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先理
語文學科的教學不能光是傳授知識,培養(yǎng)讀寫能力,它還擔負有培養(yǎng)人才的任務。優(yōu)化語文課堂教學,是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重要途徑。語文學科的教學,要把思想道德素質、心理素質、審美素質等方面的教育滲透到教學過程中,既教學生學會,又教學生會學、會做人;語文學科的教學,應該既有語文知識的傳授,又有生動活潑的人文教育,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傳統(tǒng)的語文課堂,學生只是可憐的傾聽者,談不上和誰去“交流”。新課改下,我們要還給學生一個“交流”的課堂,實現(xiàn)“文本對話”“師生交流”和“生生交流”。
其實,在課堂中,我們不僅是一個長者、智者,更多的是一個友者,做一個學生忠誠的傾聽者,給學生一個表情達意暢所欲言的機會。多一些肯定性的微笑,多一些鼓勵性的眼神,讓學生與自己共享他的情感世界,使學生感到真正的愛,真正的理解,讓學生意識到老師的真誠理解熱愛,在人格上彼此的平等尊重。愛的傾聽可以促進學生思維的發(fā)展,產生一種動力,發(fā)揮自己的潛能。
例如在教學《七律·長征》時,我通過多媒體課件向學生展現(xiàn)了大量關于紅軍長征的資料、圖片,讓學生直觀的看到長征的艱難,激發(fā)了他們學習的極大欲望,然后學生通過反復朗讀、小組交流等方法深入課文,加之我的適時點撥他們很快就感悟到了紅軍戰(zhàn)士那大無畏英雄氣概和革命精神。他們對紅軍充滿了崇敬之情,紛紛表示要好好學習,以優(yōu)異的成績告慰烈士,回報祖國。由此我深刻的認識到,只要我們在課堂上能極大限度的調動孩子們的積極性,那么再難的問題也會迎刃而解。
隨著新課程的實施,提出了“語文課程評價的目的不僅是為了考查學生達到的學習目標的程度,更是為了檢驗和改進學生的語文學習和教師的教學,改善課程設計,完善教學過程,從而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fā)展”。從而將學業(yè)評價轉向更多地注重激勵和反饋功能,即通過評價及時的得到反饋,激勵學生的興趣,促進師生不斷地改進教與學,提高教學質量。
例如在教學《海豚救人》這篇課文時,在教學第一部分中,我放手讓學生獨立閱讀課文,提高默讀速度,分層次、有重點地思考問題。上課伊始,我讓學生根據(jù)標題質疑、猜測內容,激發(fā)其興趣。討論“被人們稱為見義勇為的海上救生員”,是我嘗試用探究性學習的方式分小組學習,擺脫繁瑣情節(jié)分析和一問一答的課堂模式,以引導學生“主動學習、提高能力”為著眼點,提倡探究、重情感教育、重習慣培養(yǎng)、營造思維活躍、交流互動的學習氛圍。在教學第二部分時,我引導學生探尋海豚救人的原因后,先讓學生讀第5自然段,讀中明白這一段是過渡段,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自然而然他們就接受課文后面的內容是:海豚救人美德,來源于對其子女的“照料天性”。海豚把對子女的這種關愛應用到了一切漂浮物,是善良的表現(xiàn)。另外,人和動物應該和諧相處,我們也要以一顆善良的心去關愛它們。
語文課堂教學中,我們引導學生在學習、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時,不忘時時聯(lián)系自己,感悟自己,感悟人生,“把別人的文章當參謀,把自己的人生當軍事”。我們以深厚的文化底蘊為基礎,真誠關注學生的精神世界,善待他們每一點思想火花,只有與他們進行真誠交流,才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才能充分展示教師的風采,張揚學生的個性,從而達到春風化雨般地影響學生,滋潤學生,凈化他們的心靈,升華他們的感情。
在教學《珍珠鳥》這一課時,我先通過讀,讓學生感受到了作者對珍珠鳥的愛。但要理解課文的最后一句“信賴,往往創(chuàng)造出美好的境界”,僅僅體會到“愛”是不夠的。這“美好的境界”是什么呢?僅有“愛”就能創(chuàng)造出這美好的境界嗎?顯然,我這時抓住了學生的初步感受,引導學生向縱深思考:“珍珠鳥是一種怕人的小鳥,但它卻不怕作者,為什么不怕?你是從哪兒感受到的?”進而讓學生細讀課文,體會作者對珍珠鳥“不一般”的愛。
責任編輯 黃博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