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曉紅
培育學生化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是新形勢下化學學科的教學目標、育人要求。我認為,老師首先要思想上重視,緊跟新形勢,樹立新理念,“心到,行動才能到”;再依托于教材,通過認真?zhèn)湔n,選擇合適的教學手段和方法,實施教法對學法的指導,把學科核心素養(yǎng)落實到課堂,在教學中有目的地進行滲透,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提升;還要持之以恒,才能完成新形勢下化學學科的教學目標和育人要求,讓學生逐步形成適應個人終生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下文以教學《金屬的化學性質》(第一課時)為例予以闡明。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的科學,幾乎所有教師都知道實驗的重要性。新教材必修1本課時內容在編寫上都是圍繞實驗素材開展的?!扳c與氧氣反應的現(xiàn)象及產物和鋁在空氣中加熱的實驗現(xiàn)象的解釋”是本節(jié)課的重點知識,我創(chuàng)設兩個新的情境,讓學生在科學實驗中,直接獲取科學知識。第一個情境是把“鈉的演示實驗”改為學生代表上講臺參與實驗,既能培養(yǎng)學生的實驗能力,又能更好吸引全體學生的注意力;第二個情境是把“科學探究”設計成分組實驗,讓全體學生動手實驗。在實驗過程中,他們動手操作,用眼觀察,動腦思考,全身心投入,感受這些神奇的化學變化。
在“思考與交流”中,通過分析金屬的原子結構示意圖,與化學性質進行聯(lián)系,提出問題:“金屬元素原子最外層電子數較少,容易失去最外層電子,單質表現(xiàn)出什么性質?”引導學生通過回憶舊知識:“失去電子,單質表現(xiàn)出還原性的性質”,為學習新的知識作準備,將原子的結構與化學性質進行聯(lián)系,能從宏觀與微觀相結合的視角進行分析,逐步形成“結構決定性質”的觀念,培養(yǎng)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
在學習重點知識過程中提出問題:“鈉的切面的銀白色為什么會逐漸變暗?”提示學生,鈉有還原性,周圍充滿空氣,鈉會跟什么物質,發(fā)生什么變化?讓學生在思考中分析:鈉有還原性,當遇到氧氣這樣的氧化劑時就會發(fā)生氧化還原反應。聯(lián)系生活實際:“金屬鈉為什么要保存在煤油中?”這樣,學生能深刻地理解鈉的化學性質,培養(yǎng)他們的分析推理的能力。
在教學中,采用啟發(fā)式,并采用階梯型的問題設疑,把訓練學生的科學思維方式滲透到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促使學生用科學思維方式學習科學知識,形成科學的思維習慣,培養(yǎng)他們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從宏觀角度,通過比較鈉、鎂、鋁與氧氣的反應的宏觀現(xiàn)象的不同,結合金屬活動性順序,明確金屬和氧氣反應的難易以及劇烈程度,都與自身的活潑性不同密不可分。從微觀角度,聯(lián)系到“結構決定性質”的理論,分析鈉鎂鋁的原子結構示意圖的不同,總結推理得出金屬化學性質的規(guī)律:金屬元素原子最外層電子數較少,金屬越活潑,就越容易失去最外層電子,單質表現(xiàn)出還原性,當遇到氧氣這樣的氧化劑時就會發(fā)生氧化還原反應,而且越容易失去電子,則反應越劇烈。
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運用比較、歸納的方法,突破本節(jié)難點,從幾種金屬的化學性質與原子結構示意圖的關系,概括得出金屬化學性質與原子結構示意圖的關系的一般規(guī)律。讓學生宏微結合,將零散的知識點串聯(lián)起來,形成系統(tǒng)的知識網絡,培養(yǎng)學生宏觀辨識與微觀探析的科學素養(yǎng)。也給必修2將要接觸的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學習打下基礎。
“化學來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庇谜莆盏幕瘜W知識來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讓學生不僅鞏固了科學知識,同時掌握了科學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技能,感覺化學就在身邊,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認識到學習科學知識的價值和意義,培育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通過挖掘教材內容,如“鋁比鐵更活潑而鐵更易生銹”的生活實例引發(fā)矛盾,來激發(fā)學生探索求知的嚴謹求實的科學精神。原因是Al表面的氧化膜是致密的,可以保護內層金屬不被氧化,而Fe表面的氧化膜是疏松的,不能保護內層金屬。聯(lián)系教材“資料卡片”中的“鋁的氧化膜”,了解市場的鋁制品適應于不同用途,對鋁制品的表面進行處理。再延伸教材內容,請同學們課后查找“金屬氧化膜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比如查找金屬氧化膜的主要成分,性質,用途等),激發(fā)了學生的科學精神和社會責任感。
責任編輯 徐國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