等待馮·德萊恩的并非一片坦途。英國脫歐等議題已經(jīng)讓歐盟疲憊不堪,如何妥善處理歐盟內(nèi)部紛紜復雜的利益糾葛也絕非易事。馮·德萊恩這位歐盟新掌門可謂任重而道遠。
7月16日,作家蘇叔陽在北京病逝。
蘇叔陽
姚莉
蘇叔陽,筆名舒揚,河北保定人。1960年,蘇叔陽畢業(yè)于中國人民大學,曾任教于中國人民大學、北京中醫(yī)學院等高校。蘇叔陽于1979年加入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要作品有小說《婚禮集》《老舍之死》《夢里青春》《故土》,傳記文學《大地的兒子——周恩來的故事》,電影劇本《新龍門客?!贰妒㈤_的月季花》《偉大的朋友周恩來》,話劇《丹心譜》《太平湖》等。尤為值得注意的是,蘇叔陽的散文清新雅致,用詞考究,多篇散文入選各級教材,被視為當代散文的語言典范之作。將創(chuàng)作視為生命的蘇叔陽曾表示:“創(chuàng)作的路是我自己選定的,不管我多么衰弱,只要生命的燭火還在燃燒,我就會走,哪怕是爬行,也要在這路上掙扎?!倍嗄陙?,蘇叔陽在創(chuàng)作之余還致力于文化普及工作,他所力推的《中國讀本》系列叢書,自1998年問世以來,以15種文字累計發(fā)行超過1500萬冊,成為讓世界了解中國的重要文化讀物。
7月19日,歌唱家姚莉去世。
姚莉原名姚秀云,1922年出生于上海。如今,“姚莉”這個名字在當代中國流行音樂領域似乎有些陌生。但是,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她卻是紅遍大江南北的歌星。一曲《玫瑰玫瑰我愛你》,將上海灘的都市風情與民歌韻味巧妙地結(jié)合在一起,成為一個時代的文化記憶。當時,上海灘挑剔的樂評家們將“金嗓子”歸于周璇,而將“銀嗓子”的美譽授予姚莉。姚莉與周璇、白虹、龔秋霞、白光、李香蘭(山口淑子)、吳鶯并稱“上海灘七大歌后”。然而,姚莉卻是一個淡泊名利的人。20世紀50年代,姚莉移居香港,并逐漸減少了公開表演的次數(shù),改為在電影幕后代唱。1967年,姚莉的兄長姚敏去世,姚莉悲痛不已,毅然退出歌壇,并長時間消失在公眾的視野中,過著恬淡的生活。姚莉的演藝生涯輝煌燦爛,而其晚年的生活又怡然自得,這在演藝界實屬求之而不可多得的幸福。姚莉的去世標志著“上海灘七大歌后”中最后一朵玫瑰的凋零,也象征著一個時代的一去不復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