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利涵
在屋檐下避雨的人,一味地只是想讓禪師的傘“度”他一程,而不是想辦法自“度”。雖說佛普度眾生,但如此懶惰之人,真是不可度也。這次給他撐傘,下次他也必定等待著別人來撐傘?!澳阋欢?,不必找我,請自找傘”這句話也暗含著生活的智慧:我們要學會“自度”,靠自己解決問題,不能總是依賴別人。
清朝著名書畫家鄭板橋,晚年得子,不勝欣喜。但他對兒子從不溺愛,他在彌留之際,叫兒子親手做幾個饅頭給他吃。當兒子做好饅頭端到他床前,他已經咽氣了,兒子悲痛欲絕,突然發(fā)現(xiàn)茶幾上有一張父親的字條,上面寫道:留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自己的事自己干,靠天靠人靠祖宗,不算是好漢。這是鄭板橋給兒子上的最后一課。
小仲馬寫作之初,寄出的稿件連連石沉大海,父親大仲馬對他說:“你寄稿時給編輯先生附上一封信,說我是大仲馬的兒子,也許情況就好多了。”可小仲馬不但堅決拒絕以父親的盛名作為自己事業(yè)的敲門磚,而且暗地給自己取了十幾個筆名,以免編輯把他和父親聯(lián)系起來,經過堅忍不拔的努力,長篇小說《茶花女》一炮打響,成為傳世之作。若當年小仲馬依靠父親的名氣,斷然不會創(chuàng)出如此不朽之作。自“度”是一種勇氣和骨氣,總是靠他人幫助只會失去奮斗的價值,在自“度”中,我們才能激發(fā)潛能,實現(xiàn)成功。
人們常說“求人不如求己”,然而在現(xiàn)實生活中,一遇到困難,大多數(shù)人都喜歡寄希望于他人,等待他人的幫助。有一些人不把心思放在解決之道上,而是挖空心思“摧眉折腰事權貴”,討好別人,有時還要燒一燒香,拜一拜佛。
適當?shù)厍笾藷o可厚非,但不可過度。是什么原因導致我們常常過了這個度呢?一方面,惰性是人的本性,可謂本性難移。特別是生活在這個快節(jié)奏的時代,社會競爭又如此激烈,自己解決困難自然費心費力,而依賴別人,坐享其成的快感讓人醉心,也讓人逐漸迷失了自我。另一方面,父母和朋友對我們的幫助也讓我們形成了一種求他人“度”的慣性,這種依賴就像牢籠緊緊束縛了我們的能力。
進一步想,國家的發(fā)展又何嘗不是如此,中國若是一味地依賴于外國的先進技術,而不依靠自身的科技和人才實力,不斷創(chuàng)新研發(fā),怎能實現(xiàn)從“中國制造”轉變?yōu)椤爸袊鴦?chuàng)造”呢?
佛曰:“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做者是?!蹦憬裉飓@得的成績,是昨天努力的成果,你想要的未來,靠的是今天的努力進取。我們生來平凡,沒有顯赫的家世,沒有聰穎的天資,沒有雄厚的資本,我們都是沒有傘的孩子,遇上雨天,就必須努力奔跑,因為只有努力奔跑,才有可能遇見人生的彩虹。
奔跑吧,現(xiàn)在就努力奔跑起來,不猶豫,不退縮,勇往直前,未來定會無限美好。
(作者系山東省微山一中學生,指導老師:朱紹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