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肖永華 北京中醫(yī)藥大學東直門醫(yī)院 教授王詩堯 北京中醫(yī)藥大學東直門醫(yī)院
本欄目上篇文章介紹了眼睛的生理特點和糖尿病視網(wǎng)膜病變的病理機制。那么,該如何對眼睛進行保健,預防糖尿病視網(wǎng)膜病變呢?
眼睛之所以能自如地轉動,是因為有6條肌肉控制著眼球的運動。這6條肌肉分別是眼球上、下直肌,內、外直肌和上、下斜肌,它們密切配合,幫助眼球協(xié)調一致地上下、左右自由轉動。如果有意地去轉動眼球,就可以鍛煉眼肌,從而改善眼部營養(yǎng),使眼靈活自如,炯炯有神。
國醫(yī)大師呂仁和教授就根據(jù)孫思邈的養(yǎng)生十三法,結合中醫(yī)經絡學說以及十八段錦,創(chuàng)編了呂氏養(yǎng)生十四式中針對眼睛的以轉動眼球為要領的眼保健操。
【動作要點】
將手搓熱后用掌心以合適力度按壓兩眼,重復6~12次,同時眼球向左轉、向右轉各16次。
【功效】
此動作可以強化眼睛的視物功能,糾正近視和弱視?!饵S帝內經》的“五輪學說”將眼睛兩眥血絡、黑睛、眼瞼、白睛、瞳仁分別對應心肝脾肺腎來闡述它們的生理和病理的聯(lián)系,那么搓熱的雙手為眼睛適當加溫,則有利于改善五臟對眼的營養(yǎng)支持,轉動眼球還能夠疏肝絡,益脾氣。
既然眼睛和人體的經脈關系密切,那么眼睛“病了”,對經絡的疏通就非常有必要,像穴位按摩這樣簡單易行的方法自然是少不了的。
經絡系統(tǒng)中,陰陽蹺脈具有濡養(yǎng)眼目、司眼瞼開合功能,分別連屬內眼角和外眼角。
足太陽膀胱經起于內眼角,位于這條經脈的申脈穴則與陽蹺脈相通。
足少陰腎經上的照海穴,是腎經與陰蹺脈的交會穴,它們都是濡養(yǎng)眼目的代表穴。
足少陽膽經上的風池穴能疏散風熱、清利頭目官竅、平肝熄風通絡,對于目痛、目不明等眼疾有很好的效果。
督脈總督、統(tǒng)領全身陽脈,調節(jié)陽經氣血,主導一身陽氣,后溪穴和督脈相通,能夠瀉心火、壯陽氣、調頸椎、利眼目、正脊柱,也是治療眼病常會用到的穴位。
【定位】
照海穴:在足內側,內踝尖下方凹陷處。
申脈穴:位于外踝直下方凹陷中,按壓有酸脹感處。
風池穴:在后頭部,胸鎖乳突肌和斜方肌上端的陷窩中,大致與耳垂齊平處。
后溪穴:握拳,第5掌指關節(jié)后尺側,橫紋頭赤白肉際處(小指掌指關節(jié)后的皮膚突起處即是)。
后溪穴
照海穴
【動作要點】
先將雙掌用力搓熱,用大拇指分別按揉上述穴位,或配合指尖點按。按摩穴位時,力度要均勻、柔和、滲透,以有酸脹感為佳,每天早晚各1次,每次3~5分鐘。
【功效】
通過按摩穴位,可以激發(fā)經絡,使其通暢,使五臟六腑精氣充足,改善眼部氣血,看東西會更清楚明亮。
另外,常鍛煉用腳趾抓地也可以通過刺激足趾穴位來激發(fā)足部經絡,并刺激位于足趾的眼反射區(qū),有利于與眼睛相關的經絡保持通暢,臟腑氣血能順利通過經絡營養(yǎng)眼睛,改善眼部健康。
中醫(yī)認為,血得熱則行,遇寒則凝。因此,給眼部加溫能使眼部脈絡血行更加通暢,從而改善肝腎精氣血對眼睛的濡養(yǎng)。熱敷和熏眼都是利用溫度的升高來加速眼部的血液流動。此外,用中藥熏眼更能針對性地治療不同體質或中醫(yī)證型的患者的眼部疾病。
【動作要點】
熱敷:用熱毛巾敷眼,或雙手掌心搓熱捂住整個眼眶烘烤。每日3次,每3~5 分鐘。
中藥熏眼:枸杞子、菊花、石斛、麥冬、桑葉、荊芥穗、木賊草、金銀花、薄荷各6克,熬制成200毫升的藥液,再加入開水至 400毫升。然后,俯身用藥液產生的蒸汽熏眼,溫度以能耐受為準,眼與藥液的距離也可以根據(jù)溫度的變化而調整,注意防止被過熱的蒸汽燙傷。若藥液溫度降低或冷卻,可加入沸水或加熱重復使用。每日一付,每天2~3次,每次20分鐘。
【功效】
熱敷有助于保障局部經絡的通暢,改善氣血循環(huán),從而減輕眼部干澀、不耐久視、迎風流淚、視物模糊等癥狀。用中藥熏眼能幫助干眼癥、視疲勞的緩解。
保護眼睛其實沒有那么難,這些簡單的眼部保健妙招,就能幫助預防眼部疾病和延緩眼部疾病的病情發(fā)展。做好眼部保健,讓我們眼前的世界更加動人。