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夢寒
當一個朝代走向窮途末路時,最直觀的表現(xiàn)往往就是社會各階層的互害成為常態(tài)。不僅同階級之間互相傾軋,窮人仇富、富人仇窮的暴戾風氣也成為主導人們言行的重要因素。發(fā)生在萬歷四十三年(1615年)的惡性群體事件“民抄董宦”就是一個典型案例。
事件的起因在史料里的記載不盡相同,至今依然撲朔迷離。有人說是因為當時歸隱的高官董其昌的兒子強搶民女引發(fā)的,也有人說是他兒子和仆人侮辱毆打上門鬧事的婦女導致的??傊还苁悄囊环N原因,最后都被董家的仇人利用,編了故事讓說書人到處傳唱,致使董家聲名狼藉。董其昌身居高位,又是有名的書畫家,他不愿意自己的名聲被如此玷污,就利用權(quán)勢追查造謠的人,最后查到了一個叫沈昶的人身上。沈昶拒不承認與此事有關,還到城隍廟發(fā)下毒誓,誰知回家后不久居然暴斃了。沈家人認為如果沒有董家的逼迫,沈昶也不會遭此劫難,于是全家男女老幼一起上門討說法,結(jié)果遭到董家主仆極為粗暴的羞辱和毆打。之后,事情便在以訛傳訛中持續(xù)發(fā)酵,最終在幾個中下層知識分子的鼓動下,當?shù)匕傩辗呕馃硕?,不僅雕梁畫棟的亭臺水榭和大量的古玩字畫均被付之一炬,連董其昌為寺廟題的匾額也遭到打砸。董其昌一家則不得不輾轉(zhuǎn)于蘇州、鎮(zhèn)江、丹陽、吳興等地避難,直到半年之后事件才平息下來。
在信息主要靠口口相傳的幾百年前,先于真相出發(fā)的謠言的殺傷力絕不亞于今天的網(wǎng)絡暴力。盡管從清朝開始,史學家就已經(jīng)找到了種種證據(jù)還原事件的本來面目,但人們至今依然津津樂道董其昌的所謂惡行。從歷史研究的角度來看,今天的學者們更傾向于稱該事件為“士抄董宦”,而非“民抄”。底層不得志的知識分子的夸大事實、煽動蠱惑,成為這場災禍的主要推動力量,其根本原因則是董其昌“木秀于林”導致的“風必摧之” 。
董其昌生于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17歲那年,他信心滿滿地參加松江府會考,沒想到因為字寫得難看而屈居第二,大受打擊,從此苦練書法十幾年。到了萬歷十七年(1589年),他不但考取了進士,還憑借好文章加上一手好字被選為庶吉士,成為皇帝近臣,甚至做了皇長子的講官。然而身處朝堂,權(quán)力斗爭無處不在,董其昌一而再、再而三地告病辭官,又一而再、再而三地被朝廷召回。從35歲走上仕途到80歲告老還鄉(xiāng),他一共做了18年高官,而歸隱時間卻長達27年。在官場中,他左右逢源,明哲保身,歸隱時則潛心研究書畫。
作為書法家,董其昌是“晚明四家”之一。他的書法清秀飄逸、天真淡雅,被贊有“顏(顏真卿)骨趙(趙孟頫)姿”之美。他非常重視向古人學習,最終自成一派,深受世人追捧,甚至達到了“片楮單牘,人爭寶之”的程度,學寫“董書”也成為時尚。到了清代,雖然趙(趙孟頫)書開始流行,但因為康熙喜歡董其昌的字,“董書”依然熱度不減。他的書法以行草見長,多以中鋒行筆,圓勁中見跌宕,散淡平和而又神采飛揚。最讓他自豪的是他的小楷,字體雋秀,布局疏朗,用筆輕盈靈動,墨色在干濕濃淡間變化自如。
董其昌的畫也同樣別具一格。雖然他臨遍古人,但一直恪守著“學古變古”的原則。他把書法的用筆融進繪畫中,皴、擦、點、染間都有書寫的抑揚頓挫、起承轉(zhuǎn)合,所以他畫中的山石樹木皆柔中見骨,清雋又不失樸拙。他的山水畫主要分為兩種,其中以水墨或者淺絳(赭石色加少許墨)居多,極少青綠設色。他在《論美唐集序》中提出了自己的美學觀點:“大雅平淡關乎神明,非名心薄世味淺者終莫能近焉?!彼麑τ凇办o謐”和“疏淡”的推崇源自宋代蘇軾的“天真爛漫是吾師”和元代倪瓚的“平淡天真為宗”,其源頭是莊子的哲學思想,這也是中國美學的基礎。董其昌以此為標準,把中國的山水畫分為南宗和北宗,認為南宗山水設色淡雅、意境深遠,北宗山水則以青綠為主、色彩富麗。他自認為是南宗正派,強調(diào)“境由心設”,指出在藝術(shù)創(chuàng)作中,個人高雅的理想志趣的表達要超越繪畫的技巧。正因為如此,他的作品始終帶有超脫世俗的雅逸氣息和抒情詩意,同時又不乏雄渾勁厚的自然生機。不只是在當時,就是在今天,董其昌也依然是當之無愧的一代宗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